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畝産冠軍如何煉成
在吉林省長春市九台區龍嘉農樂種植家庭農場,農民駕駛農機收割水稻(2023 年 9 月 22 日攝) 張楠攝 / 本刊
➤吉林全力以赴保護黑土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築牢糧食高産穩産基礎
➤從種子、化肥到農機,從單一增産元素到技術系統集成,從無人機植保到衛星定位,吉林深挖科技潛力,向創新要産量
➤“去年春旱,我們不僅沒有減産,糧食産量還略有上升。土地集約化經營和農業科技讓我們嘗到了甜頭。”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翟偉 郎秋紅 薛欽峰
民以食為天。我國人多地少,保證14億多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提高單産是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糧食增産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産上。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吉林省糧食産量達837.3億斤,比上年增加21.14億斤,創歷史新高,糧食總産量由全國第5位上升至第4位;糧食單産958.2斤/畝,居全國糧食主産區第1位。
吉林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獲得我國糧食主産區畝産冠軍,秘訣何在?
保護黑土地抓牢“命根子”
初春的黑土地依然冰天雪地。在全國産糧大縣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試驗田地頭上,一堆堆秸稈和畜禽糞污混合堆放在一起,即將在天氣轉暖後拋撒田間。
這是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專家們運用“冬堆春用”技術堆漚發酵成的有機肥,用於提升地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和團隊專家在地頭查看秸稈還田情況後,又和當地種糧大戶就黑土保護和糧食增産交流座談。
近年,中國科學院聯合東北三省一區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姜明是會戰總指揮。他説,今年將繼續推動技術創新,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産力,為用好養好黑土地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持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土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東北平原位於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地肥沃,沃野千里,人稱“一兩黑土二兩油”“插根筷子能發芽”。但連續多年的豐産背後,黑土地不堪重負,變硬、變薄、變瘦。
吉林位於東北黑土地核心區。為在高産穩産同時實現黑土地永續利用,吉林全力以赴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2007年秋,全國産糧大縣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通過秸稈覆蓋還田,減少土壤風蝕水蝕,增加有機質。這一被稱為“給黑土地‘蓋被子’”的做法,拉開了吉林省研發和試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大幕。
此後,吉林2015年開始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2020年大力推進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目前吉林省已構建起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護路徑,形成秸稈覆蓋還田、深翻還田等10大保護技術模式。
2023年,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推廣面積達3700萬畝。土壤風蝕、水蝕,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等情況明顯改善。
黑土不等於良田。2022年的一場澇災讓一些産糧大縣損失嚴重,暴露出吉林省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的短板:農田排水溝年久失修,低窪處積水難以排除;乾旱半乾旱地區缺乏灌溉井,一遇春旱只能望天興嘆⋯⋯
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改變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吉林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擺到重要位置。2023年,吉林省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791.2萬畝,新建面積創歷年新高,糧食高産穩産的基礎更牢。
在松原市乾安縣讚字鄉鞠字村,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網、旱能澆、澇能排。“去年春旱時,新建農田井通過噴灌機及時為農田灌溉,保住了玉米苗,秋收後産量更高了。”該村種糧大戶呂彥明説。
眼下天氣尚未轉暖,還未到東北農田改造的施工期,但在不少産糧大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增施有機肥等項目已開始動工。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龍鄉,一台&工程機械正將有機肥拋撒至田間。長龍鄉黨委書記李忠明説,今年開春全鄉將推進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秋後再建設4萬畝,是近幾年建設力度最大的一年。
今年,吉林省將再加大建設力度,通過創建高標準農田示範區,開展工程化試點等措施,力爭新建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爭取到2027年,將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科技賦能扭住關鍵點
人勤春來早,人閒地不閒。東北的春耕雖然比南方晚一些,但在農安縣小城子鄉光明村,已經有不少村民在考察一些耐鹽鹼品種。
光明村分佈着大片鹽鹼地,由於土壤貧瘠,産量太低,很多鹽鹼地一直荒廢。去年浩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當地鹽鹼地種植的“東生118”耐鹽鹼大豆迎來豐收,畝産超過480斤。
