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跡鄴城
河北涉縣的媧皇宮(2023 年 2 月 4 日攝) 范世輝攝 / 本刊
➤鄴城遺址看似“低調”、少有人知,實則“奢華”、底蘊豐厚
➤鄴城“中軸對稱、分區布局”的建築格局和“先規劃、後建設”的設計理念,為東亞地區古代都城建設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應遵循“大鄴城”遺址考古理念,將鄴城遺址、北朝墓群及周邊地區的石窟寺遺跡等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科學發掘、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個層面立體地展示“大鄴城”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文華 范世輝 趙鴻宇
“春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很少有人知道,唐代詩人杜牧所作《赤壁》中銅雀&的所在之處——鄴城,其主體如今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
鄴城始建於春秋齊桓公時期,此後曾是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和北齊六朝國都,可謂盛極一時。公元580年,楊堅下令摧毀鄴城,這裡從此沉睡千年。正因如此,鄴城成為我國為數不多“沒有被現代城市疊壓的”古都遺址。
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組建鄴城考古隊,拉開了鄴城考古的大幕。此後經過40餘年的勘探與發掘,鄴城的神秘面紗被慢慢揭開,人們對鄴城歷史價值的認識逐漸加深。
如今,作為建安文學發祥地、都城規劃肇始地、佛學弘傳中興地、多元文化碰撞地,鄴城的價值正被重新發現。
低調的“六朝古都”
仲夏時分,陽光灑落在鄴城遺址上。遠處,考古人員正在進行考古挖掘;近處,宮殿區的卵石甬道已重見天日,成千上萬顆大小相近的卵石被精心拼成朵朵蓮花的圖案。
鄴城遺址看似低調、少有人知,實則“奢華”、底蘊豐厚。
整體上看,這座遺址主要分兩個部分:鄴北城,為東漢末年曹操所建,是曹魏和十六國時期後趙、冉魏和前燕的都城;鄴南城,為北朝晚期高歡所建,是東魏、北齊的都城。
鄴城建築中最負盛名的銅雀三台,即金鳳&、銅雀&、冰井&,是鄴城的制高點。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來到臨漳縣銅雀三台遺址公園,站在金鳳&遠眺,村莊、菜園、果園、河堤等映入眼簾,視野十分開闊。
“金鳳&初名金虎&,始建於公元213年,是三台中唯一代表性遺存;銅雀&是三台中最宏偉的,可惜現在只剩很少的東南角;冰井&已經全被漳河河水沖毀了。”臨漳縣銅雀三台遺址公園負責人張海林介紹。
三台中最為人熟知的銅雀&,曾是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召集“建安七子”等文人宴飲賦詩的場所,也是歷史典故文姬歸漢、下筆成章、銅雀宴樂的發生地。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就在這裡一朝奏響,成為千古絕唱。
銅雀&上的詩詞歌賦,只是鄴城深厚歷史底蘊中的“滄海一粟”。
40多年來,經過持續勘探、發掘,鄴城考古隊發現了大量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的遺跡和文物,包括城墻、城門、護城河、道路、水系、宮殿基址等在內的城市元素被發掘出來,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2021年,鄴城遺址先後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等。
現在,東魏、北齊鄴城宮城區考古發掘正在進行中,一些成果填補了史料空白。比如,考古發現,東魏、北齊鄴城宮城墻為復墻形式,這是漢唐時期都城遺址中經考古發掘首次確認的實例。
也有一些成果給過往的史料記載打了個“問號”。比如,在鄴南城後宮區中軸線上,考古人員發掘出規模最大的兩座建築,被認為分別是帝後的寢宮,但不同於史料記載的“左右並列”,兩座宮殿實際呈前後對峙。其中原因,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都城規劃的“先驅”
鄴城“中軸對稱、分區布局”的建築格局和“先規劃、後建設”的設計理念,為東亞地區古代都城建設提供了一個典型樣本。
這一范本的開創者是曹操,尤其是他規劃建設的鄴北城,不僅影響了鄴南城建設,對後世也影響深遠。
位於鄴城三台東南處一公里多的洪山村,坐落在漳河北岸。由於漳河經常氾濫,沿岸村子大多會因此受災,洪山村卻總能“化險為夷”。村裏老人説,這是因為地下有“避水珠”,護着一方安寧。考古研究發現,漳河氾濫不衝洪山村,並非“避水珠”保祐,而是城垣的功勞。
1983年,鄴城考古隊員勘探時在洪山村一帶發現了鄴北城的南城墻,寬16~24米,經解剖發現有東漢至北朝多個時期夯土,最早的夯土甚至可能追溯到戰國時期。位於鄴北城南墻一段的漳河在地圖上較為筆直,上游或下游都擺動厲害。可見,城垣夯築堅固厚實、保存較好,雖被埋入地下,卻無形中起到河堤的作用。
