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豫唱響新時代大運河之歌
➤從深埋地下到重見天日,從地理空間到文化空間,從建章立制到走向國際,蘇豫兩省唱響新時代大運河之歌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聖志 劉兆權 沈汝發 袁月明 孫清清
在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産十周年之際,《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江蘇、河南沿大運河採訪了解到,兩地充分發掘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一大批珍貴的重要遺存重見天日,大運河文化實現活態傳承。新時代的大運河之歌,正在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從深埋地下到重見天日
實證中華文明發展高度
申遺成功10年來,江蘇、河南在考古中發掘出大量大運河文化遺存,進一步豐富了大運河文化。各地在妥善保護的前提下,整合文物實體與歷史資源,通過對文物本體的創新性保護和展示,實現了對文化遺産的合理利用。
記者近期在河南省開封市州橋遺址採訪看到,出土的北宋巨幅石雕壁畫和展示的大運河開封段形態,令人十分震撼。大運河故道遺存的河道、堤岸特徵明顯,特別是堤岸石壁上雕鐫的海馬、鶴禽、祥雲紋飾,構成一幅長長的精美畫卷。該考古項目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三營告訴記者,截至2023年11月,已完成發掘面積約4400平方米,發現不同時期各類遺存遺跡100余處,出土各類文物標本達6萬多件。“州橋遺址實證了中華文明發展高度,對研究北宋東京城和大運河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開封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運河穿城而過。1000多年來,城市格局和中軸線始終未變。考古勘探表明,如今開封城下共埋有六座城池,相互疊壓,形成了奇妙的“城摞城”現象。
記者在城摞城遺存立體展示體系之一的順天門遺址博物館採訪了解到,順天門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古代都城中最早的方形甕城遺址,通過地層剖面,清楚揭示了該地區歷代發展演變的歷史原貌,人們可以通過遺址真切感受到千年運河的溫度。
河南省洛陽市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城市。近年,洛陽不斷加大隋唐大運河遺産考古調查範圍,增加考古調查深度,重點勘探和發掘有關碼頭、古代沉船等古代運河遺跡。
據洛陽市文物局介紹,洛陽多年來對運河沿岸的含嘉倉160號倉窖、回洛倉遺址及周邊區域漕運水系等進行較大規模考古勘探、發掘,已發掘清理出完整的倉窖6座、倉城內主要道路2條、倉城外漕運渠道1處、管理區灰坑等遺跡,併發現刻有“回洛城”的銘文方磚,同時在洛河河床內發現天津橋遺址。
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的板閘遺址是目前全國發現的唯一一座木板襯底的石閘遺存,修建於明永樂年間,見證了大運河淮安段幾百年的變遷。
建設板閘遺址公園被列入2023年淮安市民生實事項目。淮安市大運河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建設過程中,對水閘本體的石材和木質底板進行保護,恢復了歷史上板閘所在古河道的河道形狀,以點帶面展示了場地內多樣化的文化遺産,展現出板閘及所在段大運河的歷史作用和價值意義。
游客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休閒游玩(2024 年4 月18 日攝) 李博攝/ 本刊
從地理空間到文化空間共享文化保護成果
江蘇、河南兩地堅持古為今用、活態傳承原則,充分運用數字化等現代科技手段,推動大運河融合現代生活,惠及民生。
堅持活態傳承,挖掘大運河文化時代價值。江蘇蘇州市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熱鬧非凡,運河文化展示吸引許多游人駐足參觀,印製年畫,體驗“蘇式生活”。蘇州還建設“運河十景”,打造寶帶橋、京杭大集、石湖五堤等標誌景點,推出一批古城內河水上游精品線路,多元立體展示蘇州運河文化。
江蘇省揚州市大運河文化遺産居全國運河城市之首。在“後申遺時代”,揚州成立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編創揚劇《鑒真》《大河向北》等一批文藝精品,舉辦大運河馬拉松系列賽(揚州站)等文體活動,讓古老的大運河融入現代生活。
借助數字化技術,推進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一粒米的漕運之旅”等3家數字化場館,記者看到,博物館採用沉浸式投影、半造景三維數字劇場、雷達感應投影互動、流水地幕等數字化手段,給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
開封市建成文物數字化保護重點實驗室,開封博物館網站推出3D藏品、虛擬展覽等功能,對大運河文化提供線上宣傳展示。《夢華錄》、州橋遺址等實景沉浸式娛樂項目,以及清明上河園的《飛越清明上河圖》球幕影院等都讓觀眾可以更加便捷地體驗大運河文化。
惠民利民,共享大運河文化保護成果。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要讓運河沿線群眾有獲得感,避免遺産保護的空心化。大運河“&&畫廊”是江蘇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引領性工程。記者看到,沿着洪澤湖大堤,沿線生態宜人,運河遺存保存完好,市民、游客可體驗感受運河之美。
揚州聚焦大運河沿線古鎮,實施一批“微改造”項目,全力保持運河歷史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延續性,一批具有鮮明印記的運河小鎮脫穎而出。
洛陽沿着隋唐大運河故道建成綿延48公里的洛浦公園,成為市民健身娛樂的好去處;以新潭碼頭遺址保護為基礎,洛陽規劃建成洛邑古城文旅項目,免費對公眾開放,成為網紅打卡地。
從建章立制到走向國際
打開運河文化交流重要窗口
近年,大運河法治建設日益成為蘇豫等沿線省份的關注重點,有力助推了大運河更好走向國際。
江蘇、河南兩省&&《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江蘇省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規劃》《江蘇省大運河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等一系列關於大運河文化的制度設計,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和傳承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記者採訪了解到,兩省運河沿線地區在保護、傳承基礎上,唱響新時代大運河之歌,促進大運河文化中外互鑒,將大運河打造成為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
早在2009年,揚州就發起成立我國唯一運河領域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並連續舉辦十六屆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其會員已從最初的13個發展到206個,遍及五大洲。
河南主動與海內外運河城市交流合作,舉辦相關論壇學術會議等,打開外界認識河南、走進中國的新窗口,為講好大運河故事,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作出有益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