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承諾,四代人80余載守護紅軍墓
➤陳德寶始終將守護紅軍烈士墓牽掛在心。他一遍遍地和家人講述着戰鬥的激烈場景,一次次地敘説着他在墓前許下的諾言:“只要我活着,就一直守着你們。將來我不在了,我的兒子、孫子繼續守護你們。”
➤陳夢雪説,從小耳濡目染紅西路軍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給予了自己迎難而上的勇氣,通過講解,看到這種精神也在觸動和影響着同流紅色血脈的每一代人讓自己很感動。“這或許就是我們家做這件事情最大的價值。”陳夢雪説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何問 徐皓夫
“只要我活着,就一直守着你們。將來我不在了,我的兒子、孫子繼續守護你們。”正因為陳德寶在紅軍烈士墓前許下的這句承諾,陳家四代接續守護墓園已逾80載。
從一方土堆到佔地共2400平方米的龍渠烈士陵園,從一家守護到口口相傳的紅色故事,對於陳家人來説,正是見證了革命先輩們奮不顧身拋頭顱、灑熱血的家國情懷,才深知守護和傳承好穩固家國的紅色基因和血脈有多麼重要。
“只要我活着 就一直守着”
初夏,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龍渠烈士陵園周圍一圈高大聳立的紅星楊剛抽出綠芽。走進陵園,只見“紅西路軍烈士永垂不朽”的紀念碑肅然矗立,耳邊風聲微微,偶爾傳來掃帚“嚓嚓”刮地的聲音。
每天到墓園打掃,是今年61歲的陳宗新風雨無阻的習慣。擦灰、掃落葉、清理雜草、心裏念叨念叨,一呆一個多小時。他手中的掃帚是自製的,刷毛有一條手臂長,方便清掃大面積地面。
“到我這一輩,是家裏第三代‘守墓人’,我們始終牢記爺爺的囑託。”陳宗新説。
陳宗新的爺爺陳德寶是甘州區龍渠鄉新勝村村民,生於20世紀20年代,目睹過紅西路軍白城子戰鬥的過程。
1937年1月下旬,紅西路軍在張掖市甘州區西洞堡取得西洞堡大捷後,陷入國民黨軍閥馬步芳部隊的圍追堵截。為掩護西路軍大部隊西進,總部抽調300多人,組成以騎兵為主的隊伍,向東南方向佯動誘敵。
隨後,佯動隊伍到達白城子時,敵人追至,1000多敵軍將紅軍所在的堡子團團包圍,並用迫擊炮和重機槍發起瘋狂攻擊,紅軍據堡頑強抵抗。由於敵眾我寡,在敵人的輪番進攻下,隊伍中不少紅軍戰士壯烈犧牲。
“爺爺説,當時正值寒冬臘月,戰士們只穿着單衣和草鞋也不願意拿我們一針一線。有的小戰士看上去才十多歲,也在戰鬥中犧牲了。”每每講起這些,陳宗新總是紅了眼眶。
那時當地軍閥明令禁止幫助紅軍,陳德寶趁着戰鬥結束的夜晚,和幾名村民偷偷在家門口挖了個大坑,一同掩埋了290余名紅軍遺體。
此後,陳德寶始終將守護紅軍烈士墓牽掛在心。他一遍遍地和家人講述着戰鬥的激烈場景,一次次地敘説着他在墓前許下的諾言:“只要我活着,就一直守着你們。將來我不在了,我的兒子、孫子繼續守護你們。”
近年來,村民們陸陸續續搬至集中居住點,只有陳家為了方便看護,一直留在墓園附近。陳家院子在墓園西北方向,步行約五分鐘距離的位置,是墓園附近肉眼可見範圍內唯一的房屋建築。
“有人問我住在墓園附近會不會害怕,其實我一點都不覺得。”陳宗新的女兒陳夢雪説,相反,可能因為革命烈士帶給她的安全感,她從來不害怕走夜路。
守墓不能斷 擔子不會卸
起初,紅軍墓只是一個杵在地裏不起眼的小土堆。1970年前後,村裏開展土地平整行動,有村民在紅軍烈士墓附近取土墊地。
眼看著紅軍墓就要變成一個小土疙瘩,陳德寶之子陳榆林心裏急得不行。他勸告大家:“這是用生命為我們換來幸福生活的革命烈士的墓”,並找到當時龍渠人民公社的領導匯報這一情況。
公社領導聽畢,號召村民們用磚塊將紅軍墓圍了起來,並在墓前豎起了一塊“紅軍烈士永垂不朽”的木牌。村民們在號召下也開始自發保護,紅軍墓園附近的田土再沒人動過。
紅軍英雄奮戰犧牲的崢嶸故事逐漸流傳開來,紅軍烈士墓成為了飄揚在人們心中的一面精神旗幟。
陳宗新給記者拿出一張黑白照片。從照片背後手寫的注解來看,這是當地在1979年3月舉行的一場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照片中,陳榆林站在修葺一新的紅軍墓前,講述着紅軍的故事,圍在他面前的是滿滿一圈昂頭聆聽的年輕人。
黨員幹部、青年學生、自發群眾……越來越多的人,來到紅軍墓前,瞻仰祭掃,敬獻鮮花。
後來陳榆林年歲漸大,慢慢走不動路。但直到去世前,他每天都會問陳宗新一句,“墓好着沒?”
