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藝術力量重現“紅色瞬間”

2023-12-17 12:22:49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51期

 

范迪安 油畫作品《風景這邊獨好》   中央美術學院供圖

這是中央美術學院首次規模性以藝術作品支援老蘇區的創舉,這種新型合作模式,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和深遠意義

“中央美術學院將以此合作模式為藍本,向全國推廣,充分發揮美育‘國家隊’的作用,並用更好的美術成果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史湘洲 唐敏 劉娟

  “看戲了,看戲了!”

  1935年的臘月,江西省于都縣井塘村一片山坳裏,鼓樂喧天。村民們冒雨趕來,向燈火輝煌的戲&涌去。

  這是一場激發蘇區軍民鬥志、掩護紅軍主力轉移的“告別演出”,也是瞿秋白同志生前組織的最後一次文藝演出。

  歲月如流。

  八十多年後的今天,匯演時用木頭和茅草搭建的臨時戲&已經不見,一座重建的戲&矗立在原址草叢間,曾經戲&上下的人們,絕大多數已走進歷史。

  從2021年開始,中央美術學院“牽手”贛南中央蘇區,歷時2年多把這個時刻用油畫首次還原。

  一併通過繪畫復原記錄下的,還有“毛澤東寫作尋烏調查報告”“朱德安遠天心整風”等35個歷史瞬間。

  2021年,中央美術學院發起“中央美術學院支持贛南中央蘇區紅色主題創作”項目,組織動員三十余位央美中青年骨幹教師,結合贛州本地創作力量、黨史研究力量,通過采風調研,形成35幅紅色主題創作,2023年10月27日至11月4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展覽中的作品多以創作進行時的狀態呈現,部分藝術家展覽期間仍在現場持續創作。此外,大量的手稿、資料、采風的素材,也一併展出,通過對不同藝術家創作個案的比較研究,尋找構成主題性美術創作當代性內涵的“多重視域”。

  展出結束後,這些藝術作品將收藏展陳於贛州市博物館、贛州美術館、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等贛南文化機構,把當代藝術家的藝術追求,深刻融入到蘇區精神之中。

  “中央美術學院支持贛南中央蘇區紅色主題創作”項目匯聚我國頂尖藝術力量,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提煉紅色文化新精神標識,從蘇區精神中汲取強大理想信念力量,抒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實踐。

葉南、孫韜、張哲 油畫作品《寧都起義》 中央美術學院供圖

  以藝術語言賡續紅色文脈

  這是中央美術學院首次規模性以藝術作品支援老蘇區的創舉,是一種新型合作模式,帶動中央藝術單位與老區、高校與地方、美院與博物館、美術家與黨史專家、全國著名畫家與地方畫家“雙向奔赴”,使紅色文化得以創新性傳承與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和深遠意義。

  ——以藝術語言賡續紅色文脈、填補歷史紀錄空白,推動紅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這一批題材最大的特點是新,大部分都是以往沒有畫過的新題材。”此次創作工程總策劃、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説。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義波創作的油畫《毛澤東寫作尋烏調查報告》就是這樣一幅填補歷史紀錄空白的作品。

  斑駁的木門、昏黃的馬燈、堆疊的資料、半幹的墨汁、凝重的目光……種種細節讓觀者一下子“穿越”回毛澤東同志寫作調查報告的靜謐夜晚,跟隨他一同思考。

  “1930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尋烏進行了首次城鎮調查,不僅寫下了8萬餘字的《尋烏調查》,還寫下了《反對本本主義》這一光輝著作。歷史條件所限,當時沒有留下記錄照片。幸運的是,90多年後的今天,中央美術學院名家重現了這一珍貴歷史時刻。”毛澤東尋烏調查紀念館館長侯愛萍説。

  除了上述作品,此次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專家論證贛南5所紅色紀念館的需求與合理性,共規劃了35個開創性主題。其中“毛主席在興國瀲江書院”“中華鎢礦公司支援蘇區建設”“于都集結”等都是此前從未有過藝術創作的主題。這些作品充分展現了紅色經典的歷史偉力與美學魅力,既是對歷史的尊重與守正,也是以當代藝術形式賡續紅色血脈的有益探索,有力推動了紅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國家級藝術力量賦能,助推老區紅色文化提檔升級。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此次預訂了7幅作品,其中一幅是23米長的瑞金5處革命舊址“無縫銜接”大畫,將館內長廊打造為歷史時空隧道,直抵人心。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館長楊麗珊坦言:“以往難以請到國家層面的藝術大師,也不敢有太多大膽的設計。”

