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設“五個中心”躍升城市能級
➤加快建設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賦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永前 桑彤
2023年,上海全市生産總值達4.72萬億元,位居全球城市前列;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3300多萬億元,持牌金融機構持續向上海集聚;口岸貨物貿易總額佔全球比重達3.6%,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4915.8萬標準箱,連續14年排名世界第一;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全市生産總值比重提高到4.4%左右,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數達50.2件……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持續推進“五個中心”建設,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大幅躍升。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加快建設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賦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也是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上海將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五個中心”聯動發展、耦合共生、相互賦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更大成效。
世界影響力:加快“五個中心”建設
走進位於松江區G60科創走廊衛星互聯網産業基地的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數字工廠,一條潔凈的衛星生産線呈現在眼前。2023年底,長三角首個衛星智能製造數字化“燈塔工廠”落成,第一顆衛星下線。
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曹金介紹,工廠啟用後,在衛星互聯網批量化生産的情況下,可在1.5天左右生産1顆衛星,目前工廠年産能達300顆。
在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新賽道、新模式、新動能,正助力新質生産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正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接力棒”。
建設上海國際經濟中心,上海市思路明確,就是要繼續做大經濟總量,着力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特別是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強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級高端産業集群。
具體而言,一方面,鞏固汽車、鋼鐵、化工等傳統産業優勢地位,一手抓“兩業融合”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一手抓“兩個轉型”促進産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和綠色低碳轉型,通過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賦能傳統産業;另一方面打造新興産業創新高地,對於三大先導産業實施好新一輪“上海方案”,持續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環節,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此外,上海還將搶佔未來産業發展高地,加大顛覆性技術、前沿技術布局,打好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堅戰。
相對於構建産業體系,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上海更強調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着力提升重點領域基礎研究水平、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
過去幾年,上海涌現出體細胞克隆猴、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等一批首創成果;累計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29項,參與研製了“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國之重器;推動C919國産大飛機、首艘國産大型郵輪相繼問世……我國科技綜合實力和創新整體效能大幅躍升。
在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十周年之際,上海正加快從“建框架”向“強功能”邁進,着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努力打造成為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
無金融不科技、無科技不金融。金融和科創的雙向奔赴才能更好地成就彼此。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上海提出要做好“五篇大文章”,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科技創新和共建“一帶一路”。
上海是股權投資機構的主要集聚地,全市私募股權、創業投資管理人已經超過1800家、管理基金8900多只、總規模達2.3萬億元,三項數據均居全國前列;科創板成為硬科技企業上市的首選地,目前上市公司達到570家,累計首發募集資金超過9000億元。
持續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提升上交所主板、科創板等資本市場功能,把資本市場打造成為支持科技創新和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引擎,是上海未來努力的方向。
“愛達 · 魔都號”停靠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2024 年 1 月 1 日攝) 丁汀攝 / 本刊
外資磁吸力:外資企業、境外客商紛至沓來
3月21日,位於上海靜安寺廣場的Apple Store零售店正式開業,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親手推開新店大門,迎接中國消費者。這是蘋果公司在亞洲規模最大的零售店,總投資超8340萬元,等級僅次於紐約第五大道的全球蘋果旗艦店。
前幾天,渣打集團主席韋浩思帶着整個集團董事會來到上海,並在此召開董事會會議。這也是韋浩思近13個月來,第7次來中國。如今“五個中心”持續建設,讓上海這座城市對國際機構的吸引力越來越強。
