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要在西太平洋“打遊擊”
➤美軍把作戰環境和戰爭特點的變化概括為“反介入/區域拒止”挑戰,認為在這種變化下美軍進行正面對抗風險會很高、代價會很大,因此越來越不敢硬碰硬
➤美軍航母編隊的運用方式可能不得不改變:可能會運動至對手“反介入/區域拒止”區域的邊緣,運用遠程武器打擊選定目標,然後在無線電靜默狀態下快速機動至下一個行動區域,再突然從某處冒出,快速、有力地進行打擊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上述戰略調整過程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從內陸的反恐作戰轉向海軍遠征作戰,回歸兩棲作戰老本行,充當前沿存在的支撐力量,在海上縱深防御前沿的對抗區域拒阻對手
➤“跳島作戰”的大致實施步驟是:第一步,以小股精銳力量突襲島礁,搭乘新型登陸艦登陸,奪佔機場;第二步,用運輸機或艦載運輸直升機將攻擊系統投送至島礁上,發射導彈對對手的艦船發動攻擊;第三步,部署防空反導系統;第四步,通過運輸補給完成對島礁及周邊海域的控制;第五步,以所控島礁為前進基地,進行下一輪“海上遊擊戰”
➤美國海軍陸戰隊能否在對手遠程火力打擊範圍內建立有效的“遠征前進基地”?“分佈式作戰”的部隊能否站穩腳跟,存在並戰鬥?對於美軍來説,這都是“生存還是毀滅”式的問題
文 | 林治遠
在戴維·伯格和埃裏克·M.史密斯前後兩任司令的主導下,根據《兵力設計2030》計劃,美國海軍陸戰隊正在進行戰略轉型,包括要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跳島戰術”翻出來升級改造,準備在西太平洋打新形勢下的“海上遊擊戰”。
美國海軍陸戰隊為何要實施這種轉型、有何具體策略、未來將如何部署、效果如何,值得深入研究。
“由海向陸”轉向“重返制海”
“海上遊擊戰”是服務於美國大國競爭戰略和大國戰爭需求的産物,是試圖破解“反介入/區域拒止”的“新奇”戰法,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想要彰顯自身地位作用、為奪取和保持制海權作貢獻的體現。
這種“新奇”戰法的出爐基於以下背景:
一是美國國家戰略大調整,各軍種均在進行戰法創新。
過去,美國重點打擊的對像是非國家行為體;現在,美國要全力應對的是勢均力敵的“同級對手”。根據2022年10月美國發布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美國要“全政府”發力,聯合盟友,將競爭、合作、對抗相結合,利用“決定性十年”,在同主要對手的戰略競爭中勝出。2022年美國新版國防戰略要求動員所有國力工具並與盟國、夥伴協作,跨作戰域、跨戰區、跨衝突頻譜無縫融合,實行“一體化威懾”。
國家戰略規定了軍隊要“幹什麼”,美軍對於“怎麼幹”的回答是提出了新的“聯合作戰概念”,向“聯合全域作戰”轉型。各軍種都以“聯合作戰概念”為指引,創新軍種作戰概念,進行兵力設計和開發並加強演練和實際運用。這些新概念針對的假想敵是亞太地區的“高端對手”,美軍認為這個對手很特殊,實力不斷增長且意志堅定,很難對付。美國海軍陸戰隊要打“海上遊擊戰”,就是為了貫徹落實國防戰略和“聯合作戰概念”而進行的戰法創新。
二是作戰環境發生了變化,美軍對正面對抗缺乏信心。
美軍認為,當前戰略競爭加劇,隨着先進傳感器和精確武器的擴散,潛在對手能夠運用武器和戰術把美國海軍艦隊和聯合部隊擋在一定距離之外,將對抗區域作為屏障對美國及其盟國、夥伴實施脅迫。在西太平洋,美軍在第一島鏈的前沿基地不再安全,以航母編隊為核心的海上作戰體系可能會失效。
美軍把作戰環境和戰爭特點的變化概括為“反介入/區域拒止”挑戰,認為在這種變化下美軍進行正面對抗風險會很高、代價會很大,因此越來越不敢硬碰硬。
未來一旦發生海上高端衝突,美軍航母編隊的運用方式可能不得不改變:可能會運動至對手“反介入/區域拒止”區域的邊緣,運用遠程武器打擊選定目標,然後在無線電靜默狀態下快速機動至下一個行動區域,再突然從某處冒出,快速、有力地進行打擊。這也是一種“海上遊擊戰”。
三是新使命新任務催生了瀕海地帶“打遊擊”戰術。
