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內容著作權之爭

2024-05-01 22:52:35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19期

  

人類正逐漸逼近著作權認定的新領域——AI生成的內容應享有著作權嗎?

解決AI著作權是AI産業發展的基礎性議題,不同的立場態度和處理方式,可能決定AI産業在不同國家的發展速度和效能

生成式AI應當激發而不是遏制人類的創造欲。只有人類的情感與心靈,才能讓藝術作品閃耀出動人的生命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於雪 魏雨虹

  2024年4月,“人工智能文生視頻侵權第一案”經北京互聯網法院審核立案。原告陳某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創作的“文生視頻”作品被他人“洗稿”,並以原創名義發布,陳某以對方侵犯自己著作權為由提起民事侵權訴訟。

  目前此案仍在審理。透過此案,更多的疑問集中在: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作品是否構成作品?如果是作品,著作權屬於創作者還是人工智能開發者?對人工智能文生視頻,如何認定“洗稿”作品和原作的相似性?

  本案更深遠的背景是,伴隨生成式AI迅猛發展,AI正給人類創作模式帶來極大改變,AI生成內容也隨之在全球接連引發著作權糾紛。對生成式AI著作權的判定立場和處理方式,被認為影響着AI産業乃至社會創作生態的發展走向。

  促進AI産業創新發展和守護人類的創作欲,蹺蹺板的兩端亟待平衡。

  是人在創作,還是AI

  人類正逐漸逼近著作權認定的新領域——AI生成內容有無著作權,這一問題正被國際社會廣泛思考討論,相關司法亦在探索實踐中。

  剖析全球近年關於此類案件的相關判例,認定AI生成內容是否有人類獨創性的作用,是判斷AI生成內容有無著作權的關鍵。缺乏人類獨創性、完全由AI自主生成的內容被認為不具有著作權。

  2023年3月,美國著作權局發布的美國聯邦法規第37編第202部分明確,著作權只保護由人類運用其創造力生産的內容。對於完全由AI生成的作品,美國著作權局將不批准著作權登記;對於由AI和人類作者共同創作的作品,對由人類創作部分進行個案認定和登記。

  2023年8月,美國法院裁定圖畫《離天堂最近的入口》(A Recent Entrance to Paradise)不受著作權保護。理由是該圖完全由AI生成,缺乏人類創造性投入,不能具有著作權。同時,法官承認當前著作權法面臨新的挑戰,需要進一步明確人類在AI生成作品中的角色。

  我國裁定有所不同。2023年11月,北京互聯網法院一審認為,原告李某使用AI繪畫軟體生成的圖片具備“智力成果”要件和“獨創性”要件,李某享有該作品的著作權並受到著作權法保護。被告劉某未經許可利用該圖片,侵犯了李某的署名權及信息網絡傳播權。

  專家分析,中美兩國裁定結果不同主要源於對人機合作過程中,AI與人的作用認定不同。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肖尤丹告訴本刊記者,AI輔助創作與AI無干預直接生成是有區別的。在前一種情形下,人類仍然是創作意圖的來源,人類需要對AI系統選擇、調試、訓練,還需要反復輸入、修改提示,對AI輸出結果選擇、調整等,用自身創作意圖約束AI系統輸出的最終成果。“這類作品具備著作權法定義的作品屬性。不過在作品類型上,是將其歸入現有作品類型,還是單獨創設AI輔助生成作品類型,還有待探討。”肖尤丹説。

  後一種情形下,算法根據使用者指令直接輸出數據,缺少了人類的主動選擇、調整和訓練。肖尤丹&&,這一過程既不存在個性表達,也非智力活動,因此完全由AI自動生成的內容不應被認定為作品。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任段偉文主張更嚴格地認定AI輔助生成內容的著作權。在他看來,即便是AI輔助生成的內容,其是否屬於作品、享有著作權依然存在爭議。“AI與傳統內容製作工具不一樣,它生成的內容具有隨機性,不是AI使用者的主觀意志能完全控制。在AI使用者對生成內容不具有控制性、決定性的前提下,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也變得不確定。”段偉文説。

  廣東省律師協會著作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吳讓軍&&,目前,對AI生成內容能否構成作品,法律界存在諸多不同觀點。“在當前情況下,相關案件判決僅僅是司法的階段性探索和嘗試。”

  AI著作權之爭,爭的是什麼

  AI生成內容是否具有著作權的判定影響深遠。

  專家解釋説,如果AI生成內容不具有著作權,那麼其在模型訓練階段所必須使用的原創作品,將很難成立被侵犯著作權;如果判定AI生成內容具有著作權,相關侵權矛盾將更加突出。

  實際上,原創作者起訴生成式AI公司侵權的案件在全球已多次發生。2023年1月,美國多名藝術家集體起訴Stability AI、Midjourney、Deviant Art三家生成式AI商業應用公司侵權,認為AI作圖軟體以他們作品的風格生成圖像,侵犯其著作權。2023年10月,法院審理認為AI生成後的圖片本來就不享有著作權,因此並不違反著作權法。

  受訪專家&&,在AI産業發展需要龐大數據喂養的事實下,一方面,數據著作權應該得到更好保護;另一方面,如果對AI侵權門檻設置過低,可能導致AI開發商數據喂養成本過高,限制廣泛採集AI訓練所需的數據,進而抑制AI産業創新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説,解決AI著作權是AI産業發展的基礎性議題,不同的立場態度和處理方式,可能決定AI産業在不同國家的發展速度和效能。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平&&,為平衡生成式AI數據來源合法性與AI産業發展,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國家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促進創新和依法治理相結合的原則,採取有效措施鼓勵生成式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實行包容審慎和分類分級監管。