  楊麗珊還記得剛接到合作邀請時的激動心情:“真是及時雨!我們正在進行改展,項目合作讓我們獲得了代表國內美術最高水平院校藝術家的作品。例如中央美術學院國家重大主題創作研究中心主任孫韜領銜創作的《閩贛一片紅》等,極大提升了我們的展陳水平。”

  引入國家級藝術力量,使贛南紅色紀念館進一步加強了紅色文化的研究闡釋、開發利用,激發紅色文化新活力,煥發紅色文化新時代價值,助力紅色場館高質量發展,實現老區紅色文化提檔升級。

  ——提升老區紅色資源供給水平,點燃紅色文旅新引擎。

  這是頂級藝術力量與頂級紅色資源的強強聯手。贛南是匯集贛粵閩三省革命根據地的領導指揮的重要駐地,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是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之一,更是一塊為建立新中國而浸染無數革命先烈鮮血的紅色土地。

  作為中共黨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贛南蘇區歷史留下了許多特色鮮明、價值珍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精神、紅色故事、紅色歌謠等紅色資源。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是緬懷革命先輩、弘揚紅色革命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

  “這次合作將國家級藝術作品作為一種紅色文旅資源展覽於贛南博物館、美術館等場所。通過高品質藝術的帶動,讓游客更深入了解紅色文化,形成精神共鳴,從而有效提升贛南紅色資源供給水平。”贛州美術館館長羅晶説。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對紅色基地進行提質改造,中央美術學院將以此合作模式為藍本,向全國推廣,充分發揮美育‘國家隊’的作用,並用更好的美術成果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説。

王漢英 油畫作品《告別瑞金》   中央美術學院供圖

  感受“舍小我為大我”的偉大

  這是一場新時代的藝術家大會師。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家在共和國搖籃接受紅色洗禮,激發創作熱情。革命老區藝術家在交流互鑒中,提升了創作造詣。

  創作者跳出小我,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精神洗禮。

  “都説最苦是離別,而于都河邊,曾處處是別離。”油畫《一雙繡球草鞋》作者、中央美術學院在讀博士張鉑浠説。

  在贛南采風的日子裏,她聽到了太多母送子、妻送郎、兒別父的故事,看到了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整整一面墻的草鞋,“我的作品主題是一雙草鞋,草鞋背後,是軍民之間真摯的情感以及為了理想信念的奉獻精神。”

  繪製的過程中,張鉑浠仿佛穿越時空,與畫中的革命先輩“精神同框”,重溫歷史中的艱難,感受到先輩們“舍小我為大我”精神的偉大。

  “對我而言,這不僅是一次創作,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張鉑浠説。

  創作者在紅色追尋中,找到了更遠大的思想坐標係。

  “參與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的過程是在不斷調整自己和增加難度的過程。對於主題的剖析和理解,必須跳出之前自己設定的小圈子,不僅要面對藝術史裏的經典,從中找到可能性的坐標位置,而且要從一個時代,乃至整個歷史、人類史這樣一個更宏大的範疇中去尋找主題的表達方式。”油畫《鏖戰大柏地》作者、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副教授馬佳瑋説。

  在創作“大柏地戰鬥”主題時,馬佳瑋在構思上不斷昇華,從最初直接表現激烈的戰爭場面到後來通過毛主席回憶大柏地戰鬥的詩詞《菩薩蠻·大柏地》意象,來間接反映這一紅軍革命歷史上具有重要象徵意義的事件。

  創作者用當代藝術表達的突圍與創新,實現了史實與藝境聯動。

  “歷史畫創作,不僅要尊重史實講好故事,還要依靠作者的想象與畫面綜合能力實現對主題的深化與再創造。”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榮林説。

  在油畫《毛澤東主持開調查會》中,他反復思考及查證史實後確定了畫面布局:毛澤東同志手握毛筆親自記錄,在古柏同志的陪同下,與尋烏群眾圍坐在桌旁,有問有答,自然交談。

  在畫面語言的排布上,則重點突出光線的作用與象徵意義。“光有多意性,首先是調節畫面的色彩關係、節奏強度,避免構圖過於平淡。同時更具有寓意性,象徵着革命的希望和光明的未來。”李榮林説。

  創作者加深了對主題創作的規律性認識,促進了對贛南中央蘇區主題創作更深層面的思考。

  在油畫《突圍》中,贛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江鋒藝術性地表現了1935年3月,陳毅率領中央軍區直屬部隊和紅24師70團分多路從上坪山區向外突圍的場景。

