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根植性”塑造縣域科創新優勢
➤在當前新舊動能轉換、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縣域科技創新更應秉持自身優勢,堅持“根植性”,整合産業、資金、人才多要素,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為突破縣域人才能級限制,政府部門應根據本地産業的科技需求,積極幫助對接科技前沿的高校、科研院所,也可建立科創飛地,鏈結科創資源富集地
➤立足縣域,以“根植性”推進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與“在地”的深度融合,可“以點帶面”推動區域科技、經濟全面發展
文 | 程悅
縣域是我國經濟的基本單元,約佔全國GDP的四成,是我國以科技創新塑造新發展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撐力量,特別是在當前新舊動能轉換、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縣域科技創新更應秉持自身優勢,堅持“根植性”,整合産業、資金、人才多要素,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雷甸鎮一家高空作業機械生産企業“未來工廠”車間,
工人在調試智能化生産線(2023 年 2 月 12 日攝) 謝尚國攝 / 本刊
強化産業培育的根植性
縣域因其資源高效配置困難和能級所限,科技創新處於天然的弱勢地位。但從全國數據來看,2022年我國縣域三産結構為14.1:41.8:44.1,第二産業仍佔據重要位置,其中全國“千億縣”三産比例為4.3:52.9:42.8,第二産業仍是縣域發展的支柱産業。培育創新型企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集群發展是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科創應立足本地産業需求,精準定位。縣域有限的資源意味着科技創新必須立足本地特有的資源稟賦,選擇與本地資源和條件相匹配的産業。
比如40年前,浙江德清電子器材廠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就創辦了“科研生産聯合體”。這一首創的“産學研”模式,補上了地方科技企業人才和科研短板。此後多年,德清堅持重點發展以“地理信息+”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産業,地理信息小鎮歷經多年發展,已集聚地信相關企業437家,成為國內地信企業集聚水平最高、産業結構最豐富、産業鏈最完整的園區。2018年,德清圓滿舉辦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2022年,德清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0.33%。
——以優勢科創産業聯動上下游相關産業,形成裂變效應。比如,浙江慶元縣發展食用菌産業,攜手吉林農業大學打造了集科技研發、人才引育、成果轉化為一體的科技創新&&慶元生物科技研究院。目前,慶元食用菌一二三産總産值已達50億元,從事食用菌關聯産業從業人員達7萬多人,成為當地“共富”的重要載體。德清縣也依託地信産業,帶動自動駕駛産業,德清打造了“車聯智造”産業&&,並於2023年獲批成為全國縣域唯一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加強科創産業的持續培育。科技創新産業應注重創新策源,構建從孵化培育、成長扶持到成果轉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以及一套科學的激勵、評價、篩選、調節機制。如江蘇張家港首創“創新積分制”,用畝均産值、成長性等量化指標來評價和識別創新能力強、成長潛力大的科技企業,聚集資源、精準助力。
強化金融體系的根植性
與科技創新相伴而生的是發達的金融體系。縱觀國內外,無論是美國硅谷,還是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等國內高新技術密集區,都是各類基金、投資公司、券商等金融機構的聚集地,“科技+金融+産業”深度融合,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轉化。
縣域在推進科技創新的初期,為彌補自身短板,常會給予遠低於市場價值的土地、優越的辦公環境、稅收減免等優惠條件來“築巢引鳳”。然而,當今科技迭代加快,科創前期投入大、周期長,技術生命周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加之大部分科創企業都是輕資産運營狀態,資本的逐利性加大了轉移的可能性,這些都會增加縣域“在地”引入和培育科創企業的風險。
要化解風險,就需以縣域為主導,利用好融資工具。具體來説,就是以縣域自身産業發展導向為指引,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金融投資&&,搭建頂層管理架構,鍛造一支政治硬專業強的金融服務、項目審批專家隊伍,合理引入市場機制,形成多層次多類別的金融服務,加速科創&&發展。比如,安徽合肥招引京東方、蔚來汽車就是採用産投基金模式。
同時,建立科技創新收益分享和風險分擔機制。政府應在科創産業發展中共享發展帶來的紅利,使科創&&既真正服務實體經濟,又産生有質量的金融服務業GDP,增加縣域“在地”財政收益,前期投入得以變現。注重風險控制,分散和化解政府風險,如安徽界首、含山等地採用“4321”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即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再擔保機構、銀行、當地縣政府按4:3:2:1的比例共擔科創融資貸款風險。
強化人才培育的根植性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由於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跨地域、跨國際流動非常普遍,縣域應堅持人才引進和自主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多層次的人才體系。
一方面,充分發揮縣域舒適便捷人居環境的優勢,做好引進人才的“引用育留”,地方應聯合高科技企業、研發機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打造更多的職業發展&&,建設科技園區、孵化器等創新載體,為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浙江以數字賦能,在全國首推“人才碼”,實現“一人一碼”,在出行、住宿、就醫、領取補貼等多場景同碼應用,提供個性化的人才專屬服務。
另一方面,注重挖掘本地人才資源。以引進人才為示範,推動城鄉居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構建與本地科創産業相配套的職業教育體系等方式培養人才,形成引進高端人才和培育本地實踐人才的良性循環。這有助於激發當地的活力和創造力,形成充滿活力的創新氛圍。比如位於浙江德清地信小鎮的浙江中測新圖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員工1/2來自浙江,1/3是德清本地人。
為突破縣域人才能級限制,政府部門應根據本地産業的科技需求,積極幫助對接科技前沿的高校、科研院所,也可建立科創飛地,鏈結科創資源富集地,如江蘇江陰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等8個城市建了多個科創飛地。
立足縣域,以“根植性”推進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與“在地”的深度融合,可“以點帶面”推動區域科技、經濟全面發展。□(作者單位:浙江生態文明幹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