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穩醫學專碩生規培路

2024-06-24 21:39:07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26期

  

歷經十餘年建設與完善,規培制度有效幫助醫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臨床工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助力培養合格臨床醫師隊伍

臨床醫學專碩教育與規培的並軌,在為“專碩生”釋放縮短學習周期、提高崗位勝任能力等政策紅利的同時,也發生了工作強度過大、“同工不同酬”、“天天打雜學不到東西”等爭議

業內人士建議充分考慮“專碩生”的特殊性,調整完善並軌培養機制,為其適當減壓並提高待遇

在“專碩生”待遇保障方面,多名培訓基地負責人建議教育、衛健、財政、發改等部門探討建立兜底機制,幫助提升規培“專碩生”待遇標準,確保規培可持續發展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志浩

  一段時間以來,規培生身心壓力較大,將運行十餘年的規培制度推到輿論的風口。

  規培全稱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畢業後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養合格臨床醫師。

  通常而言,規培生需要在培訓基地(一般為三級甲等醫院)接受以提高職業素養及臨床規範診療能力為主的系統性、規範化培訓,培訓年限一般為3年。

  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規培生可分為“單位人”,即已入職其他醫院的臨床醫學畢業生,在培訓基地委託培養;“社會人”,即未就業的臨床醫學畢業生,自主選擇在培訓基地規培;“本院人”,即缺少規培經歷的本院新入職員工;以及“專碩生”,即在讀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四類。

  四類規培生群體中,“專碩生”比較特殊。他們屬在校學生身份,接受有關醫學院校和培訓基地的雙重培養,既要攻讀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又是參加規培的住院醫師。

  這意味着,“專碩生”需要承受臨床和科研的雙重壓力。此種壓力下,少數培訓基地對其待遇保障不夠充足、培訓管理不夠規範等,讓部分“專碩生”認為規培“壓力大、待遇低、收穫少”。

  作為培養合格臨床醫師必經的淬煉,規培制度如何更好發揮培養高素質臨床醫師隊伍的作用?

  醫學生穿上“白大褂”

  規培制度發端自19世紀的德國,完善於20世紀的美國,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臨床醫師成長之路。

  我國的規培制度正式實施於2013年底——是年12月31日,《關於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標誌着規培制度在我國呱呱墜地。

  此後,教育部門與衛健部門深度協同,推動臨床醫學生培養模式改革。2014年,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要求,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同時也是參加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住院醫師,其臨床培養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要求進行。

  這表明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教育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並軌運行,即一名新招錄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完成學業與科研任務的同時,必須接受規培。

  這被認為是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標準化、規範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強衞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醫療衞生工作質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

  據了解,在建立規培制度前,醫學生從醫學院校畢業後直接到醫院從事臨床診療工作,由於不同地區、不同醫療機構等的診療能力存在差異,醫學生的水平也有差別。這與社會需要培養大量會看病、水平高的臨床醫生,實現醫療服務水平均質化的需求存在距離。

  “並軌改革很好改變了過去醫學人才培養學制和水平參差不齊、重科研輕臨床等弊端。”一位規培培訓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很多醫學碩士生、博士生只會“養小白鼠”,不會開方開刀,通過醫教協同改革,臨床醫學生在具備理論知識和科研能力的基礎上,經過大量臨床磨礪,會更加符合臨床崗位需要。

  中國醫師協會2023年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全國1100多個國家級培訓基地、11000多個專業培訓基地,累計培養110萬名規培生,年均招生10萬人,2023年更達到12萬人,創歷年新高。

  規培制度落地以來,規培生在科室輪轉中承擔大量寫病歷、開醫囑、收病人、換藥、開出院單等基礎工作,已然構成很多三甲醫院運行的重要人力支撐。一家大型三甲醫院規培基地負責人説:“有觀點説現在大型三甲醫院少不了規培生,這個説法誇張了,但某種意義上也成立。”

  受訪專家與規培生&&,歷經十餘年建設與完善,規培制度有效幫助醫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臨床工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更契合臨床醫生成長規律和醫學教育規律,對保障群眾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規培為何爭議纏身

  臨床醫學專碩教育與規培的並軌,在為“專碩生”釋放縮短學習周期、提高崗位勝任能力等政策紅利的同時,也發生了工作強度過大、“同工不同酬”、“天天打雜學不到東西”等爭議。

  據了解,“專碩生”順利畢業可獲得“四證”——《碩士研究生畢業證》《碩士學位證》《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執業醫師資格證》,並且其取得規培證書的周期從此前的至少5年縮短為3年,時間成本和未來發展都很有誘惑力。

  在誘人回報的另一面,是“專碩生”需要面對臨床和科研的雙重挑戰,而其他規培生僅需全力投入臨床工作。特別是部分“專碩生”無力兼顧臨床和科研,規培制度遭遇工作強度過大的爭議。

  這種情況在一些頂級醫院尤其突出。據了解,這些醫院由於病患數量較多,包括規培生在內的所有醫護人員工作壓力都很大。多名在頂級醫院接受規培的“專碩生”反映,臨床工作本來就累,還要完成學業及科研任務,“常常力不從心”。

  一名“專碩生”告訴記者,其臨床工作一般每天超過10個小時,沒有查房或值班等臨床任務時,就要抓緊時間閱讀文獻、搞基礎實驗、做研究課題,一年365天沒有節假日也沒有寒暑假。

  規培“專碩生”的工作壓力也被業內人士收入眼底。山東一家大型三甲醫院培訓部負責人説:“我們也覺得‘專碩生’不容易,白天要在醫院上臨床,只能晚上、周末到實驗室做科研,長期不休息,壓力肯定大。”

