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鄉村振興動能的安溪實踐
➤目前安溪共有淘寶鎮10個、淘寶村57個,電商企業數9500多家,電商店舖數3.12萬家,2023年完成農産品網絡銷售額95.24億元
文 | 中共福建省安溪縣委書記 吳毓舟
安溪縣位於福建省東南部,縣域土地面積排在福建省第六位,是典型的山區大縣、農業大縣。安溪堅持以特色增優勢、以優勢強産業、以産業促振興,逐步走出一條産業基礎實、産品質量優、安全保障全、科技支撐強的鄉村産業發展路徑。
近年來,安溪獲評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先進縣、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等二十多項涉農國字號榮譽。
堅持産業特色化
安溪根據自然地理、歷史人文、群眾意願、市場前景等基礎情況,精準規劃布局富有比較優勢的鄉村特色産業。
種好“一片葉”。安溪是鐵觀音的故鄉,也是具有千年歷史的産茶縣。縣內已知的茶樹栽培品種超百個,當地人發明的烏龍茶製作技藝、茶樹“短穗扦插”繁殖技術等對茶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基於此,安溪將茶産業作為最大的民生産業、重要的支柱産業。2023年實現茶産業綜合産值362億元,農民收入的56%來自茶業。
編好“一根藤”。藤鐵工藝是安溪首創的新藝種,從一根藤條開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安溪“土生土長”的産業,也是安溪具有先行優勢和基礎優勢的又一特色産業。如今藤鐵工藝産業已經成為安溪繼茶産業之後的第二大民生産業,從業人口達15萬人,出口量佔全國同類産品交易額的1/3以上,2023年行業總産值達286億元。
抓好“一串珠”。安溪共有443個行政村,並不是所有村都適合發展茶業或藤鐵工藝業。安溪積極引導各村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形成“大珠小珠”相得益彰的多元發展格局。如今已培育出“五金五銀”等10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特色産業,其中2個年産值超2億元、8個年産值超5000萬元。
安溪縣生態茶園(資料照片)黃東華攝
堅持産業市場化
安溪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打造有市場競爭力的鄉村産業。
把質量擺在首位。推動鄉村特色産業標準化生産、規模化運營,為市場持續提供品質穩定、質量可靠的産品。緊抓農産品質量安全底線,首創縣域農資監管與物流追蹤&&,在全國率先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去化學農藥化等“減量化”行動,構建質量可追溯、安全看得見的農産品質量安全體系。
把渠道抓在手上。聚焦以品牌拓市場,統籌抓好公共品牌和龍頭品牌,提升産品知名度和消費者認可度,目前安溪已培育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2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6個。聚焦以鏈條聚市場,安溪擁有完整的涉茶産業鏈,每年經安溪加工、銷售的六大茶類茶葉超20萬噸。聚焦以電商增市場,以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為載體,發力電商和直播賽道,助推農産品出村進城,目前安溪共有淘寶鎮10個、淘寶村57個,電商企業數9500多家,電商店舖數3.12萬家,2023年完成農産品網絡銷售額95.24億元。
把需求作為方向。及時跟進市場需求變化,提供適合不同人群需求的産品,産業才能保持生命力。安溪的茶産業就緊跟年輕消費群體需求,積極拓展茶咖、奶茶、水果茶等新茶飲市場,開闢了基底茶這一新領域,目前安溪供應的新茶飲基底茶約佔全國20%的市場份額。
堅持産業高端化
安溪堅持以培育農業新質生産力為引領,推動産業轉型提級,激活産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強化科技賦能。在生産管理上積極創新,創立全國首個生物信息對抗與智能蟲害防治系統,綜合運用聲、光、電、生物干擾等技術,實現病蟲害的數字化預防;依託“安溪鐵觀音一號”“安溪鐵觀音二號”遙感衛星,實現對土壤信息、氣象信息、病蟲害信息等近50項數據的定期監測提取;依託中科三安植物工廠創制出第三代垂直植物工廠生産系統,實現全生産流程無人化生産,讓蔬菜在完全密閉、無菌、無塵、無人、無病蟲害的空間裏生長。
強化&&賦能。採取“校地合作、公辦民助”方式落地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內設兩個學院,為産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創設中茶所安溪烏龍茶産業研究院、安溪藤鐵工藝創新發展研究院,落地3個國家級涉茶技術研發&&,通過設置百萬獎金舉辦茶科技創新大賽等方式積極引導科研創新,安溪現有涉農高新技術企業20家、國家農業科技園示範企業38家。
強化業態賦能。做足“精深加工”文章,借助安溪籍團餐從業人員超4萬人這一優勢,規劃建設糧食智慧互聯産業園、團餐食材基地等,讓更多原字號變為製成品。做足“農文旅融合”文章,在全國率先發展茶莊園業態,建成41座各具特色的茶莊園,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閒農業,2023年,全縣休閒農業接待超400萬人次,休閒農業及鄉村旅游産業經營收入51.8億元。
堅持産業共建化
安溪注重凝聚各方面力量,參與鄉村産業共建、推動鄉村産業共享。
推動要素下鄉。積極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點帶面促進土地集約節約高效利用,目前已實施一個整鄉推進全國試點;常態化開展“三資”梳理盤活,推動鄉村閒置廠房、校舍、糧站等轉化利用,實現“低效存量”變為“高效增量”。聚力讓産業“不愁錢”,每年整合各級財政資金超1600萬元用於支持鄉村産業發展;強化金融惠農,引導轄區金融機構創新産品、扶農支農,2023年涉農貸款超500億元;在福建省率先開展財政補貼型茶葉種植保險工作,縣財政為全縣60萬畝茶園統一投保;創新建設茶産業金融結算中心,打造茶業供應鏈金融新模式。
推動人才在鄉。堅持“向外引才”和“本土育才”兩手抓,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實現全縣鄉鎮全覆蓋,技術服務村(社區)覆蓋率達100%;建立“安溪人共答安溪題”鄉賢人才常態化參與家鄉建設機制,組建安溪縣高質量發展人才顧問團,推動更多高素質人才參與鄉村振興;制定實施《安溪縣制茶人才認定辦法》,讓更多從業人員評得上人才,促進鄉村特色産業人才培育。
推動成果惠鄉。着力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茶農”等利益聯結模式,通過村企聯合、産業連片、基地連戶、股份連心、責任連體,讓更多農戶深入參與,全縣近六成農戶加入合作社或進入企業務工,實現穩定增收。鄉村産業的發展也帶動鄉村各方面建設,最直接的體現是交通和物流,安溪縣內通車公路總里程達4964.45公里,位居福建省縣(市、區)第一;全縣主要通村公路均實現“雙車道”,獲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城鄉物流網絡一體化工程持續推進,村級物流服務點覆蓋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