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問診怎樣便利又安全?
➤互聯網為完成醫療行為提供了新的手段,從前適用於線下醫療行為的法律法規同樣適用於線上,難題在於如何監管互聯網醫療,厘清各方權責,並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追責等
➤互聯網醫療的定位是輕問診,其適用範圍是對輕症的診療及對療效的確認。而複雜病症的問診,其首要追求是問診的精準性而不能是便捷性。因此互聯網醫療是對線下深度診療的輔助,需與線下醫療高效配合、融合發展,在各自跑道內合力發揮整體效能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於雪 魏雨虹
2023年秋冬以來,甲流、乙流、支原體感染等呼吸道傳染病高發,線下醫院人滿為患,不少患者因發燒咳嗽不得不在醫院耗費數小時排長隊就診。“若再復診,我就直接在網上找醫生看,省時省力。”一名患者告訴本刊記者。
不少患者“排隊數小時、看病幾分鐘”的線下就醫經歷,也是近年互聯網醫療日益滲透人們生活的原因。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年8月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達3.64億人,佔網民整體的33.8%。同時,全國互聯網醫院已超3000家,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超2590萬人次。
線上診療&&發展迅猛,但其診療質量尚難讓患者踏實放心。近日,浙江的何女士對媒體反映,她因嚴重咳嗽,在某互聯網醫療&&諮詢一位執業範圍被標注為“呼吸內科”的醫生,聽從其建議吃藥後,何女士自感病情加重,打電話到該醫生所在醫院,卻發現其是推拿科而非呼吸內科醫生。
何女士在網絡問診時的遭遇並非個案。一邊是互聯網醫療發展正酣,另一邊是個別線上問診&&屢曝醫生資質存疑、錯誤劃分執醫範圍、違規首診等情況。互聯網醫療違規行為如何追責?又如何平衡好就醫的便捷高效和安全可靠?
線上線下同責論處
互聯網醫療總體遵循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且一體化監管的原則。
近年,我國針對互聯網醫療先後&&《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等規範性文件。
中國衞生法學會副會長鄭雪倩告訴《瞭望》新聞周刊,相關規範性文件明確,互聯網醫院應當依託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實體醫療機構建立。同時,醫師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應當依法取得相應執業資質,具有3年以上獨立臨床工作經驗,並經其執業註冊的醫療機構同意。
同時,《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明確,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在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過程中,如有違反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和護士條例等法律法規行為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處理。“這意味着,無論診療行為發生在線上還是線下,都將同責論處。”鄭雪倩説。
此外,《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定,醫療機構使用衞生技術人員從事本專業以外的診療活動的,按使用非衞生技術人員處理。“這意味着,不能跨專業、跨領域執醫,無論線上線下都應如此。”鄭雪倩説。
但相比線下醫療服務,線上醫生的資質“摻假”、違規首診、違規用藥等行為較為隱蔽,查處難度較大,比如個別互聯網醫療&&存在將“腎內科”醫生劃為“內科”醫生等執業範圍,劃分“顆粒度”較粗,或將“腫瘤放射治療科醫生”等同為“腫瘤內科醫生”等劃分錯誤的情況,追責辦法有待進一步明晰。
某互聯網醫療&&相關負責人&&,&&只能對醫生本人提供的資質證明進行驗真,對醫生目前也缺乏有效約束手段。“儘管一些&&啟用人臉識別技術,要求醫生出診前‘刷臉’,但這也存在醫生刷臉後離開,換成另一個人出診的可能性。因此,&&加強審核的同時,醫生自身履責也很重要。”該負責人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馮文猛告訴本刊記者,互聯網只是為完成醫療行為提供了新的手段,從前適用於線下醫療行為的法律法規同樣適用於線上。“對於線下醫療機構,我國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監管體系,難題在於如何監管互聯網醫療,厘清各方權責,並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追責,這些尚不夠清晰。”
