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新世代”,挺膺擔當

2023-10-30 11:43:41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44期

 

 河北省元氏縣一家壓縮機生産企業工人在生産線上組裝空氣壓縮機(2023 年 10 月 11 日攝)  朱旭東攝 / 本刊

新時代青年將在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升級大勢中,逐步成長為面向未來的就業“新世代”

在加速重塑的就業格局中找準定位,決定着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與就業質量

對青年而言,就業能力的內涵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學歷不再是實現質量就業的最強競爭力,具有“能力複合、快速適應、終身學習”等特質的青年,更受就業市場青睞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淏煜

  

  當前,我國的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仍存,部分勞動者還面臨較大求職就業壓力。與此同時,伴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一場涉及就業環境、就業形態、就業結構、就業心態、就業趨勢的就業大變革正在悄然醞釀。

  以00後為代表的新時代青年,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進入就業市場。他們將在全面融入國家升級大勢中,逐步成長為面向未來的就業“新世代”。

  從新需求到新供給,從新機遇到新挑戰,就業“新世代”面對的,是一場有關就業判斷力、應變力、創新力的綜合考驗。

  新需求——高質量發展重塑就業格局。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在繼續保持産業體系完備、産業鏈配套能力全球領先、製造業規模居世界首位等優勢基礎上,持續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快速發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以新産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的“三新”經濟快速發展,反映出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進展和成效。2022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首破20萬億;全國“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從2018年16.1%提升到2022年17.36%。

  産業變革深刻影響着就業市場,變局正在發生。一方面,節能環保、信息、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發展,釋放出一批更貼合青年就業者素質能力的高質量就業崗位。

  比如,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100個職業排行中,有41個屬於生産製造及有關人員。其中,汽車行業相關崗位缺工較為突出,“汽車生産線操作工”位列前十,“汽車零部件再製造工”“工程機器人系統操作員”“汽車工程技術人員”首次入榜。這與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近年來的高速增長和集群化發展密切相關。

在浙江省德清縣莫幹山鎮燎原村,民宿主和民宿管家

在一家音樂主題民宿參觀取經(2023 年 6 月 15 日攝)韓傳號 攝 / 本刊

  另一方面,新技術的快速應用對青年就業形成較強衝擊。

  比如,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發展,不僅行政、文秘、客服、財務、審計等傳統崗位面臨被替代風險,動畫師、軟體開發、數據分析師等“新潮”職業也成了“AI高敏感崗位”。

  此外,新一輪黨和國家機關機構改革方案要求“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縮減5%”,已經開始的地方機構改革也對“優化地方黨政機關編制資源”提出要求。在嚴格控編背景下,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公共機構等領域就業容量已經相對飽和。

  初入職場的青年就業者,能否在加速重塑的就業格局中找準定位,很大程度上決定着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與就業質量。

  新增量——抓住機遇奔赴朝陽産業。新發展格局下産生的新崗位、新職業、新空間,提供了就業新增量。

  綠色發展和“雙碳”目標大趨勢下,碳排放管理員、碳匯計量評估師、建築節能減排諮詢師等“綠色職業”的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技術革新催生了大數據架構師、AI提示詞工程師、區塊鏈應用操作員等“數字職業”;預計到2025年,我國製造業10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接近6200萬人,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國家發展戰略劍鋒所指,一眾新崗位虛位以待。

  整理收納師、化粧造型師、寵物陪護師、玩偶醫生、雲氣製造師、直播間布景師、多肉寄養師、游戲捏臉師、手機入殮師……近年來,就業容量較大的社會服務領域涌現出更多細分新職業,滿足多元需求的同時,為年輕人“量身定制”出更多就業機會。

  鄉村振興戰略吸引大批年輕人回歸,打開農村就業創業新空間。鄉村規劃師、民宿管家、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人等“鄉村新職業”,刷新了人們對農村的原有認知,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

  看準新機遇奔赴朝陽産業,就能作出更利於長遠的職業發展規劃。

  新挑戰——就業能力內涵擴充調整。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求就業者持續提高專業能力,朝着“更專、更精、更強”方向縱深挺進,挖掘各行各業發展潛力;另一方面更加強調就業者跨領域解決實際問題的複合能力,推動各行業融合創新發展。

  特別是,數字技術帶來的技術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結構的每個環節每個單元,推動傳統行業加速轉型,對就業者的能力要求也隨之調整。

  比如,在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媒體行業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從更多看重“文史哲”專業背景,轉向更多需求理科生“技術流”。其中,能夠綜合利用各種媒介技術和渠道,採用數據分析、創意策劃等方式從事對信息進行加工、匹配、分發傳播、反饋,協同運營全媒體傳播矩陣的全媒體運營師,行業缺口高達500萬。

  對青年而言,就業能力的內涵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學歷,不再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最強競爭力,具有“能力複合、快速適應、終身學習”等特質的青年,更受就業市場青睞。

  新供給——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新時代十年,我國勞動者素質大幅提升,為高質量發展積累了寶貴人力資源財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目前的59.6%,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4年。

  在勞動者素質整體提升的基礎上,其內部結構特徵也在調整。近年來,我國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促進學用結合;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調整高校專業設置,為強國建設提供專業人才支撐;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産教融合培育規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實習見習機會,幫助青年積累實操經驗、提升就業能力……一系列推動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措施接續落地,正在促進資源供給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

  新觀念——就業心態日趨開放多元。2000年之後出生的青年開始進入職場,這一代青年整體生長環境更為優渥,他們對於就業的期待更有包容度。他們能以更放鬆的心態依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嘗試自由職業者、農創客、科技極客等看起來不那麼“穩定”的職業。

  他們與互聯網共生,成長於以“原子化”為特徵的網絡社會,更加重視個體感受和生命體驗,擁有更多表達觀點的渠道。因此,就業“新世代”的職業規劃更加個性、多元,希望通過職業選擇實現自身價值,凸顯“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與此同時,他們也面對着更加充分、更為激烈的就業競爭。為了緩解眼前的就業壓力,一部分青年持續深造以提升就業競爭力,一部分青年熱衷考公考編以增加就業穩定性。

  就業是民生之本,涉及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着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更充分的就業機會,更合理的勞動報酬,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是包括青年就業者在內的就業群體的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