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質基因 服務首都發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解江凌
➤學校是“十四五”期間唯一參與2個北京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的市屬高校,強信息技術相關專業佔比達70%
➤近五年,學校科研經費總量超10億元,承擔各類重大重點科研任務超100項
➤強化與社會資源、企業資源統籌,讓學生在真實工程環境中開展學習創新,隨時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推動創新成果、産業需求向育人實踐轉化
➤畢業生薪酬指數穩居全國高校前40名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程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是北京市重點支持建設的高校,是一所信息類學科齊全、信息特色鮮明的多科性大學。學校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37年在抗日烽火中誕生的北平市立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此後多源匯流、輾轉合併成為現在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伴隨民族復興和新時代首都建設的步伐,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錨定建設信息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目標,將發展定格在不斷向好的歷史圖景上。2011年9月,學校獲批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面對新時代首都産業結構持續向“高精尖”邁進,面對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挑戰,如何共贏智能未來?如何激蕩蓬勃生機培養創新人才?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解江凌,探尋這所歷史厚重又朝氣蓬勃的首都高校在新時代靜水流深的變革。
全鏈條、全方位優化提升育人環境
《瞭望》: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辦學優勢和特色是什麼?
解江凌:新中國成立後,學校的開拓者們篳路藍縷,艱苦創業,先後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台拉制硅鍺單晶設備的TDR-36型單晶爐,參與了新中國第一台大型計算機的研發,創造和見證了共和國機械工業、國防工業、計算機科學起步、發展、壯大的歷程,走出了“實業救國、工業報國、信息強國”的砥礪前行之路,積澱形成了信息科大鮮明的信息特色、國防特色、行業特色。
學校1958年開始本科教育,1981年開始培養研究生,2021年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2023年獲批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構建起本碩博全方位、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和人才培養體系。
目前,學校擁有各類國家級、北京市級人才40余名,擁有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教育部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等各級各類國家級及省部級團隊近40個。我校的各類機器人創業項目在智慧養老、無人勘測、智能辦公等應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和認可。自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全國高校機器人競賽指數”設立以來,我校持續位列TOP2%。畢業生薪酬指數穩居全國高校前40名。
《瞭望》:走進學校,能感受到這裡校園美、環境優,充滿朝氣與活力,這背後體現了學校黨委怎樣的發展理念和思路?
解江凌:美麗的校園是辦學環境質的躍升。現代化的大學校園和寬闊充盈的辦學空間讓師生有了更多獲得感,對發展的期待也越來越高。新的歷史方位下,對於學校來説,重塑辦學模式、大學文化,涵養充盈豐盛的大學之道,全方位提升辦學水平是當務之急。
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黨委明確了“建設信息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目標藍圖,凝練了“外樹形象、內聚力量、服務師生、加快發展”的總體思路,提出了建設“全年大學”的目標,傾力打造溫暖校園、安靜校園、活力校園。
實踐中,建設溫暖校園,就是要多服務、多傾聽,關心和辦好師生身邊的點滴小事,營造更加溫馨、真情、和諧的校園環境,讓師生舒心地學習工作。建設安靜校園,就是要少開會,少發文,不做無用功,多一些學術講座和文化活動,營造更加寬鬆、清新、靜謐的學術學習環境,讓師生安心地育人讀書。建設活力校園,就是要建機制,搭&&,營造更加蓬勃、向上、進取的發展環境,讓師生用心地幹事創業,讓付出者有收穫,讓努力者有所得。
在這個目標理念的凝聚下,學校以“勤實信行”作風建設為牽引,從顯性的物理環境、隱性的人文環境切入,全鏈條、全方位優化提升育人環境。建設了現代化的智慧餐廳、文體場所,引入了校園肯德基、瑞幸咖啡、天貓超市等優質社會服務;學生一站式服務有聲有色,各類高端學術文化交流活動越來越多,校風學風持續向好,整個校園活力迸發、欣欣向榮。這些充分表明,信息科大是一片用心用情、護佑師生成長成才的沃土,是師生心中溫暖、安靜、充滿活力的心靈棲息地。
育動能 築優勢 促深融
《瞭望》:在服務新時代首都發展方面,學校有哪些切實舉措,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解江凌:城市為大學提供發展空間和應用場景,大學為城市發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二者相得益彰、相互成就。首都高等教育資源富集,發展空間廣闊,生存競爭也很激烈。對於信息科大來説,只有辦出特色,才能行穩致遠;只有真正融入,才會大有可為;只有心懷感恩,才能雙向共贏。
我們的發展始終彰顯一個理念,就是緊扣中國式現代化和新時代首都發展的大邏輯、大趨勢,育動能、築優勢、促深融,把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深植於首都經濟社會的廣袤沃土上。
