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升即走”觀察
➤引入“非升即走”制度的初衷,是打破高校“能進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聘任機制,破解高校內部“論資排輩”“近親繁殖”等弊病
➤高校“非升即走”制度面臨三大爭議:其一,“不達標就出局”讓高校青年教師壓力倍增;其二,考核指標被指有“重論文、輕教學”的傾向;其三,“非升即走”的指揮棒被認為催生了大量“短平快”研究
➤高校青年教師培育培養機制、評聘體系建設事關教育事業發展。科學、合理的高校青年教師培育培養機制、評聘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助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子怡
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爭議又起——近日,有地方高校規定博士五年未升副教授需轉崗後勤、保安,引起社會關注。
“非升即走”是高校人事制度之一。根據這一制度,新教師入職高校需與學校約定聘期內完成相應考核指標(通常包括論文發表、課題申請和教學學時等),達到要求的教師可以在聘期結束時獲得長期聘用或轉為事業編制,未達要求者將不再續聘或轉崗至非教研崗位。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發現,以“非升即走”為顯著特徵的預聘-長聘制,是當前各級各類高校普遍實行的青年人才聘用制度。
這一制度為何在高校廣泛鋪開又引發爭議?高校“青椒”(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壓力如何破局?
為何要“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在引入中國之初,意在建立“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機制,不失為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我國高校用人制度曾在相當長時期內採用終身制聘任方式。這種能進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聘任機制,逐漸暴露出創新活力不足、管理效率低下等弊病,高校內部“論資排輩”“近親繁殖”等現象也頻頻招致詬病。
為充分激發高校內部學術科研動力,上世紀90年代,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院校開始率先探索預聘-長聘制,希冀借鑒國外高校推行多年的這一制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遴選、流動制度,鼓勵具有學術志趣和科研潛力的優秀人才從事長周期的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實現教師隊伍持續優化。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推行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聘任制改革,加強聘期考核,準聘與長聘相結合,做到能上能下、能進能出。
自此,以“非升即走”為重要特徵的預聘-長聘制實踐開始在各級各類院校開啟。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郭小安告訴記者,預聘-長聘制是一種篩選機制而非淘汰機制,實施該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要“保留大多數、分流極少數”,期望通過一定任務量的考核,給予有才識、有魄力、有能力的青年人才更多成長的機會和空間。
“非升即走”起到了提升學術産出、煥發學術生氣的作用。據了解,伴隨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水平、辦學規模持續提升,高學歷人才培養數量逐年上漲,高校在招聘教師時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
“這幾年來我們學校應聘的青年人才,不論學歷還是學術科研成果積累,都比過往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更強。高校在選擇青年教師時擁有更多可參考、可比較的對象。”京津冀地區一位普通本科院校教師田麗萍説。
入職後的高校“青椒”為完成考核越來越“拼”。據了解,高校“青椒”們會把評上長聘副教授稱為“上岸”。為了“上岸”,無數“青椒”竭盡全力以滿足各種考核要求。
已通過預聘期考核的青年教師程如江告訴記者,在這樣的考評機制下,大家都很努力,沒有誰甘於“躺平”,每個人都在想方設法出成果,想在學術界有所建樹。
“非升即走”變味了嗎
“非升即走”在提升高校學術科研實力,激發青年教師科研主動性和學術創造力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預聘期教師身心壓力過大、考核指標“重論文、輕教學”等情況浮出水面,“非升即走”開始遭遇質疑。
爭議之一,在於一些高校與青年教師訂立的考核標準被指過高,且存在“一刀切”或中途變更規則等現象。
北京一本類院校青年教師張宇告訴記者,他有朋友在論文已被接收、等待論文見刊的過程中,因論文見刊時間晚於任務書簽訂聘期時間被辭退。
西部一所985院校青年教師&&,身邊圈子都知道有教師在與學校簽訂勞動合同、任務書後,學校出現了增添更高要求、更高標準等變更規則的做法。“現有機制下,青年教師對此幾乎沒有話語權。”該青年教師説。
爭議之二,是“非升即走”的考評體系,被認為傾向於“重科研、輕教學”。
據記者了解,從“非升即走”的具體考核辦法看,其衡量標準和評價體系更多聚焦科研,任務書中簽訂的具體待完成內容多為科研項目、課題、論文、專著等科研指標上的“硬杠杠”,較少關注教學的“軟實力”。相較學術科研考評體系,涵蓋相關教學成果的考核指標,內容和數量均顯單薄。
一位深耕一線教學的高校教師認為,此種考核標準下,青年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關注勢必減弱,也會影響到學生的選擇。
“其實近幾年的教學效果是在打折扣的。”一位從教20餘年的學科帶頭人向記者解釋説,教師在課堂上下的功夫少了,教學效果就會減弱,具體體現在一些學生對學科基本概念、基本知識不了解,一些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爭議之三,是有人認為在“非升即走”的指揮棒下,“短平快”研究頻現,科研“硬骨頭”少有人啃,既不利於潛心“冷板凳”研究、基礎研究,也不利於高校青年教師樹立正確的學術科研理念。
據了解,“非升即走”考評體系要求在短時間內快速産出一定數量的科研成果,只要學術圈颳起一陣風,或是發現哪類研究議題正值風口,就有青年教師迅速模仿、蜂擁而上,容易重復生産重形式、輕內容、內涵不夠的學術成果。
一所985高校的學院院長告訴記者,這種現象不利於青年學者自身學術科研生涯的長遠發展。“因為無形中會建立一種急於求成的科研習慣,甚至固化為短平快研究的思維慣性、僵化學術邏輯。”
“非升即走”如何“升”如何“走”
高校青年教師培育培養機制、評聘體系建設事關教育事業發展。科學、合理的高校青年教師培育培養機制、評聘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助力。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非升即走”作為博士畢業生走入大學教室的第一步,既是考核標準,又是培養手段。處理好如何“升”、如何“走”,需要高校管理者綜合考慮學校科研和教學,平衡好人才培養和人才選拔的關係。
一位從事行政管理的高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考核標準用得好,能夠最大限度激發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熱情,培養一批有真才實學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用得不好,則可能影響青年教師從業路徑規劃選擇和學術場域的科研氛圍,甚至會影響學生群體的就讀體驗。”
受訪專家認為,“非升即走”是一項有意激活、激發青年教師創造力的人事評聘考核制度,應依據院校特點、學科現實發展情狀制定詳盡方案,讓青年教師能在象牙塔中潛心科研,讓創新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未來仍需從設置更為多元、豐富、公平、合理的考評機制等方面入手破解。
記者採訪發現,一些院校會幫助新入職青年教師“結對子”,通過“老帶新”“傳幫帶”等更為人性化的方法,幫助青年教師盡快熟悉院校氛圍、科研任務;還有高校選擇在初次預聘期時限將至時,引入學術共同體、學術考評委員會機制,通過綜合評定青年教師的實質表現,給予他們第二個“預聘期”“延期考核”的彈性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陳陽認為,要為高校青年教師創制更為寬鬆且充滿善意的工作環境,讓更多青年教師有信心、有勇氣長期深耕基礎研究、“冷板凳”研究。
郭小安&&,青年教師初入職場,也面臨身份的轉變與心理的調適,要努力營造讓青年教師更有歸屬感、安全感和融入度的職場環境,多關心、多愛護、多引導,要讓考核成為激勵他們不斷進步的原動力,而不是懸在頭頂的利劍。
從這個意義上,如何在“升”與“走”之間架設一道更為人性化的“緩衝帶”,制定更為多元豐富的考評機制,仍有待探索。
(應受訪者要求,田麗萍、程如江、張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