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出海”闖出新天地

2024-04-22 21:32:32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17期

  

“東南亞有6.7億多人口,不少國家處於快速發展時期,需求旺盛,當地華僑華人超過3000萬,這些都是民企‘出海’的重要支點,搶灘登陸正當其時。”

“被動”搬遷工廠的民企搶抓發展新機遇,一些行業龍頭企業也在主動布局東南亞,積極參與全球新一輪産業鏈分工,搶佔價值鏈中高端

晉江正通過“以僑為橋”、政企協力、銀企協力等方式支持民企“出海”闖世界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鄭良 吳劍鋒

  近年來,部分歐美跨國企業重組産業鏈供應鏈,中國沿海一些紡織、鞋服及上下游企業等赴境外設廠,部分代工企業海外訂單特別是歐美訂單減少等現象引發廣泛關注。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民營經濟重鎮福建晉江採訪了解到,我國長期積累的集群規模、研發創新、門類齊全等産業優勢仍存,更多民企抓住搬遷設廠後出現的新機遇,向研發設計、重要原輔料採購、品牌經營等方向延伸價值鏈。一些行業龍頭企業主動布局東南亞市場,通過採購原材料、布局物流和線下營銷網絡、發展跨境電商等多種方式打通國內外供需端,實踐“品牌出海”,積極參與新一輪國際分工,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

  “東南亞有6.7億多人口,不少國家處於快速發展時期,需求旺盛,當地華僑華人超過3000萬,這些都是民企‘出海’的重要支點,搶灘登陸正當其時。”採訪中,多位“出海”的民營企業家對記者説。

  “工廠搬遷”不等同於産業轉移

  今年春節,晉江一家鞋服企業在柬埔寨設立的工廠開工。這家製造加工廠工人上千人,主要為歐美商超企業供貨。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跟海外客戶合作多年,近年來客戶多次要求到東南亞設廠。

  近年來,一些跨國品牌加速在東南亞布局全産業鏈,從鞋服加工製造向上游紗線、織布、印染、原輔料等環節延伸,産業從鞋服向機械製造、傢具、雨傘、玩具等更多領域擴展,以跨國企業、歐美商超等為主的海外客商紛紛要求國內企業到東南亞設廠。

  採訪中,多位中小企業主告訴記者,企業長期以來依靠訂單出口模式,訂貨方多是歐美大型商超企業和國際品牌方,優點是量大、貨款無憂,但競爭激烈,海外客商總體處於強勢地位。“很多時候,企業利潤主要靠出口退稅的幾個稅點,受外部市場變化影響大。”一位中小企業主説。

  記者調研發現,儘管一些代工、外銷企業為保住訂單在東南亞設廠,但是“工廠搬遷”並不等同於産業轉移。

  多位受訪的“出海”民企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東南亞地區設廠,總體成本並不佔優:土地和水電價格持續攀升,工人工資雖低一些,但工作效率、熟練程度等不如國內,産業配套也並不完善。

  記者走訪發現,儘管一些民企在海外客商要求下到東南亞設廠,但研發設計、重要原輔料和配件採購、品牌經營還在晉江。

  “以紡織鞋服為例,在位於價值鏈高端的化纖、面料、鞋材、機械製造等環節,國內企業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福建省華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勁煌説。

  2023年以來,晉江凱嘉機器製造公司訂單逆勢增長15%以上。“鞋廠轉移東南亞,需要新的設備特別是高端智能設備。但當地並沒有相應配套,研發創新能力也相對短缺,這是國內設備製造商的新機遇。”公司負責人蘇義陽指着面前的一體成型智能鞋機告訴記者,這臺曆時3年研發的設備受到東南亞、南美等海外客商追捧,目前企業産品已銷售全球40多個國家。

  晉江陸地港是全國第二大國際陸港。記者在這裡看到,一排排集裝箱滿載鞋材、塑料顆粒、紗線、網布、配件、機械設備等,即將通過海運、空運等運送到菲律賓、越南、柬埔寨等國家。

  “以前出口的産品以成品鞋服等為主,如今更多是原輔料、半成品、機械設備出口,主要方向是東南亞國家。那裏大量的鞋服生産製造廠商需要國內的上游産業配套,出口的原材料、半成品在當地更多是完成組裝。”福建陸地港集團總經理李子興介紹,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物流需求,晉江陸地港2023年底開通了“泉州—馬尼拉”定班全貨運包機航線業務,預計航線年運作量將超過300班。

  “被動”搬遷工廠的民企搶抓發展新機遇,一些行業龍頭企業也在主動布局東南亞,積極參與全球新一輪産業鏈分工,搶佔價值鏈中高端。

  經過多年發展,晉江形成了紡織、鞋服2個超千億元,建材、食品2個超800億元,集成電路、智能裝備、醫療健康3個超百億元的産業集群,涌現出一批行業龍頭企業。

  信泰集團是一家紡織鞋服新材料企業,客戶包括阿迪達斯、耐克等數十家國內外一線運動鞋服品牌企業。近年來,該集團先後在越南、印尼等地設立工廠。集團副總裁許金泰告訴記者,東南亞既是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也是晉江企業參與全球産業鏈、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區域。

  “一方面,布局東南亞能夠參與國際品牌産業鏈;另一方面,東南亞眾多的製造加工企業對價值鏈創新鏈中高端的産品有龐大需求,在當地設廠或辦事機構也給企業帶來了更多訂單和發展機遇。”許金泰説。