  “此次創作,我深刻體會到大幅主題性創作的複雜性和難度。為確保作品質量,我在草圖及作品製作上都進行了反復推敲實踐,竭力通過色彩來表現人物動態的前後、疏密關係,深度挖掘彼時彼地人物的狀態和情緒,盡可能做到更加理性地對待歷史,更加感性地表現與還原歷史。”江鋒説。

  創作者在與同行交流互鑒的過程中,實現創作理念與技術的雙提升。

  由於此次展覽中的作品多以創作進行時的狀態呈現,同行們可以直觀比較創作理念,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年近八旬的贛州市美協名譽主席劉世群不顧年高,爬梯子也要堅持完成高2.5米、長4.5米大畫《集結》。

  《集結》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採用全景式構圖表現五大軍團8.6萬紅軍受命集結在於都河畔,重點刻畫了幾十位戰後重逢的紅軍,遠景還安排了正在修船抬板的的紅軍,其中一人揮手指向遠方,預示大軍即將搭架浮橋渡河長征。

  “中央美術學院在2023年為這次創作召開了線上、線下草圖觀摩、初稿點評、正稿評審會共4次,在公開展出的前夕又在展廳現場組織修改,創作一直在‘進行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峻明身着圍裙在展廳堅持修改作品至開展前夜;中央美術學院國家重大主題創作研究中心原主任馬剛幾次奔赴贛南考察調研;范迪安主席連背景中蘇區房屋瓦片的繪製細節、孫景波教授對人物臉色微紅到什麼程度都給出了中肯精確的指導。”劉世群説,“與中央美術學院名家合作的過程中,我從技術到精神層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劉世群 油畫作品《集結》   中央美術學院供圖

  踏上紅色藝術協作“新長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

  “新長征、再出發”,高洪説,許多像贛南一樣的革命老區紅色資源豐富,重大歷史題材很多。面向未來,我們藝術工作者需要踏上紅色藝術協作的“新長征”,動員更多頂尖藝術力量講述核心主題,助推革命老區在文化藝術上煥新顏。

  加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藝術創作的組織規劃和頂層設計,進一步加強對藝術高校創作領域的組織領導,不斷推進服務革命老區的“有組織藝術創作”。

  “除了中央美術學院以外,我國還有很多高等藝術學院,下一步可擴展藝術幫扶外延,匯聚藝術類高校等創作合力。”中央美術學院國家重大主題創作研究中心主任孫韜説,“我們希望此次中央美術學院與贛南老區的合作只是一個開始,未來能有更多的同行者一起,有組織地對老區進行藝術幫扶。”

  “紅色題材是一座寶庫,我們要充分靈活運用各種形式和手段,來挖掘它的價值,形成良好的傳承紅色基因的社會氛圍。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熱切盼望能和更多高校、藝術家、藝術團隊在繪畫、戲劇等藝術領域進行深度合作。這不僅是對歷史的一種銘記,也是對中國共産黨人革命精神的弘揚與傳承,更是我們堅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磐石力量。”贛州市博物館館長敖曉霞説。

  探索建立“紅色藝術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聯合創作&&和藝術智庫&&,增強紅色資源藝術感染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了一系列扶持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措施,此次中央美術學院支持贛南中央蘇區紅色主題創作項目的落地實施亦是支持蘇區政策的一種藝術延伸。建議下一步以此項目推廣為契機,扶持老區設立專門的‘紅色藝術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研究機構,指導老區紅色藝術場館的整體建設,支持老區民辦紅色藝術創作與展示機構的發展。”劉世群説。

  “探索依託各藝術院校和藝術機構的主題創作部門和團隊,發揮各自優勢,建立聯合創作&&和藝術智庫&&,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特別是紅色資源所在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提升紅色資源的藝術表現水平,增強紅色資源的藝術感染力。”高洪説。

  進一步加強服務國家戰略的高水平藝術創作隊伍建設,探索老區高層次藝術人才培養機制。

  藝術人才是文藝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林茂認為,可以在藝術高校探索多樣的美術人才選拔、聘任機制,吸引優秀的藝術家參與主題性創作,引導青年藝術家把個人藝術追求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贛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二級調研員李升隆&&,老區目前在高層次藝術人才培養能力方面尚有欠缺,高等藝術類院校是否可探索老區定向委培招生、在職研修等人才培養機制,引導更多高層次藝術人才投身革命老區,服務老區藝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