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走紅色育人之路

2024-04-15 10:51:21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16期

  

中央民族大學校長郭廣生

中央民族大學已經成為踐行政治立校的重要高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培養各民族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論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

學校深度參與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史綱、史料編纂和數據庫建設工作,完成了100萬字的“三交”史核心卷初稿、60萬字的“三交”史綱和史料數據庫的設計開發工作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中央民族大學是國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高校,前身為延安民族學院,承載著光榮的歷史使命。建校以來,學校始終扎根中國大地,傳承紅色基因,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走出了一條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紅色育人之路。

  中央民族大學在我國高等教育體係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具有重要地位,為國家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征程需要新作為。在乘勢而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中央民族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擔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神聖使命,發揮自身特色,繼續回答好“扎根中國大地辦一流大學”的時代命題。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郭廣生。

中央民族大學海淀校區(2021年5月28日攝) 馬丹妮攝

  做好國家民族理論政策的思想庫

  《瞭望》:中央民族大學特色鮮明,如何理解中央民族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體係中的獨特性?

  郭廣生:中央民族大學是中國共産黨創辦的大學。學校源起于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使命擔當,誕生于黨和國家民族理論政策的生動實踐,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土壤。校訓中的“美美與共”,取自學校名譽校長,當代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強調的是寬厚、包容、共融的精神,旨在構建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共同體。秉承這一校訓辦學的中央民族大學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生動縮影,56個民族的師生在這裏共同學習、共同生活、共同成長,共同構築出多元一體、厚重博學的校園文化氛圍。這是中央民族大學得天獨厚的育人優勢。各民族優秀學子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歷練成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欣賞,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中央民族大學同時也是國家向世界展示中國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窗口,承擔著獨特的文化傳播的使命。學校精心打造“錦繡中華·魅力民大——中華民族文化走出去”等係列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魅力,廣受好評。近年來,學校曾先後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等多個榮譽稱號。

  經過70多年的發展建設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學校已經成為踐行政治立校的重要高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培養各民族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論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

  《瞭望》:中央民族大學作為國家民族理論政策的思想庫的作用是如何體現的?

  郭廣生:中央民族大學自辦學以來,就匯聚了一批名師大家,為國家民族理論研究貢獻知識力量。1952年院係調整,一批當時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語言、民族史領域的知名專家到校任教,包括潘光旦、吳文藻、費孝通等,奠定了學校的學科基礎和治學傳統。就是這批專家學者,承擔完成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族識別、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少數民族語言調查和文字改革與創制等一係列黨和國家交給的重大任務。

  改革開放後,費孝通等一批學校的專家學者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

  進入新時代,中央民族大學的專家學者們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的光榮傳統,孜孜以求、深入鑽研,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及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邊疆安全與穩定等重大問題作為學術研究和理論創新的主攻方向,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係、學術體係、話語體係。一批專家學者積極闡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原創性論斷的深刻內涵,形成一係列重要理論成果,為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和智力支援。

  當好民族教育的領頭羊

  《瞭望》:在學科專業建設中,中央民族大學是如何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聚焦的?

  郭廣生:中央民族大學始終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把民族理論創新、民族工作決策咨詢、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邊疆安全與穩定等重大課題作為科學研究的主攻方向,為黨和國家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作為辦學治校的重大使命責任,匯聚優勢特色學科群,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

  扎實推進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和學科優化調整。圍繞增進“共同性”的方向加快學科優化調整的部署要求,重點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建設、民族類學科優化調整等開展工作。

  在全面加快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建設過程中,學校成立學科優化調整專班工作小組及專家咨詢委員會,組織專門力量同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相關的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高起點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加快建立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學一級學科支撐體係。大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學研究基地等新型智庫建設,統籌好校內外專家力量,深化重大課題集中攻關。

  《瞭望》:中央民族大學是如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融入到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去的?

  郭廣生:在聚焦主線的同時,我們扛牢“三全育人”責任,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持之以恒築牢思想根基。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學校貫徹“大思政課”理念,遵循“大思政課”的運作邏輯和建設規律,調動一切育人主體、發掘一切育人資源、形成強大育人合力,推動思政課高品質發展。把講好用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這本“金教材”落實到教育教學中,抓好課程、教材、教師、教學方法等教學“新基建”,把教材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開設了一批線上、線下混合等多種形式的優質公共課、專業課和思政課。

  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中,學校創新形式、豐富載體,注重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敘事析理,寓教于事,使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概念可感可觸、可親可及,在“潤物細無聲”中不斷增強各族學生“五個認同”,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比如,2023年秋季學期開學初,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嚴慶等學者與學校學生代表走進國家民委在民族文化宮舉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為全校2.3萬余名學生開展了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在這場沉浸式的教學體驗中,中央民族大學學生深入探尋民族團結的文化根脈,見證中華文化的根深葉茂,深切感悟“四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學校于2023年底專門制定實施了《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將主線貫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各方面,大力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投身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特別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是,自建校以來,組織各族師生參加黨和國家重大活動,已成為學校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紅色育人品牌,向全國人民和國際社會充分展現“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和中華兒女昂揚奮進的時代精神。

  《瞭望》:作為我國民族教育的領頭羊,中央民族大學如何更好地服務國家民族工作大局,為國家的民族工作貢獻高校力量?

