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舉“最柔軟群體”
在南京市首家公建公辦托育園——西城晨星曉小禾托育中心,
小朋友在托育老師和家人的陪伴下玩樂(2023 年 9 月 4 日攝)李博攝 / 本刊
➤擴大托育服務供給、加大普惠力度、健全標準規範、提升服務質量,更好實現幼有所育
➤在托位數量做“加法”的同時,各地還着力推動托育機構合理布局,有效匹配需求與供給,防止資源投入“冷熱不均”
➤支持有條件的用人單位為職工提供托育服務,加強社區托育服務設施建設,制定家庭托育點管理辦法,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護模式,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至3歲幼兒
➤“媽媽圈”的要求已經升級:在方便可及、價格可接受的“托”之外,還希望獲得專業科學、質量可靠的“育”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康喆
“兩個月裏,我陸續考察了七家托育機構,但還是沒找到合適的地方把兩歲的兒子‘托出去’。”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李女士和丈夫是雙職工,孩子平時由奶奶照看。最近,奶奶有事要回老家,“誰來帶娃”成了李女士最大的困擾。
0~3歲嬰幼兒,是“最柔軟群體”。來自國家衞生健康委的數據顯示,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人數超過3200萬,其中1/3有比較強烈的托育服務需求。
近年來,我國不斷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2021年3月印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將“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指標納入20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同年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明確將“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列入配套實施的積極生育支持措施。
2020年至2023年,我國共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36億元,新建48個地市級以上托育綜合服務中心。33個城市入選首批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範城市名單,以城市為單位整體推進托育服務能力建設。截至2022年,我國7.57萬家托育服務機構,總計提供362.4萬個托位。
在托育機構和托位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托育服務的有效供給與家庭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仍然存在。目前,我國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為2.57個。到“十四五”期末,這一數字要提高到4.5個。
從需求端看,家庭對嬰幼兒照護服務的需求愈發強烈,但消費能力在客觀上制約了入托意願充分釋放。從供給端看,服務體系建設、業態模式構建、人才要素培養等方面存在短板,托育機構總量偏少、營利性機構收托不足,普惠性機構“一位難求”。需要進一步擴大托育服務供給、加大普惠力度、健全標準規範、提升服務質量,更好實現幼有所育。
讓托位“不負所托”
“自己帶,要平衡工作和‘帶娃’;雇人看,花費不小還難放心;請老人幫忙,可能因為代際生活習慣、育兒理念不同而平添矛盾……”生活在安徽蕪湖的劉芬今年34歲,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多多7歲,女兒豆豆2歲。聊起在家帶娃的煩惱,她告訴記者,多多出生後的前三年,她一直期盼找到合適的收托機構,為家庭“解綁”。一番考察下來,她發現很難如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研究員佘宇,曾對照到“十四五”期末每千人口3歲以下托位數提高到4.5個這一目標,結合我國托育服務發展的資源布局規劃,對2025年全國托位數進行估算。得出的數據是:627.5萬個。
“我國托育行業發展起步較晚,市場的准入要求比較高。”北京樂兔小屋國際嬰幼兒托育中心總經理潘鏡如説,以托育機構建設要求為例,北京要求托育機構必須位於三層樓以下,窗地比不得低於20%;上海則要求托育機構建築面積不低於360平方米……前期投入大、運營成本高。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各級財政保障力度,調動社會積極性,推動建設更多方便可及、價格可接受、質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務機構。多地普惠性托育服務供給進入發力階段。
河北提出創建300家標準化示範性托育機構;湖北擬新增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4萬個;北京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2023年擬新增托位6000個。
在托位數量做“加法”的同時,各地還着力推動托育機構合理布局,有效匹配需求與供給。
今年9月,江蘇南京公示《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22-2035)》,提出在每個區、每個街道(鎮)分別設一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指導中心,每個社區(村)設一個社區托育點,每個轄區建設N家嬰幼兒托育機構,以保證市域範圍內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布局合理。
山東濟南將托育服務納入全市居住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指標。今年起,對有需求的新建城鎮居住區,將按照標準配套建設托育服務設施,交付後無償移交給區縣。對於老城區和已建成的城鎮居住區,通過補建、改建、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補上托育服務設施短板。
身邊再多一些托育點
家住山東青島的“寶爸”張春,想找個離家更近的托育機構,“周邊有三家托育機構,距離最近的,也有20多分鐘的車程。”
張春家的托育服務“剛需”,是方便可及。對此國家頂層設計引導下,各地積極作為。
整合社區資源,越來越多托育點位“鑲嵌”其中。比如,安徽合肥採取社區免費提供場地和部分裝修費用、委託第三方經營管理的方式,建成一批小型社區普惠托育中心;上海黃浦、奉賢、浦東新區等探索配置社區“寶寶屋”,提供臨時托、計時托,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
立足平衡家庭和工作,托育機構與工作場所“比鄰而居”。浙江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産業園區等各類用人單位建成57家符合規範建設標準的托育機構。“陪爸媽上班”的托育模式,為職場父母解憂,助企業引才留人。