  在張平看來,美國出於推動AI創新、審慎立法、防止法律與技術進步脫節等考量,對AI的規制實際採取了“先産業發展後立法”的模式。即在AI研發過程中較少提及著作權,主要依賴社會輿論、企業自覺、司法和行政系統的事後回應來解決相關爭議。

  據了解,美國OpenAI、谷歌、微軟、亞馬遜等多家AI大模型開發企業,已向用戶承諾支付其使用模型所涉著作權糾紛的訴訟費用,以擴大産業進軍步伐。

  歐盟正加緊制定人工智能法案,未來或將要求AI披露訓練所涉及的著作權情況。其目前的法律規定是,作品著作權的所有者可以選擇作品不被AI訓練,這種情況下,AI公司必須把所涉作品從訓練庫中刪除。

  肖尤丹&&:“AI技術發展及其在文化生産、知識創作和信息傳播中的應用,必然加速推進著作權制度的現代化、智能化程度。”

  他提出3點建議:一是設立生成式AI使用著作權金回饋機制,即根據生成式AI輸出的內容,讓AI開發商、使用者等支付、回饋內容所涉及數據的著作權費用。

  二是建立數字化作品使用集中清算制度,對AI訓練中使用的數據進行周期性集中清算,一次性支付著作權費用。

  三是設置AI生成內容強制登記獲權機制,要求登記人披露AI技術使用情況和許可實施方式,採取複合權利方式配置AI生成內容可能産生的權利。在權利配置中兼顧AI系統使用者、開發者、數據原創作者等的利益。

  肖尤丹説:“應當從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角度,配置不同主體對AI生成內容所享有的權利及相互的關係,在制度上克服非此即彼、零和博弈的絕對所有權模式,分層分類賦權。”

  段偉文認為,辨析AI生成內容著作權歸屬的目的是鼓勵産業發展創新,AI大模型時代的創作邏輯和創作方法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必須重新擬定新的契約規則,鼓勵合理使用原創作品,並按照相應比例原則設立分配補償機制,對人類創作者和AI模型之間的收益作出平衡,進而推動AI産業的相關主體都能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平衡矛盾的本質是把蛋糕做大。”段偉文説。

  守護人類的創造力

  研究者發現,即使AI大模型最初使用的原始數據來自真實世界的原創,如果後續使用AI生成內容作為訓練數據集,也會導致訓練出的模型出現不可逆轉的缺陷,導致所謂的“模型崩潰”。

  更直白來説,用AI大模型生成的內容訓練AI大模型,如同反復修改、存儲同一圖像,每進行一次都會丟失一部分信息,最終成品質量只會越來越差。

  這意味着,AI大模型生成的內容在網絡發布的數量越多,信息網絡本身就會變得越模糊,越難獲得優質有效的信息。

  因此,在AI生成作品大量涌入網絡世界的當下,守護人類的創造力變得尤為重要。

  受訪專家&&,生成式AI應當激發而不是遏制人類的創造欲。只有人類的情感與心靈,才能讓藝術作品閃耀出動人的生命力。

  油畫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喻紅認為AI與人的創作完全不同:“AI的創作是把圖片庫裏前人的作品進行收集、整合、篩選,從而模仿。而藝術家在創作中需要體會這個世界的變化,感受表象之下的暗流,要在時代的洪流中去創作一些作品。”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瀋陽是生成式AI的研究者,也經常使用AI生成軟體進行創作。他告訴本刊記者,AI的“創造力”依賴於算法對已有數據的處理和重組,不存在內在情感與主觀意識的流露。對人類藝術家而言,“心”是情感和創意的源泉,創作過程是藝術家情感體驗、個人哲思和文化認同的直接表達。“這種情感的深度和創意的獨特性,AI難以企及。但人類可以通過AI生成內容不斷拓展想象力的邊疆,創造出超越人類感知限制的藝術作品。”

  27歲的繪畫愛好者宮盈認為,AI的繪畫技術或許有一天會被訓練到無可挑剔,但是批量生産、千篇一律的完美畫作是無聊的。“畫畫並非追求完美,而是要表達獨特的想法和創意。人類作畫的矛盾、不完美,反而成就了藝術的魅力。”

  肖尤丹説,隨着AI技術的發展,未來人類創作或多或少都可能含有AI生成元素,不摻雜AI生成內容的作品將變得稀有。這就要考慮對完全原創的作品專門標識,進而對其專門保護以維繫、發掘人類的創造力。

  更多更好的原創作品是AI能夠有更高質量産出的基礎。“無論技術如何發展,藝術創作最終取決於人的信念和慾望。藝術是為了人而創作。”段偉文説。

  在段偉文看來,歷史上看,人類的創作活動始終和技術結合在一起。“從前是靠畫筆,後來有了照相機,再之後有了Photoshop這樣的製圖軟體,技術在創作中的佔比不斷提升,AI的發展則將這種技術佔比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那麼我們就要像之前每次新技術誕生後一樣去思考,如何利用技術提升作品的美感和品位,而不是産出大量令人視覺疲勞的內容。”

  當AI讓創作變得唾手可得,創作的本質理應得到更多珍視。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對人類生命力的釋放。古往今來,好的藝術作品往往承載着人類的生命能量,記錄着人類短暫一生的“愛過”“活過”,如繁星照亮靈魂。

  任何技術上的超越都是對靈魂穿透力的渲染和強化,而絕非對創造力的扼殺。從這個意義上説,與其拒絕改變不如超越變化、回歸創作的本真。正如畫出《吶喊》的挪威著名畫家愛德華·蒙克百餘年前所言:“我一點也不擔心攝影會取代繪畫,因為我畫的都是有血有肉、敢愛敢恨、有靈魂的人。”

  (應受訪者要求,宮盈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