當前,美軍海上戰略正從“由海向陸”轉向“重返制海”,強調確保兵力投送和制海權;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強調“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政治上更可行,地理上更分散,作戰上更靈活”;在兵力部署上,部分兵力從第一島鏈向第二島鏈轉移,以加強關島的防禦,加固澳大利亞這個“南錨”(“北錨”是日本)。
戰略重心後移不代表美軍從西太平洋“撤退”,相反,美軍正在“鎖緊島鏈”,在西太平洋進行“海上壓制”,目的是把對手前出的力量推回去,一旦發生衝突能夠拖住對手為援軍到達爭取時間,最終把對手封堵在第一島鏈之內。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上述戰略調整過程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從內陸的反恐作戰轉向海軍遠征作戰,回歸兩棲作戰老本行,充當前沿存在的支撐力量,在海上縱深防御前沿的對抗區域拒阻對手。近年來,美國海軍陸戰隊陸續&&了“對抗環境中的瀕海作戰”“遠征前進基地作戰”“分佈式海上作戰”“內線部隊”等概念,“海上遊擊戰”就是上述作戰概念在戰術層面的落地。
位於愛沙尼亞塔林附近的阿馬裏空軍基地的美國 MQ-9 無人機(資料照片) 新華社 / 路透
“動態用兵,打了就跑”
“海上遊擊戰”以分佈式海上作戰為指導,採用化整為零、小群多路、超視距攻擊等策略,沿第一島鏈進行“跳島作戰”,企圖從“內線”衝開對手“反介入/區域拒止”防線的缺口,為“外線”增援爭取時間。
一是從“內線”進行第一波“脈衝式”打擊。
“脈衝式作戰”是美軍“聯合作戰概念”的宗旨之一,是“聯合全域作戰”的一種類型,其特點是精心運用聯合部隊的強點,以生成或利用相對於對手的優勢,其靈魂是“打了就跑”的遊擊戰術。
美軍的設想是,海軍陸戰隊作為“內線部隊”,具有隱蔽性強、機動性強、武器裝備可負擔(配備大量無人&&)等特點,戰時能夠在前沿衝突區域進行第一波“脈衝式作戰”,在瀕海地區奪取和控制關鍵地域、通道和海峽,強化對前沿海域的掌控權,迅速削弱對手的海空和信息優勢,遲滯對手行動,為其他部隊進入戰區創造機會。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史密斯稱,該部隊能夠“從內線打開大門”。
二是遵循“分佈式海上作戰”原則。
主要運用小型、分散的地面和海上分遣隊來削弱對手從“反介入/區域拒止”圈內集中力量的能力,阻礙其在關鍵海空交通線的行動自由。過去,協調合成兵種行動最低一級的梯隊是步兵連;現在,合成兵種的行動單位可以再往下到班。單位越小,可以越分散。
“分佈式海上作戰”的特點是分散、機動、一體化,可以增加對手的行動成本,為己方靈活選擇行動方案、集結聯合特遣部隊爭取時間,具體來説有五個優勢:一是可以針對遠程或分佈式對手更好地完成任務;二是可以更加靈活機動地獲得位置優勢實施突擊,或者以直接、間接火力更加有效地交戰;三是可以減小對手火力的殺傷效果;四是可以增加對手的成本,製造不確定性;五是可以減少行動特徵,避免被對手探測到。在精確打擊作戰中,首先感知、首先開火是一種巨大的優勢。
三是採取“跳島作戰”的戰術。
“跳島戰術”又稱“蛙跳戰術”,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後期,是以某一個島嶼作為前進基地,繞開不必要的島嶼,有針對性地對重要島嶼發起攻擊,避免陷入逐島爭奪的局面。此後,“跳島戰術”被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如今的“遠征前進基地作戰”實質上是美軍“跳島戰術”的升級版,主要針對太平洋地區、聚焦於第一島鏈,強調將機動性強、低電子和物理特徵、容易保障的瀕海戰鬥小分隊前沿部署到對抗性海域內一系列簡易、臨時的岸上位置,支援海上控製作戰,實施瀕海地帶的海上拒止作戰,支援海域感知,提供前沿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監視、偵察、目標定位以及反定位等能力及前沿持續保障。其關鍵是要在對手遠程打擊火力的覆蓋範圍內堅持對抗,保持持續的進攻態勢,破壞對手在前沿海域構建的“區域拒止”體系,為“外線部隊”增援和展開反擊贏得空間與時間。其核心思想是快速隱蔽投送,兩棲奪島,“以島制海”。
