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的上海探索
➤解決今天問題的辦法要為明天的發展騰出空間
➤今年上海重點實施歷史風貌的魅力重塑行動,着手留住城市文脈,使歷史風貌在城市更新中煥發新活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永前 楊金志 鄭鈞天
上海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之地。如今這座全球超大城市進入城市更新關鍵時期。在近日舉辦的“人民城市有機更新”——2023上海城市更新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城市更新是上海實現城市發展轉型、功能拓展、民生改善、品質提升的重要途徑和抓手。
惠民生、護文脈——上海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努力答好這道“雙選題”,實現居民生活改善、歷史文脈傳承的協同共進,在留住城市記憶、為人民群眾提供情感寄託的同時,繪出一幅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生動圖景。
直面“雙選題”:
在惠民生、護文脈中推進城市更新
始建於1882年的張園離繁華的南京西路僅一步之遙,是上海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種類最多的石庫門建築群。這片曾住過“72家房客”的石庫門里弄,經過四年保護性修繕,以更勝往昔的活力與生機,於2022年底重返公眾視野。
新老共生、煙火傳續。張園裏的歷史建築及里弄房屋,經過原汁原味的修繕,讓居民徹底告別“拎馬桶”、合用廚衛的蝸居生活,在悉心的保留保護中獲得新生,成為傳承傳統石庫門里弄的風貌街區,留住了城市記憶。
據上海市靜安區有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9月30日,張園地塊啟動保護性徵收,採用“徵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人走”即通過動遷方式,讓1122戶居民在他處改善居住條件;“房留”,則是將原有房屋修舊如故,並完整保存街坊肌理和里弄肌理,保留歷史風貌。
上海靜安城市更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説,除了完整保留街道界面、成片保護屋頂平面,維持弄堂原有里弄建築肌理和空間尺度之外,老弄堂名稱也被全面保留並展示出來。他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園實施了“一幢一檔”歷史建築全覆蓋建檔工作,完成了170幢歷史建築、2053個房間的查勘測繪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張園歷史建築資料庫”房屋檔案。
保護為先,文化為魂,以人為本。在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王林看來,張園地區通過搬遷保護、資料保護、建築保護及現場保護等四個方面來實施更新,實現了歷史風貌保護、城市功能完善和空間環境品質提升的有機結合。
張園、上生新所、豫園、蟠龍天地……在上海,越來越多的優秀歷史建築經過不斷更新和活化,成為近悅遠來的網紅“打卡點”。
“城市更新面對的不僅僅是建築與空間,更關係到2500萬市民的幸福生活。”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主任胡廣傑&&,近年來,上海不斷優化歷史建築和文化保護與傳承機制,以城市更新活化歷史空間,促進城市空間利用向集約緊湊、功能複合、低碳高效轉變,打造出不少既傳承城市文脈又兼具高品質生活的城市更新作品,既為城市發展注入不竭動力,也為群眾留住鄉愁、創造幸福生活。
答好惠民生、護文脈這道“雙選題”始終貫穿於上海城市更新全過程。2022年7月底,接力推進30年、涉及308萬平方米和16.5萬戶居民的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裏以下房屋改造收官。緊接着,上海馬不停蹄地打響了零星舊改、舊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兩舊一村”攻堅戰,開啟更加艱巨的城市建設和民生改善任務。
“作為上海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兩舊一村’改造過程中,將着重保留保護好上海的歷史風貌和歷史建築,這是上海城市建設及更新思路的升級版。”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局長王楨説,今年上海重點實施歷史風貌魅力重塑行動,着手留住城市文脈,使歷史風貌在城市更新中煥發新活力。
重塑功能:
城市“邊角料”化身區域中樞
適應現代都市發展要求,重塑城市形象和功能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內涵之一。上海盤活低效用地,實施區域更新改造,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雙提升。
“解決今天問題的辦法要為明天的發展騰出空間。”上海市主要負責人在調研城市更新工作時指出。
原華東最大的果品市場、上海最大的海鮮市場集聚地,正煥新成為未來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的數字科創産業集聚區。曾是中心城區最大城中村的普陀區紅旗村,已變身成為集多種城市功能於一體的“真如境”綜合體。
