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組合 轉型化合 創新強校之路

2024-04-22 10:56:31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17期

 

  

揚州大學黨委書記焦新安

2024年,學校農業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12個學科進入ESI學科全球排名前1%。學校大力加強涉農交叉&&建設,與江蘇省農科院等單位共建生物育種鍾山實驗室,聚力開展種業“卡脖子”問題攻關,打造“種業硅谷”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柯高陽

  

  揚子江浩蕩東去,大運河貫穿南北,江河交匯成就江南繁榮富庶;揚州城文韻悠長,瘦西湖畫意詩情,名校因名城滋育涵養而根深葉茂。

  上世紀90年代初,在揚州辦學的六所學校合併組建新的揚州大學,以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奏響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序曲,揚大也因此被譽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幟”。

  作為一所大體量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如何找準自身的獨特定位?怎樣因勢而謀,邁出由大變強的關鍵一躍?

  揚州大學黨委書記焦新安教授説,面對這道“必答題”,揚大持續推進“優化組合、轉型化合”,以特色強本色、以優勢聚合力,最大化釋放“1+1>2”的合併辦學效應,蹚出了一條“聯合—合併—調整—提高”的創新強校之路。

  “堅苦自立” 由大到強

  《瞭望》:揚州大學的校訓是“堅苦自立”,讓人耳目一新。在這裡學習、工作四十余載,你心目中的揚大是一所什麼樣的大學?

  焦新安:1902年,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秉持救國強國之理想,辦學儲才,啟智興邦,籌創了通海農學堂和通州師範學校。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時,其農科和代辦的文史專修科西遷揚州,組建蘇北農學院和蘇北師範專科學校,成為揚州大學的前身。

  張謇先生創校之初就立下了“堅苦自立、忠實不欺”的校訓,揚州大學校訓取前面四字。有學生問我,“堅苦自立”的“堅”是不是寫錯了?我跟同學們解釋,“堅”的本意是牢固、結實,含執着、剛正、篤實之意。“堅苦”就是抱定宗旨,矢志不移,勇往直前;含有信念執着、意志堅強,勤勉刻苦、務實篤行之意。“自立”就是不依賴他人,憑自己的勞動而獨立生活,靠自身的努力而有所建樹,含有自尊自信,自強不息之意。“堅苦自立”,關鍵在“堅苦”,根本是“自立”,是希望全體師生知難克苦、自立自強,以高尚的人格和淵博的學識化育天下英才,以優良的素質和過硬的本領報效祖國,在立學中凝聚內力,在立功中釋放張力。

  我剛進大學時,老師告訴我們,1952年蘇北農學院建校之初,條件十分艱苦,全院師生在老院長馮煥文的帶領下,白天上課、晚上勞動,共同參與校舍建設。可以説,百廿揚大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艱苦創業史、改革奮鬥史,創業精神和改革精神深深刻印在所有揚大人的骨髓裏,融入血脈,根植內心。

  《瞭望》:作為全國率先進行合併辦學的高校,揚州大學如何實現“1+1>2”?

  焦新安:揚州大學因改革而生,也因改革而興。1992年,揚州師範學院、江蘇農學院、揚州工學院、揚州醫學院、江蘇水利工程專科學校、江蘇商業專科學校等6所在揚辦學高校合併組建成立揚州大學。

  從精簡管理機構,到啟動專業調整,再到按照學科群重組學院,學校以“優化組合、轉型化合”為指引,持續推進辦學要素的組合化合,最大化釋放“1+1>2”的合併辦學效應。目前,揚大已逐步建立起除軍事學之外的十三大學科門類全覆蓋的學科體系,形成“文科底蘊深厚、農科優勢突出、科學人文交融、分類協調發展”的辦學特色;同時聚力打造了以獸醫學、作物學、中國語言文學為牽引的三大學科集群,夯實基礎學科,重點創建一流學科,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比如,張洪程院士積極推動先進農藝與現代農機、信息控制等深度融合,探索出稻麥無人化栽培技術,為傳統作物栽培學科找到了發展新空間,也帶動了其他學科的集聚突進。

  在由大到強的征程上,揚州大學繪出了一條昂揚向上的“發展曲線”。學校在教育部多輪學科評估取得較好成績,近期公布的20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揚州大學躋身全球前600位,學校綜合實力、學術影響力和社會美譽度不斷攀升。

  服務三農 人文日新

  《瞭望》:揚州大學農科優勢突出,“揚大酸奶”更是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産品。多年來,學校如何發揮優勢建設新農科、培養新農人?

