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是一場什麼革命

2024-06-24 10:55:54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26期

  

一個 AI 深度嵌入各個行業的時代正在到來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瀋陽使用 AI 製作供圖

AI作為一種通用的基礎性使能技術,對産業結構、社會形態、思想體系等産生影響的波及範圍比互聯網技術更廣,影響深度也將是全局性的

人工智能帶來的變革力量,不僅在於其持續催生新産業、新業態,不斷提升效率、提供個性化服務,更在於這項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産方式、工作方式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錢沛杉

  

  “未來像盛夏的大雨,在我們還來不及撐開傘時便撲面而來。”在探索科技的浩瀚長河中,每一項突破性技術的誕生都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2022年底,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橫空出世,就像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盛夏大雨,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響力,迅速席捲全球,開啟了人工智能的新紀元。這場大雨不僅刷新了我們對人工智能的認知,更預示着一場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正悄然來臨。

  回溯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計算機科學家圖靈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人工智能(AI)的概念以來,這一領域便經歷了數十年的技術迭代與沉澱。從最初的符號主義到後來的聯結主義,再到如今深度學習的崛起,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為人工智能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今,隨着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涌現,我們仿佛看到了人工智能從青澀少年成長為壯年巨人的清晰軌跡。

  ChatGPT引發的熱潮尚未消散,2月,OpenAI公司的文生視頻模型Sora面世,將文生視頻的長度從5~10秒拓展至一分鐘,高水平的多模態建構能力被譽為是“物理世界模擬器”。這一進展為人工智能的多模態交互領域帶來了新的突破,也進一步印證了人工智能的強大潛力。

  在科技的推動下,人們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在工業生産中,AI可以催生自動化生産新模式,提高生産效率和質量;

  在醫療領域,AI可以幫助醫生更快速地診斷疾病、制定治療方案,並對病情進行監測和預測,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在教育領域,AI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和推薦,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需求;

  ……

  種種跡象表明,一個AI深度嵌入各個行業的時代正在到來,AI對人類社會産生深刻而持久影響。有專家甚至推斷,這可能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後,又一輪新的科技革命。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梁正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AI作為一種通用的基礎性使能技術,將對産業結構、社會形態、思想體系等産生影響的範圍比互聯網技術更廣,影響深度也將是全局性的。

  多位受訪專家&&,當前,尤需以更加積極有為的姿態不斷識變、應變、求變,為智能化時代的全面到來做好準備。

  一場生産力變革

  去年11月,谷歌旗下“深度思維”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刊發論文,稱其開發的深度學習工具“材料探索圖像網絡”能夠通過大規模的主動學習,提高發現新材料的效率。文章介紹,這一工具已發現220萬個晶體結構,其中包括38萬個穩定結構,引發多方關注。

  有科技企業負責人認為,人工智能的介入“將科研由手工生産變成了工業化生産”。

  ——全要素生産率提高,社會生産力水平整體躍升。

  回顧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動力為主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為特徵;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信息與計算機為表象;這三次工業革命,均極大提高了生産能力和生産效率。

  梁正認為,人工智能如同“數字時代的蒸汽機”,不僅能顯著壓縮生産的時間、人力、制度成本,也會豐富和創新社會供給。

  作為新生産工具,人工智能正融入社會生産各環節。在製造、醫療、教育、交通、農業等多個領域,人工智能已得到廣泛應用,涌現出礦山大模型、氣象大模型、交通大模型等一批數字化轉型新標杆,創造出新的産品、服務和商業模式,推動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

  數據顯示,在我國已經建成的2500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中,經過AI改造的工廠研發周期縮短了約20.7%、生産效率提升了約34.8%,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開闢出傳統生産力向新質生産力涅槃重生的新路徑。

  ——“軟化”産業結構,創新供給。

  人工智能不僅在改造傳統農業、工業,也將構建人類智力結合人工智能的産業新形態。

  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産業已形成以算力和數據為上游基礎層、以大模型&&為核心的中游技術層、以各類産業場景為導向的下游應用層的新型産業鏈。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打破了以工序為分工基礎、以産品的投入産出相連接的傳統産業鏈模式,通過整合各個環節的資源和技術,加速對傳統産業的智能化改造升級,形成更加靈活和高效的産業鏈。

  受訪專家説,不同於歷次工業革命主要推動産業結構向“重化”發展,人工智能使人力資本、知識資本、技術資本高度密集化,使得産業結構進一步“軟化”,産業結構當中的知識含量進一步提高。

  ——補足部分環節短板,實現彎道超車。

  有航空航天推進技術領域研究人員&&,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土星五號火箭發動機的研發建立在3000多次完整測試基礎上,這是一筆鉅額花費,而現在通過先進的燃燒模擬可將成本減少一個量級。發展科學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有可能重塑整個行業,創造彎道超車機會。

  對於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而言,如能把握眼下人工智能發展窗口期,補齊關鍵環節短板,或能實現彎道超車。

  受訪專家説,不同於工業化時代“先發優勢”與“後發優勢”並存,人工智能時代的“先行者優勢”屬性更強,即率先取得技術領導權的主體將會持久地佔據主導地位,而後發者則將很難撼動這一優勢地位。