開放是上海的底色。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上海在利用外資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績。連續四年實際使用外資超過200億美元,去年再創新高突破240億美元,累計實際使用外資已經超過3500億美元,共有7萬多家外資企業在這裡蓬勃發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分別達到956家和561家……這些數據充分説明,上海始終是外商青睞的投資首選地之一、跨國公司全球産業鏈布局的首選地之一。
外資之所以看好上海,是看好上海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也是看中了上海不斷擴大的開放優勢。去年,跨國制藥企業莫德納落戶上海,從簽約到開工僅用3個多月的時間,樹立了上海重點外資項目建設的新標杆,被各方點讚;“投資上海·全國行”“投資上海·全球行”積極走出去招商近千次,全球高能級“朋友圈”進一步拓展,招商引資碩果纍纍。
更為重要的是,上海正着力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落實國家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措施,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擁抱全球的企業和人才。
如今,上海已經累計核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證44.1萬份,來滬工作創業的留學回國人才累計超過31萬人,這幾項數據位列全國第一。
在上海的決策者們看來,沒有國際化的人才,就沒有國際“五個中心”的上海。上海要放眼全球,延攬各類頂尖人才,加快構建人才國際競爭比較優勢,推動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再上新&階。
除了外資企業、海外人才,境外客商也是上海服務的重點。作為全國最大的空港海港城市,也是許多境外人士來華經商、學習、旅游的第一站,上海着眼於形成“以移動支付為主體、銀行卡支付為重點、現金支付為兜底”的支付服務新體系,推動支付上海方案持續優化。
中國銀聯、螞蟻集團已在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聯合打造支付便利化示範服務點,配備中英雙語服務人員,及時解答外籍人士關於刷卡、ATM取現、現金兌換、移動支付綁卡等問題。
目前,銀聯支持180多個境外錢包用戶在銀聯直聯商戶端進行支付,支付寶也支持10個國家和地區的電子錢包在國內使用。上海新設和開通外卡POS機達到3.7萬台以上,實現商業、文旅、機場車站等重點領域、區域,重點商戶全覆蓋。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點讚,“一部手機走四方,在中國支付很絲滑”“多種支付方式,讓我在中國的生活工作變得更加便利”。
談及未來吸引外資的切實舉措,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華源説,上海將落實好全國版的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和新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加快在全市複製推廣“莫德納速度”,讓更多的外資項目空間有保障、審批高效率、服務零時差。
戰略牽引力:發揮示範引領和龍頭帶動作用
如何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示範引領和龍頭帶動作用,上海堅持“以國家重大戰略為牽引”。
內暢外聯、通江達海。過去幾年,上海東西兩翼齊飛,發揮增長極和試驗田作用。
向東看,浦東引領區建設日新月異,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及首批授權事項清單開始實施,推動標誌性制度創新成果持續涌現。
一批首創性改革加快落地。全國首個航運指數期貨掛牌交易,建築師負責制改革試點持續深化,浦東新區創制性法規、管理措施、地方性法規浦東專章分別達到18部、23部和2部。
一批引領性開放加快推進。全國首單海上保稅液化天然氣加注順利完成,上海國際再保險交易中心、上海數據交易所國際板啟動運行,重點行業再製造産品進口試點率先開展。
一批開拓性創新加快突破。揭榜挂帥公共服務&&、境外專業人才臨時執業許可制度加快探索,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累計達到90家,科技創新引擎功能更加凸顯。
向西看,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為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先行先試的經驗。如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第二輪“三年行動計劃”已順利收官,217項工作任務基本完成,重點領域深化協同。
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全面推進。上海聯合蘇浙皖啟動實施第二批28個聯合攻關項目,由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構成的長三角戰略科技力量穩步壯大。
世界級産業集群加快打造。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産業規模提升,汽車芯片等關鍵零部件研發和産業化取得積極進展,國産大飛機長三角産業鏈配套率持續提升。
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加快推進。上海會同蘇浙皖推動152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實現52個居民服務事項“一卡通用”,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深入推進。
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上海持續推進“五個中心”建設,並明確各自的突破方向、發展目標:國際經濟中心,要提升國際地位和全球經濟治理影響力;國際金融中心,要提高國際化水平;國際貿易中心,要提質升級強化樞紐功能;國際航運中心,要提升航運資源全球配置能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上海市委市政府強調,建設“五個中心”,必須把抓質量、強功能擺在突出位置,增強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加快提升國際競爭力,始終在開放中加強國際對標,拓展國際視野與思維,擴大境外主體參與,吸引高技術高質量外資,加強境內外市場連通。抓好功能性&&載體,聚焦重點行業産業和細分賽道優化完善空間功能、切實增強集聚效應,推動商務樓宇和産業園區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為長三角企業走出去共建“一帶一路”提供綜合性的專業服務,更好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促進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共同打造世界級産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