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北飛遼寧觀察
在航空工業沈飛民機車間,工作人員進行機身裝配工作(2024 年4 月25 日攝) 楊青攝/ 本刊
➤2023年,遼寧扭轉連續11年人口凈流出局面,凈流入人口8.6萬人,成為社會對遼寧預期發生重大轉變的有力注腳
➤遼寧用好機關、事業單位的空崗空編資源,由原先各單位單獨招聘,“化零為整”變為全省2700多家事業單位統一招錄,一次性提供8500個崗位,放大求才效應
➤人口流嚮往往與區域經濟活力正相關。遼寧經濟企穩回升、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構建,是穩住人才回流趨勢,形成人才與産業良性互動局面的根本前提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炳坤 於也童 白涌泉
2023年,遼寧人才回流苗頭初顯,扭轉連續11年人口凈流出局面,成為社會對遼寧預期發生重大轉變的有力注腳。
曾備受人才、人口雙流失困擾的遼寧,近年來將留才引才與推進人口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五大安全和支撐東北全面振興相結合,大力實施新時代人才強省戰略,在高層次人才引進、吸引高校畢業生來遼留遼、促進舒心就業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展望未來,遼寧還需在打造幹事創業的發展環境上下更大力氣,形成人才聚集與産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集成引才止住外流慣性
受經濟下滑、體制機制固化等影響,遼寧一度飽嘗人才流失之苦。2010年至2020年,遼寧每年有50%的高校畢業生流向省外。自2023年年初,遼寧省在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中狠抓人才強省,推動全省上下對人才“第一資源”統一認識,各地區各單位“一盤棋”招才留人,對人才的吸引集聚效應明顯增強。
止住了人才外流慣性。在位於遼寧盤錦的中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1800多名技術和管理人員中,來自外省的超過70%。“幾年前,南方人一聽盤錦,幾乎沒有人報名,公司不得不在上海、深圳、蘇州設立研發中心,以‘關係在南方、工作在東北’的方式吸引人才。”公司董事長王迪説,如今這些“跳板”的引才作用越來越小,“很多外地人一聽遼寧,直接報名前來工作、落戶。”
過去一年,遼寧各層級人才大幅增長。全省新增兩院院士6人,引進海內外優秀博士和高級職稱人才4387名,同比增長77%;引進高校畢業生40.1萬名,同比增長20.8%;超1000名“雙一流”高校選調生選擇遼寧。與此同時,2023年遼寧凈流入人口8.6萬人,全省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人才流失數量較2022年下降7.5%。“種種跡象表明,遼寧止住了人才、人口雙外流的慣性。”遼寧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谷孝紅説,外界的刻板印象,正悄然改變。
形成了招人引才的浩大聲勢。遼寧用好機關、事業單位的空崗空編資源,由原先各單位單獨招聘,“化零為整”變為全省2700多家事業單位統一招錄,一次性提供8500個崗位,放大求才效應。遼寧省委組織部牽頭,聯合重點企事業單位前往陜西、上海、北京、廣東等15個省(市)的34所“雙一流”高校集中宣講,展示遼寧形象和發展機遇。同時,遼寧凝聚政策合力,去年重構升級“興遼英才計劃”,將原有17個省級人才項目整合精簡後統一推出,去年支持獎勵經費4.8億元,用以針對性引育各層級急需人才,全省同步實施“百萬學子留遼來遼”專項行動。遼寧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霍慶生説:“這兩大人才政策將原先零散、隱性的扶持優惠,變得集中、顯性,吸引力更強。”
2023年6月,瀋陽市皇姑區首批引進的博士喜提“人才房”,不僅可免費居住10年,期滿後如果購買該房,還可按當年的市場評估價格購買,並享受政府給予的40%購房補貼。
叫響了來遼就業的優勢品牌。遼寧借助東北亞(瀋陽)人才交流大會、中國海外學子(大連)創業周、“博士瀋陽行”等大型招聘活動,叫響在遼就業品牌,讓“不是北上廣深去不起,而是遼寧更有性價比”的觀念廣為人知。2023年,山東人邵晶博士後出站後到瀋陽大學工作,不久後就帶着愛人和2個孩子舉家搬到瀋陽。邵晶説,這裡房價和物價都不高,而且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很有保障,讓她沒有了後顧之憂。
同時,遼寧發揮“大院大所”聚集的特點,加快建設瀋陽渾南科技城、大連英歌石科學城等科創&&,採取“揭榜挂帥”“帶土移植”等機制,充分釋放科技資源的引才優勢,並助力科技人員創新創業。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從日本歸國後創辦了高科技企業,去年,其公司的半導體控溫器件實現批量生産。“東北不僅科教資源豐富,而且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含金量足”,孫東明説,人才是奔着希望來的,看中的就是這裡創新創業的廣闊舞&。
引人用人留人分層發力
2023年,遼寧退休職工近40萬人,勞動力市場迎來自然減員高峰,新增就業缺口擴大。《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發現,遼寧用好這一時間窗口,機關、事業單位帶頭引才,全年提供公務員、事業人員優質崗位2萬餘個,有力激活了人才招錄的“一池春水”。遼寧省人社廳事業處處長周勇説,在恰當的時間窗口實施人才工作硬舉措,效果得以事半功倍。