盤活現有學前教育“存量”,“托幼一體”探索實現幼兒園社會服務功能向3歲以下嬰幼兒延伸。今年春季學期,北京、廣東、上海、浙江等地均進一步明確,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開設托班,招收2至3歲幼兒。在成都,“托幼一體”幼兒園有近700家,在園3歲以下嬰幼兒達1萬餘人。
打通合規性“堵點”,家庭托育點把普惠托育送達家門口。在山東濟南,“泉心托”家庭托育點托育惠民工程,以城市之名嚴格准入、統一管理、系統監管家庭托育點,保障“幼有所育”。
分擔托育成本
目前,民辦、營利性機構仍是我國托育服務的提供主體。以北京為例,北京市計劃生育協會和北京嬰幼兒照護服務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22年北京市托育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市520家托育機構中,營利性機構佔比達95.0%。
市場化托育服務價格較高,超出了一般家庭的消費能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調研發現,北京、天津月均保育費在6000元以上,分別是當地居民人均月收入的1.12倍、1.26倍。《2022年北京市托育行業發展報告》數據表明,在家庭未送托的原因中,“機構費用較高”佔比最高,為51.9%。
“托育是重資産行業,前期投入多,服務收費下調空間有限。”潘鏡如介紹,按照現有政策要求,托育場地需由機構自有,或租賃期不少於3年,房租佔成本大頭。師資配比要求高,比如乳兒班(6~12個月)是1:3,托小班(12~24個月)是1:5,託大班(24~36個月)是1:7。此外,獨立備案的托育機構還需配備保安、廚師、保健醫生、會計、園長等至少5名行政人員,人力成本很難降低。
直面現實情況,從中央到地方,正在探索合理的托育成本分擔機制。
2020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衞生健康委開展普惠托育專項行動,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給予每個新增托位1萬元補助,帶動普惠托位大幅增長。各地也在嘗試通過給政策、給補貼、給優惠,降機構成本,降收托價格,切實減輕家庭養育負擔,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江蘇省蘇州市被稱為“全國托育補貼最多的地方”。當地以“備案+普惠”為前提,按每個托位不低於1萬元予以一次性建設資金補助;按實際收托數給予300~800元/人/月的托位運營補助;對符合條件的品牌連鎖托育機構給予不低於1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符合條件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的機構給予社保補貼和公益性補貼。此外,職工將3歲以下嬰幼兒寄託於通過備案的托育機構,可向用人單位申請報銷保育教育費。
在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余新鎮漁裏未來社區“向日葵親子小屋”的母嬰沙龍內,
孩子們在家長的帶領下參加互動游戲(2023 年 7 月 27 日攝) 徐昱攝 / 本刊
“有得托”還要“托得好”
走進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樂兔小屋國際嬰幼兒托育中心,《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在寬敞明亮的園區裏,活動室、托育教室、圖書閱覽區等功能區域一應俱全,乳兒班、托小班、託大班的孩子們正跟隨老師,上着感統課、語言課、獨立課等課程。
“0~3歲是重要成長發育階段,托育從業者在做好照護服務的同時,還要為寶寶們制定個性化成長方案,展開啟蒙與訓練。”潘鏡如説。
2021年,國家衞生健康委發布《托育機構保育指導大綱(試行)》,從營養與喂養、睡眠、生活與衞生習慣、動作、語言、認知、情感與社會等多方面,對科學規範照護服務作出規定。
標準規範落實的效果,最終着落在人身上。“高品質托育機構將專業育嬰師、保育員作為‘標配’。他們擁有專業的照護技能,有較強的愛心、責任心和安全意識,智力開發和社交培養的‘工具箱’豐富,還能為家長提供科學育兒指導。”劉芬説。
這對嬰幼兒照護專業人才的供給總量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十四五”期末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4.5個的目標和機構人員設置標準倒算,我國托育行業還有超過百萬的崗位缺口。
從現實情況看,托育專門人才供給基礎薄弱,制約了行業專業化服務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截至2020年,我國開設早期教育的高等院校僅71家,且多為高等專科學校和職業學院。
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中等職業教育新增“嬰幼兒托育”專業,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將“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更名為“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高等職業教育本科新增“嬰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這成為加快托育人才培養的積極信號。
與此同時,面向現有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也在加大。比如,蘇州將保育師、育嬰員等職業(工種)納入政府性補貼培訓範圍。再如,福建廈門將育嬰師、保育員等被納入急需緊缺職業目錄,培訓補貼標準比普通職業(工種)提高20%。
讓家長放心
“對送托家長而言,照護服務的安全性是底線。”杭州“寶爸”陳飛説。設備設施是否安全,食品衞生有無保證,從業人員是否具備相關資質……這些問題牽動着每一位家長、每一個家庭的心,也直接決定着公眾對托育服務的滿意度。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行業指導、綜合監管,引導托育機構依法備案,規範經營。聚焦托育機構設置管理、登記備案、建築設計、保育照護、預防傷害、人員培訓等方面,我國制定&&系列文件,為托育行業發展以及嬰幼兒照護提質提供制度支持。
多位受訪人士建議,加快建立相關部門協同機制,推動托育服務行業健康發展。以托幼一體化為例,由於涉及托育和學前教育兩項工作,前者由衛健系統牽頭,後者由教育部門主管,如何更好分工協調需要進一步明確。目前,多地已有創新做法。比如,廣東汕頭衛健局和教育局聯合發文,對幼兒園開設托班的流程作出明確規定:先向教育局申請,經教育局審核後,到衛健局備案。
一些業內人士建議,增加多部門聯動協同,落實托育服務監管責任,定期對托育機構的日常管理與服務、從業人員資質與職業道德規範、食品衞生安全與保健、消防與安保等方面進行動態檢查,全面推進托育服務規範化經營,提升嬰幼兒家庭對於托育機構、托育服務的信任度。
幼有所育,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關鍵。面對眾多“新手爸媽”的期待,托育服務在可及性、普惠性、專業性、規範性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呵護托舉“最柔軟群體”,減輕生育、養育、教育壓力,托育服務增量提質,仍需持續努力。□(文中部分受訪對象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