  品牌出海推進新全球化戰略

  3月底,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發布2023年“成績單”:全年收入623.56億元,同比增長16.2%,創歷史新高,連續兩年超過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位居國內運動鞋服市場份額第一。

  在深耕國內市場保持競爭優勢的同時,安踏提出“要做世界的安踏”,主動參與國際市場高水平競爭,東南亞就是其全球化戰略的重要支點,並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布局:2023年初,安踏成立東南亞國際事業部,在新加坡、菲律賓等國的核心商圈開展了直營零售業務……

  安踏並非個案。2023年7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民企提高國際競爭力,加強品牌建設,提升“中國製造”美譽度;鼓勵民企拓展海外業務,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有序參與境外項目。在此促動下,更多民企主動“走出去”,以自有品牌“出海”,進軍國際市場,拓展全球發展版圖。

  為打通國際國內市場,形成優勢互補,2023年,國內食品行業龍頭企業盼盼集團在菲律賓、泰國等國家註冊“panpan”品牌,以自主品牌出口東南亞國家,銷量呈現大幅增長態勢。

  “東南亞的椰子、棕櫚、木薯、蝦醬等品質上乘,盼盼將資本、技術、品牌等與優質原材料結合,推出的椰子、鮮蝦肉片等系列産品在國內市場熱銷。”在盼盼食品集團董事長蔡金銨看來,進軍東南亞既是“品牌出海”,也是構建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重要部署,“下一步,盼盼還將在東南亞當地設立工廠,建立研發中心等,全面布局。”

  龐大的東南亞市場為民企“出海”提供了廣闊舞&,一些原來的代工企業也在探索從“貼牌出海”到“品牌出海”。

  走進晉江好來屋食品的生産車間,空氣裏瀰漫着糖果的香甜,造型各異的棉花糖將工廠裝點得別有童趣。這家經營24年的外貿代工企業,今年開始以自有品牌“出海”,其為境外客戶設計的産品頗受歡迎。

  “與歐美市場不同,東南亞市場更新迭代快,人們更願意為精緻而富有創意的産品買單。”好來屋食品總經理許嫣然説,“東南亞市場潛力巨大,這些年我們不斷走出國門參展,中國食品在新馬泰、日韓等地的影響力正在提高。”如今,該企業已經在東南亞註冊了品牌,在海外電商&&也在陸續上新産品。

在福建晉江陸地港的國際陸港口岸海關監管堆場,港口作業流機在吊裝集裝箱(2022 年 9 月 27 日攝) 周義攝 / 本刊

  助力民企出海闖世界

  民企“出海”闖出新天地,需要來自多方的合力支持。

  “金融服務和政策法規是目前面臨的主要瓶頸。”多位受訪企業負責人提出,一方面,一些東南亞國家的金融機構無法為中資企業提供完善的融資服務,中資商業銀行在當地的業務開展有限,企業一次性投入大,常面臨融資難問題;另一方面,營商環境、企業合規、文化融入等也是不容忽視的挑戰。

  記者了解到,晉江正通過“以僑為橋”、政企協力、銀企協力等方式支持民企“出海”闖世界。

  2023年,菲律賓晉江建材家居展銷中心、菲律賓晉江産業合作園正式揭牌,展銷中心總投資超百億元,佔地35萬平方米,目標是成為菲律賓最大體量的國際建材家居批發零售市場。

  這是晉江優勢産業“借僑出海”的新探索。“菲律賓晉江籍僑親超百萬,當地正處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建材需求量大,雙方攜手有助於晉江陶瓷産業擺脫外貿危機。”晉江市建材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吳聲團説。

  晉江是著名僑鄉,擁有海外僑胞及港澳&同胞300多萬人,近半數分佈在東南亞地區。民企“出海”“下南洋”,東南亞的華僑華人將發揮重要作用。

  “菲律賓僑親大部分從事貿易、批發、零售生意,與家鄉的合作不僅可以幫助開拓海外市場,也有助於降低貿易成本,實現互利共贏。”幫助家鄉對接多個項目落地的菲律賓晉江同鄉總會理事長陳凱復説。

  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張文賢告訴記者,近年來,晉江市大力實施“聚僑力、走出去、拓市場、穩外貿”行動,“以僑為橋”構建海外營銷網絡和跨境産業鏈供應鏈,不斷提升晉江製造“買全球、賣全球”水平,拓寬民企“出海”之路。

  為更加充分發揮政府支持作用,2023年底以來,晉江市委、市政府選取當地傘業、泳裝、拖鞋、玩具、食品、建材陶瓷等六大外貿行業,組團赴東南亞等地開展經貿對接活動。其中,對接海外倉資源33處,建設菲律賓建材家居、泰國食品、越南鞋紡城3個海外展銷中心。

  金融機構也在探索更多措施扶持民企“出海”。2023年以來,晉江陸地港獲得中國進出口銀行福建省分行近2億元貸款,用於支持企業布局海外倉。

  中國進出口銀行福建省分行負責人介紹,該行已支持民營企業與東南亞國家開展經貿合作項目近40個,貸款餘額超過90億元。去年還設立800億元的福建省穩外貿專項信貸額度,助力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離岸國際貿易、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從多次考察、設辦事處、設廠等‘試水’,到主動布局對接當地資源、持續拓展市場、完善配套服務,民企搶抓東南亞發展新機遇前景廣闊。”多位受訪的“出海”民企負責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