  郭廣生:中央民族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一直將學校工作與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緊密結合、統籌謀劃、推動落實,彰顯了服務民族工作大局的作用。

  2020年,中央民族大學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獲批首批中央四部門(中央統戰部、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民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近年來,基地為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服務新時代民族工作、服務首都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等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先後在2021年中期考核評估中取得第一名,首輪建設周期考核中獲優秀等次,並直接取得下一周期建設資格。基地圍繞9大研究方向,設立6大研究中心,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造人才培養“主陣地”,緊密圍繞新時代人才培養新目標,全面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材體係、課程體係和“三全育人”體係建設,著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支撐矩陣。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守牢研究闡釋“主戰場”,大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關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闡釋。融入地方建設,當好服務首都事業發展“主力軍”,將自身發展融入首都建設發展大局,積極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發揮獨特作用。深入挖掘學校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實踐,打造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樣板,面向廣大師生和各地各族幹部群眾多渠道、全方位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學校深度參與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史綱、史料編纂和數據庫建設工作,完成了100萬字的“三交”史核心卷初稿、60萬字的“三交”史綱和史料數據庫的設計開發工作。組建了高水準專家咨詢團隊和授課團隊,服務《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和課程建設工作,專家學者和一線中青年骨幹教師廣泛參與,共同完成第一部全面係統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統編教材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屬性的公共課教材,為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係、話語體係、理論體係作出民大貢獻。

  與此同時,中央民族大學努力在服務好、支援好國家民委各類專項工作中,進一步找準學校在服務民族工作大局中的定位優勢,明確改革發展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2023年,我們充分調動全校師生力量,發揮全媒體矩陣作用,設立4個高校工作室和10個業務團隊、15個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專項,為“道中華”內容建設和品牌推廣提供更多高品質內容支撐、平臺支撐和學術支撐。全年完成文物古籍資源創新轉化圖文80篇、短視頻100部,完成80余篇推送內容的英文翻譯和審校任務,共計14萬余字。

  圍繞主線優化人才隊伍

  《瞭望》:中央民族大學是如何圍繞主線優化人才隊伍的?

  郭廣生:中央民族大學深入推進“人才強校”戰略,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努力建設結構合理、德才兼備的高水準師資隊伍,在人事管理體制、崗位設置管理、師德師風建設、人才引進培養、教師崗位評聘、激勵約束機制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改革與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

  2021年,學校召開人事人才工作會議,科學核定崗位編制、按照“總量控制、按任務設崗和按比例控崗”原則進行崗位管理,按照“立足現狀,放眼未來,統籌兼顧”原則建立崗位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分類評價機制,按照學科大類形成以人文、社科、理工醫、藝術體育和思政理論課教師分類評價的職稱評審制度,建立重點人才綠色通道直評制度,構建以思政師德水準、人才培養成效、科學研究能力、社會服務貢獻為指標的“四維”綜合評價體係;優化人才發展機制,強化領軍人才,培育和引進一批高水準人才,重視青年人才,建立準聘制度,為優秀青年教師提供靈活晉升途徑,使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建設創新團隊,形成人才培育的豐厚土壤;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建立了導向鮮明、科學規范、有效管用的獎勵制度,實施“傑出育人獎”,強化使命擔當,增強教職工的責任感和榮譽感,開展學科建設獎和教學育人獎,優化人才表彰獎勵機制,設立“突出貢獻獎”,營造良好育人氛圍。

  2023年,學校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民委人才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出臺“人才工作50條”,柔性引進知名院士、長江學者等特聘教授19名。3人分別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江學者”青年學者,2人入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6人分獲北京市教學名師獎、市青年教學名師獎和寶鋼優秀教師獎。分批推進幹部換屆聘任工作,選優配強職能部門和二級單位領導班子。通過教師培訓、挂職鍛煉等方式提升幹部教師隊伍能力水準,助力學校事業高品質發展。

  2024年,學校將全面啟動新一輪全員聘用制,穩妥推進“雙聘制”和績效管理改革,不斷完善“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進能出”的進退機制,為有關交叉學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建立與主線工作貢獻率掛鉤的績效調控機制,優化績效工資結構和水準,建立科學完善的績效分配機制。以高水準的人才工作有力支撐和推動學校“雙一流”建設高品質發展。

  當前,中央民族大學正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海淀校區、豐臺校區、海南國際學院“一校三址”辦學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學校綜合實力顯著躍升。面向未來,中央民族大學將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牢牢把握學校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辦學定位,牢牢把握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新方位新使命,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毫不動搖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毫不動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斷增強各族師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國民族高等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為服務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服務教育強國戰略和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