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文旅“長紅”密碼

2024-06-17 21:34:21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25期

  

江蘇文旅市場“長紅”背後,既有歷史文化資源等基礎因素,更在於以科技創新,不斷升級文化傳承發展的“新裝備”,便利百姓的旅游“新生活”,打通傳統文旅場景升級的“新脈絡”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聖志 蔣芳

  “智慧旅游”大屏數據每15分鐘更新一次;5G無人機對全省30家重點旅游景區人流、車流、停車場飽和度、安全應急事件及火災報警等開展實時巡查;文旅消費大數據實驗室歸集手機、銀聯、旅行社等多源數據;文旅裝備技術研發中心圍繞行業痛點難點攻關解決方案……這是江蘇文旅業繁榮圖景背後的日常運營場景。

  文旅正向科技要動能、謀增勢,讓“詩”和“遠方”更好牽手。據江蘇智慧文旅&&監測,“水韻江蘇”在網絡聲量、游客流量、經濟增量上實現三量齊升,今年端午假期的接待游客量、消費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6%和15.1%。銀聯數據顯示,2023年江蘇文旅消費總額位居全國第一。

游客在江蘇揚州瘦西湖風景區游覽(2024 年 5 月 19 日攝) 孟德龍攝 / 本刊

  熱辣滾燙 一業興百業

  文旅市場“熱辣滾燙”,是每個城市都想努力搶抓的機遇,老牌文旅大省江蘇呈現出“長紅”之勢。

  年初“爾濱”爆火,網友喊話文旅部門“抄作業”,建議一些文旅部門官方社交媒體賬號改名為“某地文旅”以便搜索。江蘇文旅堅持“水韻江蘇”的社交媒體賬號名稱,先後推出系列短視頻強化品牌形象,累計獲得瀏覽量6.5億次,全媒體&&漲粉近50萬。

  為何堅持“水韻江蘇”?受訪文旅業內人士給出了富有詩意的解讀:江蘇的水韻,既是萬里長江翻山越嶺過後的從容,大運河串聯南北、承載千年的輝煌,也是太湖水碧波三萬頃、一望渺無極的闊達,更是吳、金陵、淮揚、楚漢四大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不更名的定力背後,其實是對自身文化的自持、自賞與自信。”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楊志純&&。

  作為江河湖海齊全的省份,江蘇水域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6.9%,大運河、長江在此交匯。近年,江蘇牢牢抓住“水”這一最靈動、最鮮明的文化符號,建好用好“水韻江蘇”全球傳播中心、“3D雲游·水韻江蘇”線上&&,在高頻率網絡輸出中保持鮮明特色,與進“淄”趕“烤”、“爾濱”寵賓、天水“熱辣滾燙”等新晉網紅城市相比也不遜色。

  不僅“網絡聲量”增勢明顯,“游客流量”同樣紅火。新京智庫近期發布的2024年“長紅城市”榜30強中,江蘇省城市上榜總數位居第一,南京和蘇州位居前十。其他各類榜單上,夫子廟、中山陵、金雞湖、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新老景點也坐穩“頂流”。

  2023年,江蘇接待境內外游客9.42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2萬億元,較2019年分別增長8.6%和1.7%。銀聯商務數據顯示,全省文旅消費總額佔全國文旅消費9.74%,佔比全國第一。2024年江蘇再創新高,1~4月接待入境過夜游客量、旅游外匯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21%、83%;據江蘇智慧文旅&&監測,今年端午假期的接待游客量、消費總額同比分別增長16%和15.1%。

  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發力,文旅消費增長帶動經濟整體“增量”。

  2021年夏天以來,民族舞劇《紅樓夢》已在全國巡演200多場。江蘇大劇院總經理廖屹觀察到,該劇在南京上演期間,約有八成觀眾來自外地,粉絲們“為了一部劇奔赴一座城”。

  去年,江蘇舉辦萬人以上大型音樂節、演唱會205場,觀眾累計近1500萬人次,拉動餐飲、交通、住宿等文旅消費超90億元。今年演出市場持續火爆,“五一”期間共有營業性演出169場,觀演人次同比增長48.45%,演出票房同比增長50.63%,帶動餐飲、住宿、交通消費5.62億元。

  文旅行業帶動民俗美食、非遺文創、旅游産品、音樂演出等行業復蘇,發揮了促進就業、提振信心的作用。據統計,2023年,全省文旅市場經營主體新增5323家,同比增長19.4%,旅游業增加值對GDP貢獻率達到22.5%。

  策源地、孵化器、加速器

  5月28日,文旅消費大數據實驗室簽約儀式在南京舉行。作為實驗室的應用端成果,全國首家智慧文旅行業大腦正式發布並上線。

  “這是江蘇科技賦能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最新舉措。”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錢寧説,這個“大腦”將通過歸集手機信令、銀聯消費、美團本地服務訂單、線上旅行社訂單等多源數據,構建游客、城市、企業畫像,為行業發展提供助力。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發現,江蘇文旅市場“長紅”背後,既有歷史文化資源等基礎因素,更在於以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不斷升級文化傳承發展的“新裝備”,便利百姓的旅游“新生活”,打通傳統文旅場景升級的“新脈絡”。

  第一步,以載體建設為龍頭,形成創新“策源地”。

  2017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在甘肅武威亥母寺洞窟遺址內發現了幾個“紙漿團”,外表堅硬、覆有泥沙。“紙漿團”隨後被送到千里之外的南京博物院的實驗室,經由技術人員的妙手,一幅由12個人物組成的明代古畫重見天日。

