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級航天産業緣何落地縣域
➤海陽港位置獨立、安全,可滿足小傾角、太陽同步軌道等多種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具備發展商業航天産業的天然優勢
➤“自然條件、産業配套、服務保障等優勢都是基礎,更為關鍵的是海陽的拼搶精神和機遇意識,硬生生拼出一個重大項目、一個重要産業。”
➤航天文旅的快速崛起,將助力海陽打造文化休閒、寓教於樂的航天産業聚集地,更好地弘揚航天文化,為東方航天港賦能,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武岳
走進山東海陽的航天産業製造園區,航天人才公寓、衛星數據産業園等重點項目,正在加速推進建設。短短幾年,這座位於山東煙&的海濱縣城,打開了逐夢星空的新天地。
自2019年我國首次火箭海上發射在海陽取得成功以來,截至目前,海陽市已成功組織保障海上發射任務9次,累計發射衛星48顆,初步具備常態化海上發射能力。
火箭升空之處,一座東方航天港加速崛起。目前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已招引集聚産業項目21個,總投資約271億元,涵蓋星箭製造、衛星應用、高端配套等多個領域,成為當地重點新興産業集群。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來到這座靠海吃海的海濱小城,探尋它與航天結緣的故事,挖掘百億級航天産業落地縣域的發展密碼。
人們在山東省海陽市連理島上觀看海上火箭發射(2024 年 1 月 11 日攝) 李紫恒攝 / 本刊
首個海上發射母港落地海陽
2024年1月11日,海陽附近海域,透過薄霧,海上發射船上的火箭吸引着前來觀看本次發射的人們。13時30分,伴隨着人們的歡呼,一枚敦實的火箭從海上升起。人們紛紛掏出手機,記錄這一精彩時刻。
當天,我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海陽使用引力一號遙一商業運載火箭,將3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飛行試驗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引力一號運載火箭首飛即採用難度較高的海上發射,刷新了全球運力最大固體運載火箭、我國運力最大民營商業運載火箭紀錄。
憑藉天然區域優勢,搶抓商業航天發展機遇。近年來,隨着衛星互聯網、地球監測、科學研究等太空應用的蓬勃發展,我國衛星星座組網計劃持續增加,商業發射服務需求指數級增長。業內人士介紹,我國增強進入太空的能力,不僅需要運載能力更大的火箭,還需要增加火箭的發射頻次,實現總運量規模的顯著提升。
在傳統發射體系中,總裝廠房一般靠近火箭研發中心,多位於我國東部,而發射場則多在西部,轉運總過程耗時較長,同時面臨發射工位緊張的情況。此次引力一號採用海上發射方式,可大幅縮短髮射準備周期,並且具備發射工位擴展潛力。
2019年6月5日,一枚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在海陽港出海,併發射成功,標誌着我國實現首次海上航天發射。
“海陽港位置獨立、安全,可滿足小傾角、太陽同步軌道等多種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具備發展商業航天産業的天然優勢。”東方航天港集團副總經理張華説。
推進東方航天港建設,打造商業航天産業集群。把握首次海上發射的機遇,海陽各部門齊心協力,與發射團隊及專家進行深入溝通,從戰略角度、未來趨勢等方面反復論證,推進東方航天港建設。
借勢推進東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設,海陽以海上發射為牽引,以提供衛星發射一體化服務解決方案為核心,以打造全産業鏈的産業聚集區域為目標,建設低成本、高附加值、全産業鏈的商業航天高科技産業集群。
“我們全力打造火箭技術準備、星箭對接、碼頭合練、遠控測發、測控通信、出海轉運全鏈條功能模塊,力求形成‘前港後廠、北固南液、系統集成、出廠即發射’的能力布局。”海陽市委書記劉海彬説。
統籌産業發展優勢資源,打造航天産業配套體系。記者採訪了解到,東方航天港的建設,並非從無到有的“空中樓閣”式構思,而是基於當地深厚的相關産業及科研基礎。
海陽所在的煙&,2023年GDP突破1萬億元,進入“萬億俱樂部”。煙&是工業大市、製造業強市,工業門類涵蓋國民經濟工業大類41個行業中的37個。縱觀煙&的産業生態,既有中集來福士、巨濤重工等海工裝備龍頭企業,又有東方鈦金、華宇航天等航空航天代表項目,還有中科院蘭化所研究院、哈工程煙&&究院等高校院所。
另外,煙&擁有完備的整車、整機、整船製造産業體系,在機械、電控、液壓、材料等製造環節,與航天産業有很強的復用性,可就地轉化為航天配套體系。航天産業層次較新較高,所需要素較多,可將現有資源統籌和串聯起來,共同迎來新發展契機。
星上天,箭落地,船下水
如今在海陽,航天一詞不僅代表人類探索太空的願景、挑戰未知的勇氣,還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
以東方航天港建設為&&,推動優質資源串珠成鏈。2020年,東方航天港發展集團正式揭牌,十大航天類項目在海陽集中簽約,一期項目全面開工建設。
2021年,九天行歌液體火箭核心部件産業基地、東方空間“引力一號”商業固體運載火箭總裝測試中心、星河動力商業固體運載火箭創新研發製造基地三大項目啟動。
