“以換代充”為電動自行車安全續航
➤手機掃碼開櫃,將低電量電池放入“小黃櫃”,再取出一塊電池放入自己的電動自行車,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
➤“電池共享、以換代充”的換電模式,具有安全、經濟、綠色、便捷等優勢,一定程度上能破解電動自行車充電事故多、充電慢等難題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栗建昌 吳書光 賈雲鵬
在山東省德州市慶雲縣,東方名郡小區居民張瑞英正在更換電動自行車電池。《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現場看到,張瑞英將電動自行車停在小區門口的黃色換電櫃旁,手機掃碼開櫃,將低電量電池放入“小黃櫃”,再取出一塊電池放入自己的電動自行車,整個過程不到一分鐘。
近期,由於安全、綠色、便捷等優勢,上海、浙江、山東等地加快布局電動自行車智能換電網絡,智能換電成為破解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的新選擇。
需要注意到,當前電動自行車智能換電面臨選址難入場難、電池標準不一等制約因素。相關人士認為,電動自行車換電設施具有民生和“新基建”雙重屬性,可從規範標準、降低成本、“以舊換新”等方面加強支持,進一步助力推廣“以換代充”模式。
電動自行車的“共享充電寶”
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約4億輛,隨之而來的便是頻繁且密集的充電需求。
一頭是出行需求大,一頭是安全存隱患。近年來,電動自行車存在“進樓入戶”“人車同屋”“飛線充電”等問題,由此引發多起火災事故。國家消防救援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接報電動自行車火災2.1萬起,比2022年增長17.4%,其中80%是充電時發生的,安全充電成為薄弱環節。
相關職能部門對於電動自行車充電早有規範。2021年頒佈實施的《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明確“禁止在高層民用建築公共門廳、疏散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停放電動自行車或者為電動自行車充電。”儘管各地採取多種措施進行治理,但電動自行車上樓充電、“飛線充電”等現象仍然存在。
“電池共享、以換代充”的換電模式,具有安全、經濟、綠色、便捷等優勢,一定程度上能破解電動自行車充電事故多、充電慢等難題,成為不少地方解決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的新方式。
在山東慶雲縣,錦鋰換電(山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設置60處共享換電櫃,配置3000余組電池,已惠及3萬群眾出行。換電櫃配置了智能管理系統,實時監測電池電流、電壓、溫度,並根據情況自動告警斷電、分割火情、主動滅火。
“通過對電池進行數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可較大程度消除電動車充電帶來的消防安全風險。”該公司董事長焦鵬説,換電&&還擁有智慧交通、智慧消防、碳排放等管理專項,可為消防、應急、城管、發改等部門提供數據調用端口,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除了安全便捷,智能換電還意味着經濟實惠。國網(山東)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旗下的大象換電,是面向社區群眾的電動自行車換電服務&&。截至4月底,已在山東建設投運1835&換電櫃、15715組換電電池,有註冊用戶6.4萬戶,累計換電次數138萬次,未發生安全問題。據大象換電測算,相比自行充電,用戶在換電模式下只需購買車架,繳納電池押金,用車成本節約1000元左右。
智能充電還有多重堵點
如今,不少地方正加快布局電動自行車智能換電。
上海提出,到2025年全市充換電櫃總量達到2萬個,具備滿足30萬輛以上外賣、快遞等配送行業電動自行車充換電需求的能力;深圳市將在3年內新建5萬台換電櫃(50萬個換電倉),逐步達到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與換電倉10︰1的建設比例;浙江將在快遞、外賣等電動自行車集中使用行業優先推廣“以換代充”,基本實現換電模式。
記者採訪了解到,各地在探索電動自行車換電模式中,面臨缺乏統一標準、選址難入場難、存量電動自行車參與換電難等堵點。
從換電櫃的標準、安裝位置到線路佈置等,缺乏統一標準,是相關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鐵塔能源有限公司山東分公司市場部經理宋勇説,由於缺乏標準,上百家換電企業的電池外形尺寸、接口、通信協議等差異較大,電池無法互換,會帶來重復建設。
建設換電櫃選址難、入場難。考慮到龐大的電動自行車保有量,有足夠多的換電站點,才能滿足群眾的換電需求。多家換電運營企業反映,換電櫃實際落地時,需協調當地街道、消防、電力等部門,但各方對換電的認知程度和政策存在差異,導致換電櫃在某些區域設置時面臨阻力。同時,許多小區物業、商業物業收取高額的場地租金和轉供電費用,企業運營成本和用戶使用成本增加。
存量電動自行車參與換電積極性不高。記者了解到,目前大量居民電動自行車為非國標電動車,換電電池與其匹配度不高。當前,多家換電企業業務主要集中在外賣、快遞等需求量大的行業領域,換電費用對多數群眾來説相對較高,換電模式在居民端推廣難度大。
山東省慶雲縣一居民通過換電櫃更換電動自行車電池(2024 年 6 月 7 日攝) 馬新磊攝
培育換電模式新業態
據第三方機構測算,按照三分之一的車輛採用換電服務、每月每車換電費用40元計算,年換電費用超600億元,如果加上換電櫃、共享車輛和電池的投入,電動自行車換電市場規模達數千億元。
抓住市場機遇,關鍵要從標準統一、降低成本、以舊換新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進一步破解換電模式的推廣堵點。
&&電動自行車換電行業標準勢在必行。國網(山東)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健説,圍繞換電電池關鍵技術標準、換電互換性、檢驗檢測、換電設施監管、換電設施施工安裝、換電服務質量等&&行業標準,實現不同地區、企業間“換電互聯”,推動電動自行車換電行業“網聯化”和可持續發展。
對於居高不下的運營成本,如何降本是關鍵。針對換電櫃建設選址難、入場難,慶雲縣委書記劉濤説,將智能換電設施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和城鄉建設規劃,開放市政、街角等公共空間加以推進。參照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支持辦法,對電動自行車智能換電設施選址建設、平價用電等給予政策支持,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和群眾換電成本。
基層幹部和換電企業負責人認為,智能換電設施具有民生和“新基建”雙重屬性,建議從“以舊換新”、規範標準等方面加強政策支持,培育“換電模式”新業態,推動電動自行車換電有序發展。
多位受訪人士建議,推動電動自行車加入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範圍,以此鼓勵居民通過市場化自購方式,用新國標電動自行車大量置換居民的“非標車輛”,從源頭上遏制存量電動自行車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