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

2024-02-26 14:13:42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9期

 

  在貴州省興義市萬峰林景區,盛開的油菜花和豐富的民俗表演

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觀賞,感受田園春色(2024 年 2 月 4 日攝)劉朝富攝 / 本刊

近年來,我國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以全域推進着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全民推進確保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以全面推進兼顧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近年來,我國着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縮小不同區域、行業、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

中國有14億多人口,人口如此眾多的大國實現共同富裕,其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沒有先例,必須腳踏實地、多措並舉,確保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我國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期盼一體納入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政策舉措中,努力讓人民群眾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方面建設成果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康喆 黃慶剛 李力可

  

  位於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的新華小學,學生來自當地坎底村、黃茶村、派溪頭村等多個山區村落。2023年,這所鄉村小學與城裏小學共創“雲課堂”,城鄉孩子線上同上一節課,不少名師課堂入駐其中。

  柯城區是浙江省發展相對滯後的山區縣,按照浙江省深化山海協作工程要求,由作為省內經濟強縣的杭州市余杭區結對幫扶,通過“雲課堂”、教師輪崗交流、教育共同體等方式,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

  目前,我國近3000個縣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水平總體上達到了國家標準要求。全國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校際差距、城鄉差距均大幅縮小。

  這是在義務教育領域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生動縮影。

  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基礎上,黨中央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採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也是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誌。近年來,我國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以全域推進着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全民推進確保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以全面推進兼顧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全域推進:持續縮小差距

  2024年1月26日,中國電信中部智算中心發布會在武漢光谷舉行,標誌着中部地區最高等級智算中心算力集群正式投入運營。未來,這一智算中心將着力構建立足湖北、輻射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智算算力高地。

  通過“超級大腦”賦能中部地區新發展,是我國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重要舉措之一。近年來,我國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在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礎上分好“蛋糕”,着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縮小不同區域、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

  區域協調發展,將發展差距轉化為追趕勢能。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一方面,突出強調“四大板塊”,着力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夯實共同富裕的“區域底座”。

  另一方面,依託“五大戰略”,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提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水平,提高長三角地區配置全球資源要素能力和輻射帶動全國發展能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增強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據統計,2022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地區生産總值合計達到49.5萬億元,動力源地區引擎帶動作用明顯;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産總值佔全國的比重分別提升至22.1%、21.4%,區域板塊發展平衡性增強。

  城鄉融合發展,促進生産要素雙向流動。“我是一名基層代表,來自農村。我想,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應運用更多舉措盤活農村集體資産資源,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民更多受益、增收致富,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岷江村黨委書記陶勳花説。

  近年來,我國積極創新以城帶鄉舉措,助力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在鄉村,持續統籌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三塊地”改革,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為實現城鄉土地要素市場一體化、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打下基礎;同時,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加快農村公路改造升級和冷鏈物流設施等建設,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和管護,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傳導和平等交換。

  在城市,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動農村産權交易,盤活縣域內的自然資源、宅基地等集體資産,發展休閒旅游、文化創意和電商産業,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同時,不斷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使農業轉移人口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新型城鎮化發展成果。

  全民推進:一個也不能掉隊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是獨龍族的唯一聚居地。

  實現整體脫貧後,獨龍江鄉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草果、獨龍牛、養蜂、旅游等産業初見成效。獨龍江景區還成功創建為怒江州首個4A級旅游景區,曾經人跡罕至的偏僻之所,成了旅客心嚮往之的“養心秘境”。2023年,獨龍江鄉6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30萬元,其中有兩個村達到50萬元,一個村突破100萬元。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中國有14億多人口,人口如此眾多的大國實現共同富裕,其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沒有先例,必須腳踏實地、多措並舉,確保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

  兜牢困難群體,分層分類開展社會救助。兜底、擴面、提質、增效……近年來,我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救助保障政策向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人口延伸,社會救助制度更好發揮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提升低收入家庭收入、促進社會分配公平的重要作用,幫助更多低收入群眾走出困境。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國共保障4024萬名城鄉低保對象、471萬名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實施臨時救助544萬人次。

  2023年10月,民政部等十部門聯合&&意見,要求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各級民政部門加大力度開展跨部門信息比對,實時監測發現低收入人口的困難風險,分類處置預警信息。

  “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是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安排。不分城鄉、地域、性別、職業,人民群眾在遭遇生活困境時都能得到相應救助,實現弱有所扶、難有所幫、兜住底線。”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青連斌説。

  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抓手,着力提高居民勞動收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已形成了超4億人的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計劃,以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技能型勞動者、農民工為重點,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

  着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首先要保證其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2023年,從中央到地方,穩就業、促創業政策密集&&,以“組合拳”穩固就業底盤:實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百萬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推動就業服務擴量提質;積極構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體系,全面實施“技能中國行動”,推進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組建勞務協作聯盟,打造特色勞務品牌,暢通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和就近就地就業渠道……

