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基因編輯“武器化”

2024-02-05 10:56:53 來源: 瞭望 2024年第5期

 

 人們在美國紐約一處疫苗接種點進行手部消毒(2022 年 7 月 30 日攝)郭克攝 / 本刊

  文 | 賈珍珍

  

  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論》中預言,“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

  這個預言,長久以來已不斷被各種顛覆性技術引發的軍事變革所證實。如今看來,基因技術也不會例外。

  基因,又稱遺傳因子,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是産生一條多肽鏈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決定了人的膚色、頭髮、眼睛、身高等生理特徵,存儲着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

  基因編輯技術,則是以改變基因序列為目的,實現定點突變、插入或敲除的技術。借助該技術,人類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來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有目的地刪除或加入DNA片段,從而影響其功能或表型。

  從醫學上講,基因編輯技術將能夠治愈許多疾病並延長人們的生命。比如,被稱為“生物導彈”的分子靶向治療技術,就是在分子水平上針對特定致癌位點設計治療藥物,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影響正常細胞。然而,這一技術原理,正被一些國家應用於軍事領域——針對不同種族或群體的特異性基因,研製具有“選擇性殺傷”功能的基因武器。這類武器以食品、藥物、疫苗甚至是經過改造的病毒等形式,用於群體感染、人種滅絕等。

  近年來,一些軍事大國置《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於不顧,紛紛制定了研製基因武器的相關計劃。2020年,加拿大智庫“全球研究”發表了拉裏·羅曼諾夫的署名文章《生物武器:實用而及時的事實概述》。文章稱,美國政府及教育、衞生等機構幾十年來對生物戰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關注“種族特異性病毒”。有報道説,馬裏蘭州的美國軍事醫學研究所實際上就是基因武器研究中心。那裏的研究人員已經研製出一些具有實戰價值的基因武器,成功地將具有抗四環素作用的大腸桿菌基因與具有抗青霉素作用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基因進行了拼接,再把拼接的基因引入大腸桿菌中,培養出了具有抗上述兩種殺菌素特性的新大腸桿菌。還有報道稱,英國政府下屬的化學及生物防疫中心運用基因工程技術研究了“轉基因超級病毒”。根據俄羅斯的最新研究,世界上約有10至15個國家已經制定或正在制定基因與生物戰計劃。

  縱觀歷史,在人類文明走向繁榮的每一個腳印裏,都鐫刻着生物技術留給我們的啟迪。生物界,也是軍事技術無窮無盡的靈感來源,在多次系統性的軍事革命中,甚至在諸多微小的軍事技術進步中,生物技術都沒有缺席。

  站在生物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審視明天,基因編輯技術“武器化”已成為大國競爭乃至未來戰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變量。

  與大國之間爆發核戰爭可能導致相互毀滅相比,生物科技強國發起的“基因戰爭”可以實現對對手的“降維打擊”和“單向殺戮”,而且,這種戰爭形式殺傷力更大、隱蔽性更強、成本更低。因此,美國情報界兩次將基因編輯技術列入“大規模殺傷性與擴散性武器”威脅清單。美國在其發布的戰略主導文件《保障國家安全的突破性技術》中,將“生物技術的可控利用”列為未來四大重點研究領域之一,並將生物科技確立為未來軍事革命的戰略制高點。

  站在今天討論明天的戰爭,是着眼於人類安全與和平的未雨綢繆。

  2017年,美國軍隊採集俄羅斯人RNA和滑膜液樣本一事曾引發轟動,人們對基因武器的擔憂陡然升溫——這種“改寫生命密碼的武器”,就如同潘多拉之盒,一旦開啟必然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今天,只有預先謀劃,鑄好安全盾牌,守護好我國的人種基因資源,才能有力有效化解未來的風險。

  技術的發展總會遵循自身的邏輯不斷進化,但反戰史上也充滿着人類對於技術、武器和戰爭給自身帶來毀滅的恐懼,也因此,《特定常規武器公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全面禁止核武器公約》《反彈道導彈條約》等,都試圖削弱利劍的鋒刃。

  未來,基因編輯技術可能被進一步應用於軍事領域。今天,我們呼籲,全人類共同促進全球生物安全治理,推動《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機制化。未來,我們更需要通過協定牢牢束縛住基因武器飛向戰場的翅膀,防止又一種可能導致人類毀滅的武器走向失控。(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黨的創新理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