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進沙退:中國方案成全球樣板

2024-06-23 21:41:22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26期

  

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中國治沙用沙,使沙漠“披綠”又“添金”,帶來了“興林”與“富民”共贏,為世界抗擊荒漠化注入了更強勁信心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葛晨

  衛星監測數據顯示,2000年到2017年,中國為全球貢獻了約四分之一的新增綠化面積。這份綠色貢獻,讓中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最多的國家。

  作為綠色奇蹟的重要締造者,近年來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然規律、適應國情地情的中國特色防沙治沙道路,相繼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為全球實現聯合國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作出了巨大貢獻。

  “地球衛士獎”“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全球500佳環境獎”……以東西綿延4400多公里的北疆綠色長城為代表的中國荒漠化治理成就,在不斷獲得國際認可、贏得世界讚譽的同時,也引來更多的同行者並肩與荒漠化鬥爭,為飽受風沙、荒漠化影響的人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來自泰國、也門、伊朗、坦桑尼亞等 14 個國家的寧夏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學生走進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跟隨保護區職工學扎草方格,感受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2023 年 6 月 16 日攝) 王鵬攝 / 本刊

  “中國是很好的學習對象”

  2023年6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考察,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履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積極參與全球荒漠化環境治理,重點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合作,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荒漠化防治,引領各國開展政策對話和信息共享,共同應對沙塵災害天氣。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官員賈曉霞説,看到“三北”防護林的作用和相關地區的生態恢復成果,一些非洲國家決定聯手打造非洲“綠色長城”。

  去年9月中旬,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的國際防治沙塵暴大會上,飽受荒漠化和沙塵暴困擾的中東、非洲國家,表達了借鑒中國成功的治沙技術和經驗、共同防沙治沙的強烈願望。

  阿拉伯環境專家聯合會秘書長、埃及氣候與環境專家馬格迪·阿拉姆説,沙漠侵佔農業用地是不少非洲和阿拉伯國家面臨的挑戰,中國正向這些國家派出專家,傳授相關技術。

  去年6月在中國新疆考察學習時,埃塞俄比亞林業發展署官員比圖·希巴巴烏説,中國通過實施防護林工程在防治荒漠化方面創造了奇蹟,“對有志於防治荒漠化的國家來説,中國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對象”。

  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

  非洲“綠色長城”是一條橫亙非洲、阻擋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向南侵襲的綠色防護帶,位於肯尼亞的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為其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這是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有效推動世界防治荒漠化進程的一個縮影。

  在非洲,中國與非洲“綠色長城”建設地區開展大數據應用和規劃的技術合作,利用衛星等手段觀測和收集、計算、分析數據,幫助非洲國家了解其土地、氣候等方面的特徵與規律,推動當地有針對性、系統性地進行荒漠化治理。

  近年來,中國科學治沙能力在不斷提升:聚乙烯紗網沙障鋪設機、植物基固沙劑噴播機、植物沙障栽植機等機械化設備,提升了治理速度和效率;沙漠大數據分析技術、種質資源技術、微創種植技術、無人機飛播技術、光伏治沙技術等提升了綜合治理能力。

  其中光伏治沙技術頗為引人注目。安裝上光伏板,擋住陽光直射,再覆蓋蘆葦沙障,減少地表蒸發,最大限度保持了土壤的含水量,光伏板下還可以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增加其他功能,比如利用光伏發電灌溉固沙植物——這種創新技術獲得了不少國家的青睞。

  2023年,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兩側,埃塞俄比亞灌溉與低地部國務部長恩德里亞斯·格塔對光伏發電滴灌設施表達了濃厚的興趣。格塔説,光伏發電滴灌設施安裝方便,又沒有碳排放,可以靈活調節土地含水量,如果再與水利系統結合,就可以涵養雨季的降水用於旱季灌溉,“這正是我們國家急需的解決方案”。

  防治荒漠化,中國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中國的成功經驗始終在為全球荒漠化防治注入新動能:

  中阿乾旱、荒漠化與土地退化防治國際研究中心在內蒙古揭牌,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成立,中國與聯合國共建的國際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中心在寧夏正式上線……

  中國在新疆開辦非洲“綠色長城”建設技術培訓班,在寧夏舉辦阿拉伯國家防沙治沙技術培訓班,在甘肅開設中國沙漠治理技術和荒漠化防治國際培訓班……

  通過組織國際研修、建立治沙示範基地、搭建交流&&等方式,中國積極與國際社會開展荒漠化防治合作,年均為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培養近百名治沙骨幹,不少“老學員”還多次重返課堂進行“技術升級”。

  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輔相成

  貴州特産刺梨果實金黃、酸甜美味。其根係發達,比較耐寒,在石旮旯裏也能成活,又涵養水土,對治理當地的石質荒漠化具有先天優勢。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易卜拉欣·蒂奧在考察黔中腹地後得出結論,刺梨種植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為其他國家的石質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份“貴州方案”。

  “貴州方案”,是“中國方案”的一個截面。在嚴格保護、系統治理的基礎上,中國在荒漠化治理中利用沙區光、熱、土等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適度發展木材、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游等沙産業,形成了一批特色産業基地,推動了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帶動了加工、貯藏、包裝、運輸等相關産業發展,把防沙治沙同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相結合,增加了就業機會,拓展了增收渠道。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沙區年産幹鮮果品4800萬噸,約佔全國總産量的四分之一,年總産值達1200億元,約1500萬人實現穩定脫貧,重點地區林果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50%以上。

  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中國治沙用沙,使沙漠“披綠”又“添金”,帶來了“興林”與“富民”共贏,為世界抗擊荒漠化注入了更強勁信心。

  “中國用自己的實力向世界證明,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並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蒂奧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