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盜掘頻發

2023-11-27 19:00:46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48期

  

古生物化石是地球發展史和人類發展史的“活化石”,非系統發掘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壞,周邊自然生態也可能遭到嚴重破壞

龍骨在中醫藥領域廣泛使用,近年更因急速飆升的價格、炙手可熱的行情,令一些犯罪分子不惜鋌而走險實施盜掘

在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的前提下,如何滿足中醫傳統的用藥需求,平衡好保護和利用的關係,亟需達成共識

可加強古生物化石科考普查,摸清家底,盡快建成化石信息化管理系統,擴充研究力量,形成家底清楚、保護有力、管控有效、利用有序的化石保護新局面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胡偉傑 宋佳

  近期,北方多省份公安機關破獲多起盜掘古生物化石犯罪案件,其背後産業鏈由此曝光。

  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動物和植物的實體化石及其遺跡化石。古生物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也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

  2011年1月施行的《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明確,國家對古生物化石實行分類管理、重點保護、科研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追蹤發現,古生物化石中被稱為“龍骨”的一類,在中醫藥領域廣泛使用。在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的前提下,如何滿足中醫傳統的用藥需求,把應保護的保護到位,把可利用的利用充分,已十分急迫。

  古生物化石頻被盜掘

  “沒收非法盜採古生物化石(龍骨)1000余公斤。在盜採毀壞嚴重區域,勸返非法採挖群眾200多人次……”今年7月,西北某地自然資源局給當地人民法院的復函如是記錄。

  中醫藥中廣泛使用的龍骨,是脊椎動物化石中遠古哺乳動物三趾馬、犀類、象類等的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是珍貴的自然資源,也是研究地球歷史演化的重要物證。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古生物化石是地球發展史和人類發展史的“活化石”,非系統發掘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壞,周邊自然生態也可能遭到嚴重破壞。

  記者了解到,近年,陜西榆林、內蒙古四子王旗、寧夏海原等地均有盜掘案件發生,多地公安與自然資源、文物保護等部門聯合執法,破獲多起盜掘犯罪案件:

  今年7、8月份,犯罪分子在陜西榆林一村落的山腳下多次鑿洞盜掘古脊椎動物化石共計約1000公斤,非法倒賣牟利20多萬元;

  寧夏海原縣公安局近期查處3起盜掘古脊椎動物化石案,抓獲犯罪嫌疑人30名,查獲所盜古脊椎動物化石180余公斤,扣押摩托車、發電機、電鎬等作案工具80余件;

  前段時間,內蒙古四子王旗公安局從查處的一個盜掘團夥處扣押古脊椎動物化石48.6斤,收繳約2000斤……

  據了解,犯罪分子經過踏勘找準蘊藏古生物化石的地區,打下深深的盜洞,有的盜洞僅能供一人彎腰通行。更有一些膽大妄為的不法分子,將挖掘機開進深山實施暴力挖掘。

  甘肅某地偵辦盜掘案件的公安機關負責人&&,犯罪分子尋覓河谷等化石富集地區,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打下盜洞,夜間採挖,有人甚至在洞內吃住,輪班盜挖。“犯罪分子通常採取野蠻採挖方式,將出土化石砸碎售賣,對化石遺存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

  盜掘古生物化石是違法犯罪行為。刑法第三百二十八條對盜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做出明確規定。

  此外,據甘肅某地自然資源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北方山地多為黃土土質,每逢夏季,頻繁降雨讓土壤含水量飽和,容易坍塌,盜掘者在盜掘中葬身盜洞的事件時有發生。

  龍骨牽動盜掘産業鏈

  拘役、判刑,甚至命喪盜洞,為何都擋不住盜掘者對古生物化石的覬覦?

  公安民警介紹,被盜掘的古生物化石多數流向全國各地的藥材市場,極少數珍品流入收藏市場被高價拍賣。

  甘肅省中醫院藥學部主任李喜香告訴記者,龍骨是中醫臨床常用藥材,應用歷史悠久,市場需求量較大。現代《中藥學》教材將其歸類為重鎮安神藥,臨床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心悸失眠、驚風、癲癇、癲狂、肝陽上亢等證。

  我國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龍骨“氣味甘、平,無毒”。

  另據了解,龍骨在1985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已未被收載,但在一些地方藥材標準和中藥炮製規範中仍有收錄。

  近年來,龍骨市場價格不斷上漲。中藥材天地網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1日近3年時間裏,龍骨的市場價格從每公斤55元上漲至每公斤280元。

  記者在藥材市場更了解到,目前部分龍骨可以賣到每公斤300多元。

  龍骨急速飆升的價格、炙手可熱的行情,讓一些犯罪分子不惜鋌而走險。“有人在村裏轉着收龍骨,我打聽到賣的錢相當多,就想試試看。”部分犯罪分子告訴記者。

  此外,據前述甘肅某地偵辦盜掘案件的公安機關負責人介紹,古生物化石的盜掘者已經與相關運輸方、儲存方、出售方聯手,形成了一條産業鏈。

  古生物化石保護利用“兩難”

  在龍骨牽動的産業鏈背後,還暴露出古生物化石保護與利用的兩難困境。

  部分受訪古生物化石研究專家坦言,出土的每塊化石無法在當下輕易斷定有無科研價值,而一經損毀則價值全無,目前相關研究力量不足也限制了對龐大出土數量化石的研究進度。

  與此同時,龍骨的藥用需求較為旺盛。李喜香等中醫藥領域專家&&,作為習用中藥,龍骨資源呈現逐漸減少趨勢,未來臨床需求可能受限。

  這意味着,在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的前提下,如何滿足中醫傳統的用藥需求,平衡好保護和利用的關係,亟需達成共識。

  此外,基層執法部門也面臨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已追回化石難以處理等問題。

  受訪自然資源部門工作人員介紹,《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對各個執法主體的權責規定不夠明晰、處罰措施的可操作性還不夠強,特別是地方尚未&&針對古生物化石保護的實施細則。“一些追回的化石殘塊,既不能在博物館展出,也不能返回藥材市場售賣,只能在倉庫堆積,時間一長,部分化石風化成土塊,只能填埋處理。”

  李喜香等中醫藥界人士建議,相關部門可針對龍骨的資源現狀和臨床醫療需求等制定管理辦法,促進龍骨藥材資源合理利用。

  受訪古生物學界人士建議,可加強古生物化石科考普查,摸清家底,盡快建成化石信息化管理系統,擴充研究力量,形成家底清楚、保護有力、管控有效、利用有序的化石保護新局面。

  受訪人士認為,可參照野生動物保護法建立經營利用管理專用標識制度,引導社會在有序合法的範圍內合理採掘利用化石資源。同時修訂完善現有法律法規,方便基層操作執行。化石資源富集省區也可針對本地資源分佈狀況,進一步&&更具操作性的可實施細則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