上述曾經的城市“邊角料”,如今崛起成為充滿活力的城市區域中樞:地上是約6萬平方米的城市綠廊公園,地下是客流如梭的山姆會員店;6棟商務辦公樓相繼開業運營,可容納近3萬人辦公;購物公園“中海環宇城MAX”年底開業,未來將成為當地居民休閒消費娛樂的新場所;集演出、互動、策展、戲劇培訓等業態於一體的現代時尚體驗空間——真如海心劇院,將為周邊居民提供高品質文化服務……
將時鐘撥回到2014年之前,在紅旗村586畝土地上,聚集着90家印刷廠、207個冷庫、9個大型初級集貿市場。這是紅旗村數十年來的支柱産業,也使得這裡人口複雜、違建密布,流動人口達6萬。原紅旗村村民歸惠莉回憶説:“天氣再好,村民也得穿着雨鞋,蹚過四處橫流的污水。”
混雜破敗的建築群落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中成為歷史。改造過程中,紅旗村一棵500多歲的古銀杏樹“阻擋”了原規劃設計路線。為將這棵古銀杏保護下來,開發商中海地産聘請專業機構為它量身定制維護保養方案——“中海環宇城MAX”臨街面被設計成為向內凹陷的結構。
為了讓古銀杏樹獲得充分日照,“中海環宇城MAX”主動“後退”30米,為其預留充足生長空間。留白空間被設計成銀杏廣場,疊加景觀橋和真如港水系,別成一景。
走進“真如境”綜合體,人文歷史韻味與現代城市空間融合的案例比比皆是。“城市更新必須算大賬,用商業面積換來城市記憶,讓古樹帶着不同階段的城市印記活下去。”中海集團上海公司總經理金天説,城市更新在改善居民生活條件、提升城市功能的基礎上,要傳承文脈、留住老百姓的情感記憶。
一棵銀杏樹,道出了上海的城市溫情。短短幾年,原紅旗村地塊的城市界面不僅煥然一新,更讓老百姓獲得了真正的實惠。在“真如境”,有一棟名為“鴻企中心”的甲級寫字樓,為村集體回購資産。由於集體企業缺乏高端商務辦公樓的管理經驗,便委託中海地産商務管理團隊進行代理經租,同時為村集體培養人才團隊、構建專業的運作模式,逐步實現從“輸血”變“造血”。歸惠莉就是人才團隊中的一員,如今她作為招商專員,自豪地向各方推介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
三年多來,歸惠莉等6名村民在“中海中心”駐點辦公,有人學招商,有人學物業管理,未來他們將肩負起紅旗村集體資産管理的重任。村民許文彥以前是一名菜農,如今在“中海中心”做物業管理,“這麼高檔的寫字樓,以後肯定發展潛力非常大,村民們期待商辦租金的收益分紅”。
在紅旗村的周邊,上海數字化轉型示範區正在崛起,目前已聚集了一批蓬勃的數字經濟産業,包括360、京東、阿里、哪吒汽車等互聯網頭部企業在此“相會”,其溢出效應正惠及“真如境”,逐步改變着長三角的數字經濟生態。
王楨在2023上海城市更新論壇上&&,城市更新將帶動解決城市環境、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短板問題,實現城市空間物質形態改善和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整體提升。
張園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2023 年 2 月 20 日攝) 劉穎攝 / 本刊
以用促保:不斷提升城市神韻魅力
近年來,上海的城市更新思路由“拆改留”轉換為“留改拆”,讓飽含人民情感的舊街區、老建築重新回歸市民生活。這種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不僅改善了原住民的居住條件,更在活化利用中推動歷史文脈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從而塑造出上海城市軟實力的神韻魅力。
修葺一新的巷弄老樓、前衛新潮的藝術空間、接地氣的海派集市……在虹口區,包括8條里弄、60余幢石庫門和優秀歷史建築的“今潮8弄”煥新後成為海派新地標。虹口區文旅局局長趙明説,在“今潮8弄”的改造修繕中,虹口在“留”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修”和“用”,從而實現歷史風貌保護、城市功能完善和環境品質提升的有機結合。
“這是當年我們住過的房子!”來到“今潮8弄”懷舊的吳先生感慨萬千地説,通過改造,老弄堂褪去了“72家房客”的跼踀臟亂,“修舊如舊”使得這裡散發出一種“有尊嚴的煙火氣”。
胡廣傑説,上海一直堅定不移地傳承城市文脈,旨在通過城市更新實現居民生活改善、城市魅力提升、歷史文脈傳承協同共進,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讓市民群眾享受高品質生活。
以中共一大會址為核心的大新天地區域,早已從一片破敗的石庫門里弄區域,變身為城市生活的“24小時社交目的地”。白天,這片極具老上海風情的開放式街區游人如織;夜晚,這裡燈光璀璨,人們在上海石庫門的文化肌理中休閒娛樂,感受過去和未來交融的魅力。這片“最上海”同時又是“最國際”的區域,通過城市更新實現歷史建築和文化保護傳承的同時,也成為中國高品質生活的標誌之一。
“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依法依規、綜合施策、多措並舉,積極探索創新符合當地實際的城市更新新模式新機制,為老百姓算好綜合賬、長遠賬,尤其是品質提升賬。”上海市主要負責人多次聚焦城市更新做專題調研,&&要把城市更新作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拓展城市空間、強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如何實現城市更新,“其實是檢驗我們新發展理念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