一是推動結構耦合。以首都創新競爭力和産業布局為導向,錨定數字“新賽道”,聚焦“一核兩翼”,全面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布局育動能、築優勢。遵循“分層突破,分類發展,精準發力,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學科建設思路,強化信息和國防特色,促進學科交叉,努力建設智能感知科學與工程新興交叉學科&&項目,培育新的增長點;打造“信息+智能+”等新工科、新文科一流專業建設組群,把學科專業體系全方位融入國家和首都産業創新體系,提高人才培養適配度。
學校是“十四五”期間唯一參與2個北京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的市屬高校,強信息技術相關專業佔比達70%,通過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專業數佔可申請數的近70%,超70%畢業生在京津冀地區就業。
二是強化創新支撐。面向國家、北京市高精尖産業戰略需求,凝練形成光電檢測與智能感知、高動態導航與智能控制、機電測控與智能裝備、信息安全與智能計算、知識管理與智能決策五大優勢科研領域。建設了34個省部級和行業重點科研機構等高水平科研&&,入選首批北京市概念驗證&&,培育了北京市市屬高校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獲得過9次國家科技大獎。
近五年,學校科研經費總量超10億元,承擔各類重大重點科研任務超100項,與400余家北京企事業單位開展各類項目800多項,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抗震救災、水下探測、醫療健康、鄉村振興、北京中軸線申遺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三是創新教育服務。深度融入首都“三城一區”、“五子”聯動新發展格局,在厘清學科科研發展布局、産教學研融合機制和落地路徑的基礎上,與昌平、通州、密雲、懷柔等區深度合作,搭建政産學研用合作研發&&、協同創新中心,推動實驗室共建、校企合作、成果轉化。與張家口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通州區共建信創小鎮,與北京市經信局、昌平區共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心,助力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
此外,根植文化自信、切實承擔文化使命,學校與國家文物局共建文物智能與大數據聯合實驗室,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承擔“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課題,加入中泰大學聯盟,與百餘所全球高校開展深入交流合作,有效融入支撐首都文化中心建設。
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
《瞭望》:發展新質生産力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新需求,信息科大將如何回應需求、培育更多新質人才?
解江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是創新,高校肩負創新和培養新質人才的雙重使命。實踐中,新質人才培養存在不少困難。比如,學科專業壁壘依然存在,創新前沿、産業動態等融入人才培養體系有限,高校、企業、政府等創新主體之間深度融合的生態尚未形成,等等。這些也是當前教育、科技、人才統籌推進的難點、卡點、堵點。
作為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關鍵節點,高校必須回應新質生産力對教育産業發展提出的新需求、新挑戰,以躬身入局的姿態,主動擔當、深化改革,厚植高質量發展之基,讓人才培養跟上科技創新和産業結構升級的腳步。
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牢牢把握教育強國的任務、使命、目標,把立德樹人作為抓好人才培養工作的邏輯起點,全面審視育人目標、育人過程、育人生態、評價方式,築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促進知識教育、價值塑造、創新能力培養有機結合。
以服務發展為導向。聚焦國家和首都重點戰略需求和戰略必爭領域引領學科專業體系改革,強化院係作為辦學主體的地位,建立有利於學科交叉融合的、動態可調的協同機制,系統更新學科專業育人鏈條,保證適應國家、首都創新産業體系的新質人才培養方向更準、布局更優、路徑更清。
以模式改革為重點。秉持“打破壁壘、融通共育”理念,探索建立信息特色鮮明的“産教融合、科教融匯、學科融通、本研貫通、校地聯通、國際互通”的“三融三通”多元化人才培養新範式,強化與社會資源、企業資源統籌,讓學生在真實工程環境中開展學習創新,隨時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推動創新成果、産業需求向育人實踐轉化。開啟“榮譽學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區,強化“新型卓越班”現代産業化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創新創業“三位一體”的未來數智産業學院,深化協同培養、跨界培養。
以課程改革為關鍵。通過抓思政課程、抓課程思政、抓實踐教學、抓科教融匯、抓産教融合,形成課程內容與科技發展銜接、教學過程與生産過程對接的課程體系。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特別提出了“從游課堂”建設。梅貽琦先生説:“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建設“從游課堂”就是強化示範引領,創新教學模式,建設學習中心課堂,建構新型學習場域,促進“信息特色”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教學主體、教學空間、教學方式深度變革。學校構建了觀摩演練、培訓培養、競賽激勵、智慧&&“四位一體”的示範引領培養體系,促進教師成長成才。建設了近200間智慧教室,首批入選北京市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培育名單,首批入選北京市智慧校園示範校。
以人才隊伍為保障。學校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因素是人。一方面始終堅持黨管人才,緊扣學科、産業,拓寬引才渠道,擴大引才半徑;破除“五唯”,暢通晉陞成長通道,構建有利於引導教師潛心育人的培養體系。另一方面樹立重實幹重實績重擔當的用人導向,把立德樹人主戰場、科技創新最前沿作為幹部培育重要陣地,真正將懂新質人才培養、有成效、有實績的幹部選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