2023年4月,在東方航天港産業發展大會上,煙&國豐申萬航天投資基金正式啟動,組建總規模20億元的航天産業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精準投資産業鏈上下游,加速延鏈補鏈強鏈。
“通過發射資源、技術與資金的有機融合,我們的目的是搭建一個有影響力的&&,吸引越來越多的航空航天企業、項目落戶東方航天港,抱團奔赴星辰大海。”張華説。
佔據東方航天港一隅,商業火箭企業東方空間布局了引力一號基礎設施,5公里內可以完成火箭子級總裝總測、全箭垂直總裝總測、港口登船流程,集聚布局海上發射所必備的基礎設施。“這種模式將以往轉運過程上千公里的距離大幅縮短,極大減少物流時間和成本。”東方空間首席運營官魏凱説。
“天上有星、陸上有箭、海上有船”,海陽初步形成産業發展核心能力。“星上天”方面,將發射智能遙感衛星作為重點,實現遙感的智能化和大眾化推廣應用。以“東方慧眼”星座建設為核心,首顆智能遙感科學試驗衛星“煙&一號”已於2023年1月15日成功入軌,在軌進行遙感圖像實時獲取和智能處理能力的驗證試驗,實現遙感影像獲取處理從小時級到分鐘級的跨越;“開放地球引擎OGE系統&&”已於2024年1月11日正式上線,致力打造空天信息一體化服務&&。
“箭落地”方面,着力推進星箭研發製造,提升火箭總裝能力。海陽引進山東長征火箭、東方空間、星河動力、火箭派、箭元科技等商業火箭企業5家,九天行歌、宇航裝備等航天配套企業2家,2023年實現總裝火箭12發,出廠10發,已形成較完備的固體火箭總裝總測能力。
“船下水”方面,以打造海上衛星發射工程船為核心,完善海上發射服務配套。海上發射指控中心、“東方航天港號”海上衛星發射工程船、“一平一豎”岸基火箭垂直保障廠房已投入使用,山東海上商業航天發射服務有限公司已承接發射訂單,世界首個坐底式火箭海上發射&&加快建設,東方航天港已具備承接更多海上發射任務的能力。
從基礎設施到核心能力,不斷完善航天産業全産業鏈。隨着建設的推進,東方航天港還將利用當地清潔能源優勢,打造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衛星數據應用科創孵化器,實現從星箭製造、發射、數據存儲、處理、交易延伸至空天信息服務的商業航天全産業鏈閉環,助力海陽航天産業發展。
從一次海上發射到一個重大項目落地,再到發展出一個新興産業,“自然條件、産業配套、服務保障等優勢都是基礎,更為關鍵的是海陽的拼搶精神和機遇意識,硬生生拼出一個重大項目、一個重要産業。”劉海彬説。
志在打造百億級産業集群的海陽,正錨定“國際一流商業航天海上發射母港、國家級空天信息産業園”的目標定位,聚力打造商業航天高科技産業,一座國際一流的商業航天海上發射母港正加速崛起。
催生航天文旅新IP
“歡迎抵達未來母港,請跟隨鳳凰船長一同解鎖秘密關卡,方可重返地球。”跟隨展館內的語音提示,一條沉浸式航天體驗故事線路開始。沿着海陽的航天大道一路向南,黃海岸邊,一個以“鳳凰展翅”為原型的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呈現在眼前。
東方航天港的建設,提升我國海上發射能力的同時,也為當地文旅産業轉型發展帶來契機。東方航天港在建設之初,就規劃“一港三區”的空間布局,即海上發射技術服務港和航天産業製造園區、航天産業配套園區、航天應用文旅園區。
海陽市航天産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初娜説,航天科普教育基地項目正好位於“一港”的技術服務港內,既可在火箭發射期間提供測髮指揮、飛行控制、通信保障等全方位服務保障,又能在非發射期間向公眾開放,帶來沉浸式游覽體驗。
走進基地四樓的火星任務區域,參觀的市民可以駕駛AR火星車,“馳騁”觀光火星冰河、水手谷、奧林匹斯山、人臉山和地下溶洞等景點。同時,游客還可依照既定故事線,經過未來母港、星際航行、好奇號科研工作站、穹幕影院等“關卡”,最終“重返”地球。
“帶着孩子參觀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仿佛置身於廣袤星空中,讓孩子在科幻、娛樂和體驗中了解我國航天知識,大大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市民劉海寧對記者説。
航天科普教育基地主場館佔地約2萬平方米,其中室內游覽面積約1.2萬平方米,總投資4.5億元,總計7層,涵蓋六大展區、60余項高科技展項。“我們設計了多媒體交互、沉浸式游樂及創客式教學等互動體驗形式,引入智能控制系統統籌管理,這裡還兼有海上發射特色的體驗項目及科普課程。”東方航天港集團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總經理章義釗説,游客還可以在室外觀看真實火箭發射船,體驗火箭出海前流程,走進火箭總裝廠房,近距離觀察火箭組裝。
科普與科幻結合、展覽與游樂結合、科技與藝術結合,航天科普教育基地項目具備國內領先的跨界融合型航天主題室內沉浸式科普游樂體驗生態,彌補了國內此領域業態的空缺。自2023年7月15日開館以來,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已累計接待游客4萬餘人。
航天文旅板塊正在成為海陽打造東方航天港的新探索、新突破。在劉海彬看來,航天文旅的快速崛起,將助力海陽打造文化休閒、寓教於樂的航天産業聚集地,更好地弘揚航天文化,為東方航天港賦能,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