廣開渠道“引人才”。針對一些偏遠地方的引才難題,遼寧打破地域限制聯合引才。瀋陽、大連兩個副省級城市與其他地市合作,人才在省內其他地市就業並繳納社會保險的,可落戶瀋陽、大連,並享受同等就醫、子女就學等待遇。坐落在遼寧西部的西門子工業透平機械(葫蘆島)有限公司近年來人才缺口一直很大,在當地很難招到人。2022年,公司在瀋陽成立研發中心,採取“關係在瀋陽,工作在葫蘆島”的方式,目前已招募技術人員70余名。
精準對接“用人才”。針對高校畢業生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問題,遼寧按人頭直接補貼,引導培訓機構探索實施高校畢業生專業轉換及技能提升培訓。近些年來,東軟集團、大連中軟等數十家機構共培訓高校畢業生6萬餘名,大大提高人才-崗位適配率。去年7月,瀋陽城市學院畢業生張家淇經技能提升培訓,順利考取了專項職業能力證書並熟悉掌握了實操技能,剛畢業就有多家單位發來入職邀請。
遼寧還鼓勵各級人才市場對重點領域、重點産業、重大項目人才需求展開調查,定期進行用工監測,分析需求動態,發布急需技能人才職業參考目錄。遼寧省人社廳人才開發處處長段雲鷺介紹,根據對航空航天、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的調查,去年遼寧發布了4.25萬條人才需求信息,引導市場機構有針對性地培養培訓技能人才,引導勞動者向市場急需環節集聚。
舒心就業“留人才”。早在2021年,遼寧就圍繞新興産業、新興業態開設新的職稱評審專業,設立安防工程師專業職稱,面向安防設計與集成、安防産品研發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開展職稱評審。遼寧省人社廳專業技術人員服務處處長吳濤説,通過優化各類人才的評價體系,打通職業上升通道,遼寧讓一批普通勞動者有了尊榮感,工作上有奔頭。
近年來,遼寧相繼&&支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新創業、兼職兼薪、在職創辦企業等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瀋陽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王德喜創辦的遼寧博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現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成功轉化20余項專利産品,産品填補國內空白。王德喜説,好的創業政策,讓他敢於走出學校,有了更大發展空間。
持續穩住回流趨勢
人才回流夯實了遼寧的科創基礎,也增強了産業發展能力。2018年以來,遼寧依託“興遼英才計劃”等高端人才計劃設立1600余項科研項目,累計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500多項,2023年,遼寧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達55.5%。
相關專家分析,人口流嚮往往與區域經濟活力正相關。遼寧經濟企穩回升、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構建,是穩住人才回流趨勢,形成人才與産業良性互動局面的根本前提。
2023年,遼寧年度經濟增速實現10年來首次跑贏全國,2024年一季度全省經濟增速仍高於全國,實現“開門紅”。本刊記者了解到,在振興勢頭向好基礎上,遼寧相關部門持續發力做優留人環境,努力將人才回流苗頭變為趨勢,促成人才引進與産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壯大現代化産業集群,形成人才回流牽引力。作為工業大省,遼寧持續推進産業升級,吸引人才赴遼開拓事業,結合産業發展特點招人引才,更好服務振興發展。霍慶生介紹,今後一段時間,遼寧省將繼續深入實施“興遼英才計劃”,圍繞全省打造四個萬億級産業基地和22個重點産業集群所急需的人才,加大招引支持力度。專家建議,未來遼寧可探索架構“産業集聚指數”“人才緊缺指數”等,用價值規律引導求職者和供職方雙向奔赴。
培植讓年輕人“心動”的城市文化氛圍。年輕人決定着一個地區發展的活力和潛力,因此,遼寧把吸引更多大學生來遼留遼擺在人才戰略的優先位置,重點扶持青年群體就業創業,努力讓年輕人對遼寧産生認同感、親近感、依戀感。
在瀋陽市沈北新區的七星裏青年友好型街區,不論是街頭轉角還是創業園區,都有打卡墻、咖啡館等潮流元素。瀋陽、大連兩座城市致力於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連續發布“青春尋訪城市地圖”,舉辦美食節、演唱會、體育電競等青年群體喜愛的活動,讓城市煙火氣濃、文藝范足、時尚感強,更具吸引力。
瀋陽還圍繞大學生構建全鏈條的就業創業政策體系。瀋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李建國介紹,瀋陽鼓勵大學生在校期間走進城市,免費暢游部分景點,領取消費券;參加定制型校園招聘會,提前體驗就業市場氛圍;大學生求職創業期間和後續的扎根發展期間,相關部門還會給予靈活就業社保補貼、創業場地補貼等幫扶,“給大學生扶上馬、送一程”。
打造東北攜手引才的大&&。2023年10月,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呼和浩特五市召開“區域人才一體化”聯席會議,確定推動人才互認,建立互通的人才評價體系等,以人才資源共享、政策協調、制度銜接和服務貫通,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
在此背景下,2024年,東北多個城市“組團”參加第二屆“博士瀋陽行”活動。“首屆‘博士瀋陽行’以瀋陽的崗位為主,吸引了1000多人參加,第二屆已有東北三省一區17座城市的465家用人單位提供6700多個崗位,目前已吸引4700多名博士人才報名。”遼寧省委組織部人才工作一處處長王玉輝説,這表明城市攜手力量大,今後做強人力資源聯合招聘和服務品牌,東北聯合引才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