陳宗新在守護之餘,也像父親一樣承擔起紅軍故事講解員的責任。有人提前&&,他會專門留出時間;墓園中遇見好奇參觀的人,他也會主動上前跟人多聊幾句。
“只要有人聽,我就願意一直講。”陳宗新説,正是因為父輩們親身經歷過戰爭年代,每一次的訴説都是對歷史場景有血有肉的還原,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家牢記歷史,告慰革命烈士。
陳家人始終牢記,不管多累多苦,守墓的事情不能斷,講述紅軍故事的擔子不能卸。
2012年,陳宗新發現圍在紅軍烈士墓周圍的磚塊風化坍塌,自己嘗試修復無果後,他立即將情況向鄉上匯報。隨後當地政府投入數十萬資金,對紅軍墓進行了大幅修繕,並將墓園更名為龍渠烈士陵園。
如今,龍渠烈士陵園牌樓矗立、圍欄設施齊全。陳宗新在20世紀90年代省下家中口糧錢,在陵園附近栽種的柳苗也已參天茂盛。
讓英雄的精神代代傳
自2019年,龍渠鄉開始打造“紅色文化風情線”以來,已陸續接待近250批次上萬人來瞻仰烈士陵園、參觀龍渠會議舊址、聆聽紅色故事、吃憶苦思甜飯。
榮獲“甘肅好人”“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等諸多榮譽的陳宗新除了接待前來當地參觀的游客,也被邀請到外地講述紅西路軍和家族守護的故事。
“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吃水不能忘挖井人,我們只是做了一代人應該做的事情,也必須堅持做下去。”陳宗新説。
2019年,陳夢雪毅然辭去在陜西的工作,回家擔任龍渠烈士陵園的講解員,成為新一代“守墓人”。
2023年,陳宗新萌生了“再走紅軍路”的想法,並帶着家人參觀了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石窩會議紀念館等地,接過父親的接力棒,陳夢雪自己開車帶着工作人員前往海拔4000米的紅西路軍石窩會址參觀。
“現在的山路已經是整修過的,我開車翻過了好幾座陡峭艱險的山才到達原址,可以想見當時紅西路軍多麼艱難。”陳夢雪説。
閒暇之時,陳夢雪還在網上蒐集了許多與紅西路軍有關的故事和資料。她想將經過專家考證的內容添加進講解詞,讓自己講述的紅西路軍故事更加豐滿立體。
陳夢雪説,從小耳濡目染紅西路軍為黨為人民英勇獻身的精神給予了自己迎難而上的勇氣,通過講解,看到這種精神也在觸動和影響着同流紅色血脈的每一代人讓自己很感動。“這或許就是我們家做這件事情最大的價值。”陳夢雪説。
在陳宗新的手機上有一個名為“張掖紅西路軍後代聯誼會”的微信群,群內有來自各地不同年齡段的近百位成員,成員間活躍地分享着與紅西路軍有關的故事,紅西路軍的紅色血脈正被越來越多人了解,代代賡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