  作為“紙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依託單位、“近現代紙質文獻脫酸保護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南京博物院對紙的傳承保護技術在全國文博領域首屈一指,文保技術服務輻射全國。

  2020年起,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文旅重點實驗室、省級文旅裝備技術研發中心培育認定工作。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基地5個、省級文旅重點實驗室9個、省級文旅裝備技術研發中心15個,制定國家及行業標準十余項,數量居全國前列。

  第二步,圍繞行業難點痛點堵點攻關,打造成果的“孵化器”。

  “省內幾處歷史街區如平江歷史街區、揚州東關街歷史文化旅游區、七里山塘景區均發生2~3次告警,主要原因為街道狹窄,人流量突然增大導致擁堵,建議加強疏導,緩解人流對主要街道的壓力。”“常州的環球動漫嬉戲谷因“五一”假期舉辦太湖灣音樂節,人流密度大,累計提示5次告警,建議對大型活動等特殊場景提升容量峰值”……今年“五一”假期,江蘇依託5G網聯無人機巡查,智慧中&觸發系統提示,系統列出問題清單,督促迅速整改,實現了閉環管理。

  “節假日就是文旅人的大考日。”江蘇省數字文化和智慧旅游發展中心負責人蔡曉川告訴記者,目前這一技術已覆蓋全省30家重點旅游景區,對人流、車流、停車場飽和度、安全應急事件等開展實時巡查。

  以問題為導向,一批研發成果加速孵化。在提升展陳水平方面,靈通展覽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生産的模塊化展覽展示裝備實現快速拆裝、重復使用,徐州拓普互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産的沉浸式交互VR體驗裝備已應用於包括上海迪士尼在內的多家旅游景區;在優化服務方面,以第三代社保卡為載體發行“水韻江蘇”數字旅游卡,讓游客“一卡在手暢游江蘇”,現已售出33.66萬張……

  第三步,以場景應用方案推動供需對接,打造産業升級的“加速器”。

  江蘇去年承辦全國智慧旅游發展大會暨智慧旅游示範展示活動,通過優秀案例分享、現場路演和問答,供需雙方從“背對背”到“面對面”,一大批優秀創意在“成功牽手”中落地。在文化和旅游部試點培育的首批24個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中,蘇州灣數字藝術館等3個項目因示範應用數字新技術脫穎而出。

  “從江蘇實踐看,人們更願意為‘新鮮感’買單,而這種新鮮感的背後,是數字科技融合文化創意營造的共情、共鳴等新體驗。”錢寧&&,文旅行業正成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陣地。

  以旅彰文 蓄力“長紅”

  南京大報恩寺採用語音識別、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算法等技術,打造“智能館長”為游客創造專屬導覽體驗;南京城墻博物館打造沉浸式夜游體驗,科技光雕藝術秀等實景演出引人關注;五屏環繞、裸眼3D實現一鏡到底,“5G大運河沉浸式體驗區”是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人氣最旺的打卡點……2023年,江蘇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超1.12億人次、佔全國9%,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

  “文博熱成為日常的背後,是創新與創意不斷為博物館增加新鮮感、體驗感,讓人們看展成為日常,到博物館成為習慣。”江蘇省文物局局長、南京博物院黨委書記拾峰説。

  據統計,江蘇共有備案博物館353家,有藏品總數107萬餘件/套,包括珍貴文物30余萬件/套,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6家單位入選“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等13家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數量穩居全國前列。

  江蘇擁有13座歷史文化名城,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文旅資源稟賦極佳。近年,隨着互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文旅領域加速應用,展現出生機勃勃、潛力無限的新圖景。

  初夏,“夜游+唐詩”的新IP組合,讓傳統景區瘦西湖以一種新姿態出現在游客面前。“夜色中,湖內‘夜橋燈火連星漢’,湖外‘夜市千燈照碧雲’,煙火氣與文化味縈繞,這是以前從未見過的瘦西湖。”陶醉於美景的甘肅游客王先生告訴記者,在小程序“下揚州”上選擇出行日期、興趣偏好等要素,就能一鍵生成專屬行程單。據了解,繼小程序“下揚州”將AI大模型和數字人技術用於文旅對客服務後,江蘇智慧文旅&&還將在更多城市應用智慧行程定制功能。

  折枝牡丹紋、青地團花紋、孔雀鴛鴦紋……蘇州絲綢博物館將館藏的等級文物、近現代絲綢樣本進行數字採集,賦予龍鳳花鳥、花卉蔬果、雜寶吉祥等絲綢紋樣嶄新的數字形態,成為絲綢紋樣活化利用的起點。這些新型數據生産要素或結合宋錦、漳緞、吳羅等絲綢技藝,打造“新國潮”;或通過創新數字化表現手法,在汽車車貼、網絡手辦、快消産品中“添彩”現代生活。

  在第六屆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期間,依託“君到蘇州”文旅總入口,共發放數字人民幣文旅消費券超2000萬元,採用滿額立減形式,進一步拓展數字人民幣推廣空間和應用渠道。

  一座城市可能因一個網絡熱點“強勢出圈”,但很難僅靠噱頭持續長紅。楊志純&&,江蘇提出並探索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用旅游的載體傳播文化,突出文化培根鑄魂,加強科技賦能增勢,正推動文旅融合從理念走向行動,繪就一幅新時代“詩”和“遠方”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