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守護旗艦物種
在成都召開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期間,矮胖呆萌的大熊貓“花花”因為洗了個澡,輕鬆“攻陷”微博、抖音等社交&&,成為動物界“頂流明星”。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裏,慕名賞“花”者、護“花”使者們絡繹不絕。
大熊貓“花花”
人們對“花花”的追捧,折射着對大熊貓這一旗艦物種的喜愛。
旗艦物種是地區生態保護的代表物種。旗艦物種憑藉其特殊吸引力和號召力,促進人們對相關地區物種保護、生態保護的關注,並“傘護”到其棲息地生態環境及其他伴生物種。
旗艦物種的保護情況,在某種程度上映照着國家公園及所在地生態保護的整體成效。2021年10月,我國正式設立大熊貓、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東北虎豹、武夷山首批5個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里,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東北虎
雪豹
海南長臂猿
藏羚羊
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不同種群大熊貓被生態廊道這一“鵲橋”相連,廊道內發現大熊貓頻率越來越高;三江源國家公園,雪豹頻繁出沒,藏羚羊數量增長至7萬多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增至6群37隻;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野生東北虎數量增長至約60隻;武夷山國家公園發現武夷林蛙等24個新物種。
國家公園守護旗艦物種背後,是發展理念的更新升級。國家公園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保護國家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國家公園體制的落地生根,表明我國從根本上扭轉了以往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傳統思維。在這一理念下,國家公園建設堅持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通過特許經營、志願服務、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等形式,吸納原住居民、社會公眾加入國家公園管理,共享國家公園帶來的生態福祉。
國家公園守護旗艦物種背後,是體制機制的深刻變革。國家公園試點之前,我國已建立數量眾多的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它們在生態保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存在重疊設置、多頭管理、邊界不清、權責不明等情況。國家公園建設打破“九龍治水”格局,在《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國家公園管理暫行辦法》等的規範下,整合優化原有自然保護地,並通過劃分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等方式,實行嚴格分區管控,有效激發了國家公園的管理效能。
國家公園守護旗艦物種背後,是科技手段的強力支撐。以國家公園近年持續推進的感知系統建設為例,該系統由自然資源資産管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等8大功能板塊組成,集成應用衛星、遙感、飛艇、無人機等空中監測設備,實時傳輸紅外相機等地面監測設備,浮標、水下機器人等水面水下監控設備,形成數據採集、傳輸、存儲、分析、安全應用一體化監測體系,不斷為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資産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提供智能、便捷服務。
基於第一批國家公園建設取得的明顯成效,我國國家公園版圖啟動擴容——2022年底,我國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含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0.3%。這些候選區覆蓋我國500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和2.9萬多種高等植物,保護着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中國“天人合一”的傳統智慧,在國家公園旗艦物種與人類和諧共生中得以繼往開來。發展理念之變催生國家公園體制之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之種,在更多人心田生根、發芽、成蔭。□ (文 | 魏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