  完善為勞動者增加收入、減輕負擔的政策和制度,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着力完善按勞分配政策制度,積極採取完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加強對農民工工資支付的保障等措施;持續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織密社會保障安全網,把更多人納入其中,強化互助共濟功能,加大社會保障的再分配力度;完善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租購並舉,因城施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重點解決好新市民住房問題;引導、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勞動收入,將擴展居民收入和財富積累空間。通過‘提低擴中’,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格局,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堅實腳步。”青連斌説。

  聚焦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托穩扶好“一老一小一青年”。老人、兒童和青年是我國推動全民邁向共同富裕時重點關注的群體。近年來,我國推動養老托幼服務更普惠可及,守護“一老一小”的幸福安康;把青年工作作為全黨的一項戰略性工作來抓,具有中國特色的青年發展政策體系日益豐富。

  持續擴大“一老一小”服務供給。養老服務惠及更多老年人,2023年我國列出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全國所有省份均已&&基本養老服務實施方案和清單,2025年“基本養老服務體系覆蓋全體老年人”的目標可期可盼;普惠托育服務提質增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衞生健康委持續開展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累計新增托位20萬個,努力讓廣大家庭都能享受到普惠便利的托育服務。

  全方位引領青年發展工作。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多項青年發展政策,覆蓋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健康等十大領域。如今,我國青年健康水平向好向強,20至24歲年齡段的青年平均身高和體重較十年前均有所提升;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9.6%;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20歲至29歲的青年互聯網滲透率已達到近100%。

  “我深刻地感受到,我們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紮實邁進。”全國人大代表、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譚國鶴説。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馬蹄甜橙專業合作社的果農運送採摘的甜橙(2024 年 1 月 3 日攝) 劉坤攝 / 本刊

  全面推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走進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棠棣村,村民門前屋後花木成林,村裏蘭花基地幽香撲鼻。2022年,該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2萬元。

  在這裡,幸福生活不只是“吃穿不愁”。村民清早能夠在“花園一樣的”鄉間小道上漫步,到村裏黨群服務中心“健康小屋”測血氧、量血壓,有意見建議或訴求還可以到“棠棣人大代表聯絡站”反映心聲。

  這樣村美人和共富的圖景,正在我國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持續努力中徐徐鋪展。我國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期盼一體納入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政策舉措中,努力讓人民群眾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方面建設成果。

  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廣泛凝聚民心民意。基層立法&&點被形象地稱為立法“直通車”“連心橋”,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有效形式。

  在浙江,義烏市人大通過後宅街道李祖村“大樟樹下議法議事”、江東街道“天幕圓桌會”等,近距離獲取基層群眾意見建議;在重慶,沙坪壩區人大開發“沙磁民議廳”基層立法徵詢小程序,向群眾頒發有辨識度的榮譽證書、感謝信、聘書與獎盃等,提升參與立法的自豪感……各地基層立法&&點整合資源、暢通線上線下渠道、創造總結特色方式,最大程度吸收百姓聲音。

  近年來,我國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發展協商民主,積極發展基層民主,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持續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通過各種實現形式確保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得到踐行發展。

  “全過程人民民主有着滿足人民發展需求、保障人民發展權益的價值取向和顯著優勢,是共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在政治層面的生動體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説。

  文化更加繁榮發展,富口袋也要富腦袋。2023年夏天,一場“鄉土味兒”的籃球賽從黔東南大山深處“出圈”,讓貴州省&江縣&盤村“火遍”全網,折射出農村地區對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強烈需求。

  不僅是在貴州,遍佈全國鄉村的“農家書屋”、城市裏的公共圖書館與博物館……一處處別具特色的文化地標、一個個舒適宜人的文化景觀,讓人民群眾感受到物質富裕、精神豐盈。

  近年來,我國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不斷推進,文明新風在廣袤農村落地生根,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全面加強;影視、出版等文化産業繁榮發展,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515億元,比上年增長8.2%。

  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綠色發展“生態富美”。2023年6月,我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迎來“升級版”:浙江、安徽兩省簽署《共同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協議》,從單一資金補償向資金、産業、人才多元補償新模式升級,從共同保護走向共同富裕。

  進一步健全長效補償機制,有利於推動我國生態脆弱區、生態屏障區可持續發展,提升生態保護主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長江、黃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根據生態環境部的最新數據,目前全國已有18個省份、13個流域(河段)探索開展跨省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

  “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以高水平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共同富裕,持續放大生態文明建設新優勢,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全國人大代表、廣西三環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誠説。

  着力提升民生福祉,助力人口高質量發展。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有一艘特殊的“共富方舟·健康守護”醫療船。船載着專業醫療團隊,每月到2~3個偏遠海島精準開展巡迴醫療,讓每一位漁村群眾都能享受到與城市水平接近的醫療服務。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1,其他是後面的0。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加速“擴容”“下沉”。

  目前,全國已經有7100多所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達到推薦標準,佔比超過68%;農村和社區醫療衞生人才隊伍持續壯大,2023年招聘大學生鄉村醫生超過5000人;穩步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高質量發展,截至2023年6月底,重點人群簽約覆蓋率超過70%。

  “全域”“全民”“全面”,擦亮了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成色、底色和特色。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路線圖”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