  加之有的高校和導師還會對“專碩生”提出發表核心期刊、SCI等更高要求、一些規培“專碩生”準備申請博士等的自我加壓,更讓壓力倍增。

  部分培訓基地對“專碩生”權益保障有限,“同工不同酬”等情況,是規培制度面臨的第二個爭議。

  據了解,同一培訓基地內,不同身份的規培生工作內容和強度基本一致,但因“專碩生”由教育部門管理,其他規培生由衛健部門管理,兩者待遇差距較大。

  前述《指導意見》明確,單位委派的培訓對象,培訓期間原人事(勞動)、工資關係不變,委派單位、培訓基地和培訓對象三方簽訂委託培訓協議,委派單位發放的工資低於培訓基地同等條件住院醫師工資水平的部分由培訓基地負責發放。面向社會招收的培訓對象與培訓基地簽訂培訓協議,其培訓期間的生活補助由培訓基地負責發放,標準參照培訓基地同等條件住院醫師工資水平確定。具有研究生身份的培訓對象執行國家研究生教育有關規定,培訓基地可根據培訓考核情況向其發放適當生活補貼。

  針對衛健部門管理的規培生(“單位人”“社會人”“本院人”),中央財政提供專項資金支持,資金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3萬元,補助資金2/3用於補助參加培訓的住院醫師,1/3用於補助基地和師資。同時,絕大多數省級財政有配套資金支持,基地醫院也自籌資金加大待遇保障。

  山東煙&毓璜頂醫院培訓部主任王少坤介紹,“山東按照每年每人1萬~1.5萬元配套,我們醫院也有補貼。綜合來講,我們醫院的‘社會人’每月至少可以拿到4000~7000元,醫院繳納五險一金,算是不錯的待遇。”

  “專碩生”是另一番光景。作為學生,他們不享受其他規培生的專項資金支持,《指導意見》雖然明確“培訓基地可根據培訓考核情況向其發放適當生活補貼”,也確有一些醫院每月補貼達到4000~5000元,甚至與本院醫生“同工同酬”,但仍有相當數量的醫院每月補貼只有數百元至千余元,這讓一些“專碩生”感覺“租房生活都不夠”“同工不同酬”。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一名“專碩生”告訴記者,學醫時間長、學醫辛苦都能接受,但有些醫院待遇保障實在太低。“幹活時把我們當大夫,發錢時把我們當學生。快30歲了,每月還要問家裏要生活費,感覺很不好。”

  在較大的工作強度、有限的權益保障下,有“專碩生”認為培訓收穫不足,是規培制度的第三個爭議。

  通常而言,規培生臨床工作主要分為兩塊:一是參加醫院統一培訓,包括規定的專業課程學習和操作培訓等;二是在各個科室輪轉,在一線負責病人收治、病歷書寫,在帶教老師指導下進行一些常規操作和檢查。

  但有規培生反映,有的大型三甲醫院“重醫輕教”,對規培生培養制度執行不嚴。“不怕規培苦、規培累,但一些本院醫生指導我們並不上心,甚至有時見不到他們,感覺沒學到太多東西。”

  記者在一處培訓基地了解到,同一基地內帶教老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各有不同,有的科室規培生數量達上百名,甚至一名醫生帶的規培生就有幾十名,不容易實現精細指導。

  南方一家三甲中醫院的規培生説,在規培中學到多少真本領,自身努力很重要,帶教老師也很重要。“碰上責任心不強的帶教老師,會把自己手頭的工作直接分配給規培生,只帶不教,一天下來學不到什麼。”

  針對部分規培生反映的“只讓我們幹寫病歷、查房等雜活,學不到東西”等意見,多位培訓基地負責人及帶教醫生主張更理性地看待所謂的“雜活”。

  他們&&,規培是通過教學查房、病例討論、病歷書寫、學校講座以及基本操作培訓等教學活動歷練學員,即以寫病歷為例,這是訓練臨床思維的重要辦法,“但有的規培生不重視,寫不好病歷。”

  規培下一步

  相關爭議儘管只是部分“專碩生”的聲音,但也提示,進一步調整完善規培制度需要盡快提上日程。

  為進一步提高規培質量,受訪人士建議打造規培示範基地,建立全國統一的培訓基地管理體系。

  廣西一家規培基地科室主任建議,通過樹立規培“標杆”加強培訓基地標準化建設,如在全國相關專業排前的醫院建立規培示範點,從培訓的模式到內容,形成示範性模板與標杆,為其他培訓基地提供參考。同時建立帶教老師綜合考評制度,設置教學質量反饋機制,促使帶教水平提升。

  中部地區一家頂級醫院負責人提出,可在不同醫療崗位探索制定不同規培制度,研究推出各專業培訓質量指標體系,完善規培學員出科、年度與操作能力考核,使規培生更好符合住院醫師要求。

  上海一家大型三甲醫院規培部門負責人認為,可將培訓基地申請、復評審,及住院醫師規培志願填報錄取、住院醫師規培過程管理等納入全國統一&&,同時建立第三方監督機制,強化規培質量。

  此外,業內人士建議充分考慮“專碩生”的特殊性,調整完善並軌培養機制,為其適當減壓並提高待遇。“比如可考慮專門拿出幾個月時間,讓他們能心無旁騖做好科研,其餘時間再投身臨床。”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教學培訓部主任李偉説。

  在“專碩生”待遇保障方面,多名培訓基地負責人建議教育、衛健、財政、發改等部門探討建立兜底機制,幫助提升規培“專碩生”待遇標準,確保規培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