從想定和演練情況來看,“跳島作戰”的大致實施步驟是:第一步,以小股精銳力量突襲島礁,搭乘新型登陸艦登陸,奪佔機場;第二步,用運輸機或艦載運輸直升機將攻擊系統投送至島礁上,發射導彈對對手的艦船發動攻擊;第三步,部署防空反導系統;第四步,通過運輸補給完成對島礁及周邊海域的控制;第五步,以所控島礁為前進基地,進行下一輪“海上遊擊戰”。
直升機在阿拉伯海航行的美國海軍“尼米茲”號航空母艦上起飛(資料照片) 新華社 / 美聯
“遠征前進基地作戰”的兵力設計
2020年3月23日,時任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戴維·伯格推出《兵力設計2030》構想(每年發布升級版,最新版於2023年6月發布),計劃未來十年至少組建3個瀕海戰鬥團,將美國海軍陸戰隊轉型為更輕、更快、承擔小規模奪島作戰並主要實施“區域拒止”作戰的部隊。具體設計如下:
作戰任務:瀕海戰鬥團將在對抗性海上空間實施“遠征前進基地作戰”;以各種系統實施打擊行動;協調防空反導作戰;支援海上感知;支援海軍水面戰;支援信息作戰。
組織編制:瀕海戰鬥團具有規模小、輕型化、機動化的特點。每個團編配大約1800~2000人,由4部分組成,包括1個指揮要素(團部);1個瀕海戰鬥隊,轄1個步兵營和1個反艦導彈連;1個瀕海防空營,實施防空、對空監視和早期預警、空中控制、前沿重新武裝和加油行動;1個作戰後勤營,負責遠征前進基地的重新補給、導彈庫管理、與高級後勤供應者對接、醫療援助、彈藥和燃料分發、野戰維修等任務。
裝備配置:瀕海戰鬥團用來打“海上遊擊戰”的系統主要有4種。一是“海軍/海軍陸戰隊遠征艦艇攔截系統”。該系統發射“海軍打擊導彈”來攻擊軍艦,導彈裝在聯合輕型戰術車輛上,可地基移動,用於海上拒止和控制。二是MQ-9“死神”無人機。這是一種中高空長航時無人機,主要任務是持續獵殺對手目標,亦可作為情報監視偵察&&,運用傳感器向聯合部隊指揮官提供實時數據。2023年5月,海軍陸戰隊接收了8架MQ-9“死神”無人機中的第一架。三是AN/TPS-80地空任務定向雷達。這是一種遠征多功能雷達系統,初始部署於2018年,旨在提高瀕海戰鬥團的反擊能力及防禦巡航導彈和無人機的能力。四是海軍中型登陸艦。這種戰艦可以填補大規模多任務兩棲戰所需大型艦艇與小型短距登陸艇之間的能力差,係低特徵岸對岸搶灘登陸艦,戰區內持續力強,可在對抗環境中獨立或與其他水面戰艦一起行動。
兵力部署:2022年3月3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將第3陸戰團重組為第3瀕海戰鬥團,部署於夏威夷陸戰隊基地。該團隨即在日本列島及菲律賓群島等諸多地點展開了實戰性非常強的“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演練,如連續兩年參加了美菲“肩並肩”聯合軍事演習,2023年9月25~28日又參加“兵力設計整合”演習,形成了初始作戰能力並有望在兩年內形成全面作戰能力。2023年11月15日,第12陸戰團改編為第12瀕海戰鬥團,駐沖繩地區(第一島鏈)。美軍計劃將第4陸戰團從沖繩轉移到關島,於2027年將該團重組為第4瀕海戰鬥團。此外,美國海軍陸戰隊還在夏威夷組建了第一個MQ-9A“死神”無人機中隊,成立了陸戰隊信息司令部。
“海上遊擊戰”管用嗎
美國海軍陸戰隊實施轉型計劃已近四年,在組織、裝備和訓練上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海上遊擊戰”還很不成熟,甚至存在一些致命問題。
一是兵力設計有缺陷。《兵力設計2030》計劃&&以來,美軍內部爭議不斷。批評者中有許多退役的陸戰隊高級軍官及行政部門前官員,他們質疑:削減裝甲、火炮和航空能力,將破壞陸戰隊諸兵種有效合成的傳統,削弱戰鬥力;瀕海戰鬥團是為西太平洋奪島戰而設計的,其他地區怎麼辦;新的作戰概念並未得到證實;沒有解決後勤保障問題……
二是盟友支持與否存疑。一方面,“海上遊擊戰”若運用於西太平洋的島礁,必須確保美軍進入這些區域沒有政治障礙。另一方面,如果美國要利用盟友的島嶼或基地作戰,那麼這些國家可能遭到軍事打擊,屆時它們的立場就會動搖。因此,美國能否真正獲得盟友的支持,是有疑問的。
三是美國沒有火力打擊優勢。“海上遊擊戰”以第一島鏈為主戰場,美國沒有“地利”優勢。在這一區域,美國海軍陸戰隊能否在對手遠程火力打擊範圍內建立有效的“遠征前進基地”?“分佈式作戰”的部隊能否站穩腳跟,存在並戰鬥?對於美軍來説,這都是“生存還是毀滅”式的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