此後歷經長時間的勘探發掘和調查研究,鄴城考古隊確認了鄴北城的基本輪廓,其平面呈橫長方形,東西長2500米左右,南北寬1700多米;確定了七座城門的位置,其中東門和西門遙遙相對、寬度相當,幾乎在一條直線上,兩門之間有一條寬約13米的大道。這是唯一東西走向的主幹道,貫通全城,將鄴北城南北分開,南區主要是平民居住區,單一宮城則規劃於北區中央,東部為官署及王公貴族居住的戚裏。
隨着考古研究的深入,鄴城考古隊逐漸發現,鄴城在都城規劃和建設方面,有諸多領先與創新之處。
比如,曹魏鄴城並未直接沿襲秦漢城市建設舊制,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創了“先規劃、後建設”的新格局。城內建築嚴格按照南北幹道“中軸對稱”的原則布局,改變了過去歷代都城缺乏統一規劃、宮殿衙署分散、道路曲折、交通不便等弊端。
再如,東魏依原鄴北城的南城墻建起鄴南城,兩城毗連而建、南北銜接,北城的南墻即為南城的北墻,大體呈“日”字形結構,外圍有更大規模的外郭城區。
據文獻記載,鄴南城“上則憲章前代,下則模寫洛京”,其制度“蓋取洛陽與北鄴”。考古發掘更進一步確認,鄴南城具有明確的南北軸線,以朱明門、朱明門大道、宮城三門、太極殿、昭陽殿等主要宮殿為中軸線,全城的城門、道路、主要建築等呈嚴格中軸對稱布局,縱橫街道垂直交錯,呈棋盤格狀分佈。
“鄴南城朱明門兩端連接着城墻,城墻南側又連接着雙闕,開創了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的先例。”臨漳縣文廣旅局副局長杜志強介紹,此後,隋唐長安城、北宋東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都明顯延續了鄴城的中軸線建設理念。
鄴城的建築理念和格局,對日本列島上的平城京、平安京,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王京等亦有重要影響。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有世界各國學者來鄴城就建設理念、建築格局、出土遺物等進行考察、交流。
立體展示“大鄴城”
鄴城是曹操的“終極舞&”——公元204年曹操攻佔鄴城後,將其作為大本營盡力經營,並將常居地由許昌遷來。除了在外征戰,他多數時間在鄴城,“遙控”在許昌的漢室,處理軍國大事,直至公元220年去世。
從物理意義上看,鄴城包括鄴北城和鄴南城,此外還有面積達100平方公里的外郭城。但真正認識鄴城,還可以運用更為寬廣的視野。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安陽高陵,距離鄴城大約半小時車程,以曹操墓聞名於世。雖與鄴城遺址屬於不同省份,但在東漢時期,它們都在鄴城的管轄範圍之內。從歷史上看,二者屬於一個文化單元。
曹操在鄴城附近留下故事的地方,還有位於如今河北邯鄲峰峰礦區滏陽河發源地的滏口陘,這裡是古代太行山東西交通咽喉之一。
歷史上滏口陘戰爭不斷,“曹操滏口陘邀擊袁尚”就是其中的著名戰例。此後曹操為平亂,數次往返滏口陘。曹操去世後,滏口陘成為魏國的重要行政區。
後來,高歡挾北魏皇帝至鄴城,建立東魏,滏口陘便成為他往來鄴都與陪都晉陽(今太原)之間的通道。其子高洋建立北齊政權後,更加重視滏口陘這條通向山西的通道,相繼在沿途開鑿響堂山石窟、媧皇宮石刻等,並營造官苑,作為來往於兩都之間的避暑、游玩和禮佛之地,形成了一條北齊文化帶。
以響堂山石窟為例,這裡現為國家4A級景區,分為南、北響堂石窟,現存石窟20多座、摩崖造像450余龕、大小造像5000余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是中國三大皇家石窟之一。
在北響堂石窟釋迦洞窟門甬道兩側,雕刻着精細富麗的纏枝紋、連珠紋、火焰紋等裝飾紋樣,這些裝飾圖案與中亞地區關係密切,充分反映了南北朝末期傳入的佛教與本土文化之間融洽共存、相互影響,體現出中華文明強大的包容性。
自響堂山石窟向西,可到達位於邯鄲市涉縣的媧皇宮,這裡如今是國家5A級景區。媧皇宮講解員程俊芳説,北齊文宣帝高洋在位時始建媧皇宮,迄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現在留下來的北齊遺跡只有兩座石窟,石窟內壁和周圍崖壁之上刻有六部佛經,是全國現存摩崖刻經中時間較早、規模最大、字數最多的一處,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群”。
此外,位於邯鄲磁縣的北朝墓群,和鄴城關係密切。東魏、北齊時期兩朝的帝王將相、皇族貴胄,生前居住在繁華盛極的鄴城,期望死後也能享受都市繁華。他們選定鄴西之地,即磁縣城南和城西南一帶,作為死後的埋葬之所。
據了解,在北朝墓群現已發掘的古墓中,出土陶俑器物6000余件。這些文物對研究北朝雕塑、繪畫藝術、儀表服飾,以及民族融合、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交流等,都是十分寶貴的物證。
以上種種文化景觀都證明,鄴城和周邊一系列關聯區域是古代中國南北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碰撞的歷史見證地。
受訪考古專家建議,應遵循“大鄴城”遺址考古理念,將鄴城遺址、北朝墓群及周邊地區的石窟寺遺跡等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科學發掘、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個層面立體地展示“大鄴城”。
尋跡鄴城,一座掩埋於荒野的古代都城逐漸浮現。走過千年的繁華與落寞,鄴城輝煌燦爛的文明遺跡,也將成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