  一場社會變革

  高通公司總裁兼CEO安蒙在採訪中説,人工智能帶來的變革力量,不僅在於其持續催生新産業、新業態,不斷提升效率、提供個性化服務,更在於這項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産方式、工作方式。

  ——就業結構深刻調整。

  人工智能的快速進步很快引發了部分行業的職業替代。據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估計,到2025年,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能在全球範圍內將影響近40%的工作崗位。

  替代過程中,相比體能勞動者,人工智能對腦力勞動者的職業替代性更高。《浪潮之巔》作者吳軍認為,儘管人工智能可能帶來如數據標注員、算法測試師等新工種,增加工作崗位,但其所需的就業人數相比過去會少很多。

  “當人們不用再工作了,就會有精力用於休閒、體驗與創作,社會形態也將更多服務於個體的興趣探索。”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喻國明説,不僅是就業結構,教育模式、工作方式、工作時長以及收入分配模式都將面臨深刻調整。

  ——虛實相生的社會形態衝擊傳統倫理。

  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可能推進人類社會邁向人機共存的智能增強時代。腦機接口、數字意識……當物理世界、虛擬世界和信息世界交互並行,傳統社會倫理也將受到衝擊。

  例如,用戶長期以數字化身置身於數字虛擬的元宇宙社會中,會逐漸模糊虛擬自我與真實自我的界限,使得真實的人和真實的社會在AI面前遭遇存在論的降維打擊,導致人在社會中的角色變得模糊。

  受訪專家&&,人工智能在深刻改變人類生産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將引發社會機制、結構和關係的聯動變革。應提早研判人工智能技術給現實社會帶來的法律、倫理和技術挑戰,盡快確立起一種對人類未來負責的治理機制和內在秩序。

  ——政府更多扮演“大腦”角色。

  AI也會協助社會治理方式走向精細化、智能化、國際化的發展軌跡。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鄭躍平認為,過去,技術被認為是被動的、工具性的,社會治理的核心是如何應用技術來實現有效治理,但在強人工智能時代,技術能力大幅提升且有較強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構建合作、協同型的社會治理模式將成為探索的重要方向。

  1999年,愛沙尼亞政府提出了“電子愛沙尼亞”的數字化計劃,旨在通過電子解決方案促進公民與國家之間的互動。如今,愛沙尼亞已有99%的政務實現了每週7天、每天24小時線上辦理,僅有結婚、離婚和不動産交易三項事務需要線下操作。

  梁正説,未來政府將更多扮演“大腦”角色,從資源分配者轉變為服務提供者,從事更多創造性工作,將精力投入於為公眾提供個性化服務和應對長遠挑戰。

  “如何在新技術環境下完善人與人互動的規則及制度建設,以及構建人與機器的互動規則和治理方式將是未來社會治理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鄭躍平説。

  一次人文變革

  “我現在每天用AI來分析愛人的病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瀋陽説,自2023年5月,妻子被診斷患胃印戒細胞癌(歸屬於胃癌的一種罕見病)起,AI已經成為他幫助妻子抗擊疾病的得力助手。

  在採訪中,密集頻繁出現的各類藥物名稱、對各類前沿療法機理的闡釋讓人很難相信他此前沒有任何醫學專業背景。

  瀋陽説,在AI出現前,醫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才能獲取並消化龐大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更不用説跨學科做知識整合所需付出的額外精力。而ChatGPT依靠大規模的數據訓練和強大的計算能力,可以通過自然語言交互,獲取並總結某一領域的核心知識。用戶只需要提出需求,便可在幾秒內獲得專業解答。

  ——對人腦實現“智能增強”。

  “利用機器擴展個體認知邊界的‘智能增強’能力是人工智能技術區別於此前工業革命的重要特徵之一。”喻國明説,這項技術對於人類社會最大的顛覆在於增強了人類認知的平等性,縮小了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距,打破了精英與普羅大眾的壁壘,幫助“技術小白”和外行的普通人實現了諸如語言翻譯及表達、編程能力等方面的巨大提升。

  而這種“智能增強術”也可能帶來對人腦創造性思維的替代。商湯科技智能産業研究院院長田豐等認為,未來許多理工方面最優秀的成果可能都由人工智能取得,或者人工智能的科研發現推翻人類已有的重要認知,對人類發展信心造成衝擊。

  過度依賴人工智能也可能使人類認知能力退化。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余勝泉認為,正如互聯網會造成兒童認知碎片化,人工智能時代可能導致一些人失去對外部複雜性的理解和駕馭能力,産生認識極化等問題。

  ——改變文明演進模式。

  瀋陽説,他最近正在AI的幫助下學習作曲。每隔幾天,瀋陽就會在朋友圈上線一首新的AI作曲音樂,內容豐富、曲風多變。他認為,在未來,最好的藝術家一定是擅長創造AI音樂的高手。

  受訪專家認為,編寫文本、繪製圖像、作曲、編寫代碼、深度偽造人類的聲音和形象……如今的人工智能系統已經擁有了人類文明重要的生成和操控語言的能力,未來人工智能可能進一步向人類文明“塔尖”的藝術、宗教、哲學領域邁入,屆時,人工智能或將改變人類文明演進模式,人類社會將迎來“再一次的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