鹽鹼地長出“金豆子”,得益於應用分子育種技術。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馮獻忠團隊通過建立大豆分子設計育種&&,將大豆新品種的育種周期從過去的10年縮短至2年。
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壤條件,讓吉林省擁有實現高産的“硬體”。但持續增産靠的不僅是自然條件,還要深挖科技潛力,向創新要産量。
吉林近年不斷加大對糧食生産特別是農業科技的投入。創立種子基金,支持種子科技持續發力;扶持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壯大種企;加大農機補貼,優質優補;開展高産競賽,獎勵産糧大縣⋯⋯一系列資金和政策支持調動了廣大科研人員、涉農企業和種植主體的積極性。
從種子、化肥到農機,從單一增産元素到技術系統集成,良田良種良法良機全面開花、綜合發力。
據了解,2023年吉林省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94%,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單倍體育種、分子設計育種等技術走在全國前列。去年吉林省首次篩選出耐密耐鹽鹼品種88個,8個玉米品種畝産“超噸糧”,首次開展生物育種産業化應用試點101.3萬畝,超過國家任務7.31%。
這段時間,全國産糧大縣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流水鎮流水村的農資加工廠燈火通明,一袋袋原料經過烘乾、成型、冷卻、收卷等工序被加工成一根根手指粗細的滴灌帶。
“這些都是為水肥一體化技術加工的滴灌帶。”流水村黨支部書記於長建説,流水村去年在農業專家團隊指導下,採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玉米種植密度從每公頃6萬多株增加到八九萬株,每公頃玉米增産七八千斤。
今年流水村要帶動周邊村屯7000公頃土地全部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需要生産出可供30萬畝土地使用的滴灌帶。流水村的農資加工廠“得加班加點幹”。
創新永無止境。近年,隨着衛星和大數據産業發展,吉林省依託中國科學院一院三所、吉林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等科研力量和長光衛星等高科技企業,進一步加快智慧農業步伐。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機植保、衛星定位⋯⋯這些聽上去高端又新潮的詞語,正在走進吉林的田間地頭,為糧食增産貢獻新力量。
培育新型主體釋放生産力
春節還沒過完,全國人大代表、梨樹縣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就開始忙起來。今年又有不少鄉親找上門,想把土地交給合作社種植。“越來越多的農民看到了規模經營的好處,願意把土地流轉出來或者交給合作社託管。”韓鳳香説。
隨着農業生産力不斷提高,傳統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産經營方式制約了生産力發展——由於地塊分散難以集中耕作,先進農業技術不易施展,大型智能農機無法作業。
為推動土地由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向集中連片規模經營轉變,吉林積極培育壯大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近年,吉林縣級以上示範農民合作社和示範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5557家和5730家,全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規範發展到8.1萬家和9.8萬家。
春節前後,一場場隆重、熱鬧的合作社分紅大會在吉林省松原市各村屯召開。
在寧江區大洼鎮民樂村,合作社將1萬餘噸糧食銷售後,為全村788戶入社村民的800多公頃土地分紅1800多萬元。
這兩年,松原市大力推進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以地入股,合作社統一耕種,年底按股分紅。去年松原市1123個行政村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達到827個。
農業合作化經營,打破了農民承包土地邊界,先進農業生産技術及大型農機具得以有效利用,極大釋放了生産力。“去年春旱,我們不僅沒有減産,糧食産量還略有上升。土地集約化經營和農業科技讓我們嘗到了甜頭。”民樂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峰説。
眼下,吉林各地形成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專業化企業+規模經營主體、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保姆式”全程託管等多種合作經營模式,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活力四射。
在規模經營基礎上,梨樹縣率先引入“現代農業生産單元”概念。他們以300公頃集中連片土地為一個生産單元,由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實施,採取統一、標準化的種植技術,金融、保險、糧貿等涉農企業共同參與的一體化生産經營方式,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傳統農業生産方式向現代農業轉型。
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經營近1000公頃土地,入社社員近200戶。韓鳳香説,現代農業生産單元實現備耕、春耕、田間管理、收割全部數據化和可視化,每公頃土地玉米産量比過去提高10%以上。
今年,吉林省啟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壯大三年攻堅行動,通過金融支持、政策補貼等方式,支持農業規模化生産,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規模、上層次。2024年,吉林省力爭土地流轉、生産託管服務面積達到6850萬畝、佔播種面積超過70%。
吉林堅決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扛在肩上。今年,吉林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千億斤糧食”産能建設工程年度任務落地,強化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協同匹配,支撐糧食産量達到880億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