以人工智能問診為例,2022年2月頒佈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規定,人工智能軟體等不得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但患者難以分辨提供診療服務的究竟是醫生本人還是人工智能軟體。針對部分患者質疑“問診醫生回復過快,是不是AI問診”的情況,目前尚缺乏必要的監督手段。
再以違規首診為例,《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互聯網醫療&&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但有媒體曝光,個別互聯網醫療&&通過在隱蔽處標注“僅提供醫療諮詢服務”“回復僅供參考”等規避違規首診的法律責任。
對此,清華大學醫學院健康中國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周生來&&,如果醫生在互聯網診療活動中存在針對患者病情開處方的行為,就屬於診療而非醫療諮詢。
線上醫療何以定位“輕問診”
據本刊記者了解,儘管與線下問診相比,患者對通過互聯網醫療&&尋醫問藥存有拿不準醫生資質、對診療結果存疑等種種顧慮,但公眾對便捷就醫的需求仍十分旺盛。
特別是秋冬以來,全國多地呼吸道疾病高發,一些患者擔憂線下就醫排隊時間過長,且病患扎堆易引發交叉感染,更青睞網上問診。
隨着公眾對互聯網醫療逐漸認識、接觸乃至依賴,多位受訪專家&&,亟需明晰對互聯網醫療功能、定位的認知,確保其合理使用。
在周生來看來,互聯網醫療的定位是輕問診,其適用範圍是對輕症的診療及對療效的確認。“如果患者得了疑難雜症也依靠網絡求醫問藥,那就錯誤理解了互聯網醫療的定位。它不可能成為醫療服務的主體。”
換言之,互聯網醫療是對線下深度診療的輔助,需與線下醫療高效配合、融合發展,在各自跑道內合力發揮整體效能。
馮文猛説,當前互聯網醫療的定位之所以是輕問診,是線下醫療的輔助,就是因為其首要追求是問診的便捷性,而複雜病症的問診,其首要追求的應該是問診的精準性而不能是便捷性。“患者去線下醫療機構當面問診,醫生通過視、觸、叩、聽診斷病情,更能保障問診結果的精準。”
“醫療離不開診療過程中醫生附加於技術手段之上給予患者的溫度,這樣患者也才能將健康託付給醫生時給予其充分的信任。醫生不僅是科學家,還是了解患者個性需求的‘藝術家’。”周生來認為,網絡技術再發達,醫生和患者面對面接觸的線下醫療依然具有無可替代性,並且是醫療服務的主陣地,這就需要更好厘清互聯網醫療的邊界和規範,確保其不偏位、不錯位。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影像中心醫生為患者 DR 遠程數字影像做診斷(2023 年 11 月 30 日攝) 張龍攝 / 本刊
線上“輕問診”的未來
為使人們就醫更加省時省力,鄭雪倩建議考慮對一些不需要特殊檢查的常見病放開網絡首診。
周生來建議進一步釋放公立醫療機構的互聯網醫療潛能,依託公立醫療機構的專業性,為互聯網醫療帶來更多優質服務。“目前,一些公立醫療機構由於管理機制陳舊,無法在互聯網醫療領域釋放更多效能和活力,未來還需在互聯網技術與管理機制的兼容上下功夫。”
周生來舉例説,比如公立醫療機構可在資源配比上統籌協調醫生排班時間,確保大部分醫生既能線上問診又能線下坐診。“不能讓醫生只選擇其中一種診療方式,而要線上、線下融合開展診療服務,以促進互聯網醫療和線下診療服務均質發展。”
此外,周生來還&&可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延伸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場景,充分挖掘並激活醫療數據的價值潛力,提高決策效率,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提升公立醫療機構集團化運營能力。
互聯網醫療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強監管的護航。鄭雪倩主張從四方面搭建互聯網醫療的監管機制:第一,互聯網診療&&需搭建監督體系,確保診療記錄可識別、可留存、可查詢,即保證互聯網診療的全程留痕和可追溯;第二,&&監管系統數據需對監管部門開放,保證監管部門可實時核查醫生資質、診療活動規範性等;第三,需明確判定違規行為的規則和邊界,通過智能技術對越界行為進行監測捕捉;第四,搭建監測反饋系統,以便監管部門監測到問題後反饋&&予以整改。
多位受訪專家還提出,互聯網醫療既要在滿足患者便捷就醫的訴求上做足文章,同時要始終堅持安全性是便捷性的前提。“促進線上線下醫療高效配合、深度融合,使二者在各自跑道內合力發揮整體效能,人們對醫療服務兼具便捷與安全的訴求才能得到平衡和保障。”
隨着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在更長遠的時間維度,互聯網醫療的巨大價值毋庸置疑。但如何在互聯網醫療服務的便捷高效和安全可靠之間保持平衡,還需結合互聯網醫療的定位進行整體規劃布局,加快管理機構及醫療機構&&信息化、標準化、一體化建設,厘清不同主體的權責邊界,以期為患者提供更多高質量、多維度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