  焦新安: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作為農科優勢突出的綜合性大學,揚州大學始終堅持科教融匯、産教融合、協同育人,高質量推進新農科建設,築牢農業強國的人才根基。

  一方面,我們堅持多學科交叉融合,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産業鏈覆蓋。學校圍繞涉農新産業新業態布局,組建多個交叉學科群,自主設置智能農業裝備工程等6個交叉學科,在糧食生産、動物重大疫病和人獸共患病防控、優質品種培育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優勢與特色。今年,我校農業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12個學科進入ESI學科全球排名前1%。我們還大力加強涉農交叉&&建設,與江蘇省農科院等單位共建生物育種鍾山實驗室,聚力開展種業“卡脖子”問題攻關,打造“種業硅谷”。

  另一方面,學校精準對接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大力培養“新農人”。自2010年以來,學校與張家港等地創新開展校地合作,設立“訂單班”定向培養基層農業農村專業人才,聘請科研能力突出的專家教授和農業生産管理一線的實踐能手分別擔任“學術導師”“實踐導師”,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寬博知識、寬精技能、寬厚素質”“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的“新農人”。學校回訪發現,這批畢業生扎根在基層一線貢獻青春力量,成為活躍在鄉村振興最前沿的行家裏手。“全國優秀共青團員”顏福明、“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蘇宏鼎等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瞭望》:作為一所文科底蘊深厚的綜合性大學,揚州大學如何扛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使命?

  焦新安:坐落於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揚州,揚州大學的文科底蘊同樣深厚。詞曲學家任中敏、清史專家祁龍威、語文教育家顧黃初……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揚州大學前身之一的揚州師範學院涌現出一批造詣精深、傳道授業的學術名師,學界稱之為“揚師院現象”。賡續文脈、人文日新,學校堅定推進新文科高質量發展——

  一是熔古鑄今寫就大文章。以弘揚地方傳統文化為己任,學校充分整合人文社科領域的科研力量,深度挖掘整理淮揚文化、典籍、民俗等傳統文化資源,努力尋找其與現代社會的結合點,為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創新打開一片新天地。從車錫倫老師主編的《中國民間寶卷文獻集成·江蘇無錫卷》,到錢宗武教授主編的《〈尚書〉學文獻集成·朝鮮卷》,再到王永平教授主持編修的《揚州通史》,一批特色鮮明的研究成果競相涌現。

  二是守正創新培育大先生。一直以來,學校始終將人才培養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基礎工程,引導廣大師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營養。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培養了一批等享譽海內外的文化名家,還有數萬名師範畢業生堅守三尺講&教育一線。這些從學校走出去的“大先生”是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最閃亮名片,也是學校持續做好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最堅實的底蘊。

  三是頂天立地扛起大擔當。學校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充分發揮智庫諮詢參謀作用,在鄉村振興、健康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等領域形成一系列咨政成果,推動一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走出書齋。

揚州大學荷花池校區(2024 年 3 月 8 日攝) 宋凱攝

  服務“國之大者” 貢獻“揚大力量”

  《瞭望》:大學的使命感決定着大學的高度和遠度。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揚州大學近年來有哪些作為和成效?

  焦新安:學科門類齊全、教育科研資源豐富,是揚大的突出優勢。瞄準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科學研究,揚大人迎難而上,攻克多個技術難題。圍繞動物重大疫病防治,我們完成了重要食源性人獸共患病原菌的傳播生態規律及其防控技術研究,形成了從農場到餐桌、從研究到應用的全産業鏈覆蓋;助力“雙碳”戰略,我們深耕光伏、儲能、氫能等相關領域,實現從材料到器件再到裝備的産業鏈縱向專利布局,形成了行業領域部分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和産學研成果的轉化突破;服務“南水北調”工程,我們完成了大流量泵站高性能泵裝置關鍵技術集成及推廣應用,成功解決了一期工程中依賴進口、運行效率低等“硬骨頭”問題。

  張謇先生早在創校之初,就提出了“學必期於用、用必適於地”的辦學理念。應該説,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揚大的先天“基因”,是融入骨髓、融到血液裏的。針對養禽業中頻發的高致病性禽病,揚大培養的劉秀梵院士創制出系列專門疫苗,解決了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現實問題。

  學校還充分發揮地理區位優勢,始終立足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實際,先後成立中國大運河研究院、長江文化研究院、中餐繁榮基地等實體機構,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高質量創新成果服務“國之大者”。

  《瞭望》:面向未來,揚州大學如何謀劃更進一步的發展?

  焦新安: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也是揚州大學的價值追求。面向未來,我們將充分對接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時代要求,抓緊完善學科專業結構布局,根據科技發展趨勢和戰略任務布局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為培育新質生産力提供人才支撐。學校將2024年列為“學科專業高質量發展年”,加大學科間的整合和競合,穩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把綜合性大學多學科的規模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深化科教融匯,學校還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人獸共患病防控與生物安全、生物育種、光伏儲能等重點領域組織跨學科、跨領域、大協同攻關,聚力攻克制約産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傳統産業升級。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産業領域加快研發突破,推動技術成果轉化應用,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塑造新動能。

  如今的揚州大學已接過了歷史的接力棒,擔負着接續推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的光榮使命。學校吹響了“縱深推進‘第三次創業’”的新號角。未來,學校將繼續發揚創業精神和改革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力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更創新的思路、更強烈的擔當、更務實的舉措,在新征程上加足馬力衝刺國家“雙一流”,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新的“揚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