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提升古代石刻保護利用水平
➤綜觀中華文物寶庫珍藏,古代石刻是現存歷史文物中數量最多、類型最多樣、內容最豐富的一個大項。了解與研究古代石刻,就是在了解與研究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明傳承
➤《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遴選公布的古代名碑名刻名錄,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文物共計1658通(方),刻成年代從戰國至清代,文字種類包含漢文、藏文、蒙文、滿文、維吾爾文等20種,分佈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文 | 趙超
近期,國家文物局發布通知,公開《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名錄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從戰國至清,文字種類包含漢文、藏文、蒙文、滿文、維吾爾文等20種,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佈,保管、收藏在323處文物保護單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單位。
此次發布的名錄全面展現了我國古代碑刻刻成年代、類型形制和分佈區域情況,記錄了我國古代多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例證。
作為我國文物資源中特色鮮明、價值突出的重要類型,古代碑刻石刻文物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在黨中央對文物保護和碑刻石刻文物拓印管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導下,國家文物局於2022年部署啟動了碑刻石刻文物資源摸排、名碑名刻文物名錄建立等工作,發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遴選公布的古代名碑名刻名錄,是加強碑刻文物保護利用的重要舉措,有助於提升古代碑刻石刻文物保護利用水平。
在重慶大足石刻小佛灣摩崖造像保護工程現場,
工作人員對石刻造像病害進行處理(2023 年 8 月 19 日攝) 黃偉攝 / 本刊
獨特的歷史文化載體
石刻是人類表達思想意識、標記文明演進的重要載體之一。巡禮中華大地,在遍及南北、宏偉壯麗的石窟寺中,可以看到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佛教造像與供養人造像、供養題記、刻經等各種石雕;在歷代帝王陵墓遺址群中,可以看到豎立在神道兩側的各式神獸、珍奇動物、侍從官員和神道柱、神道碑等大型石雕;在各地博物館、藝術館中,更可以見到大量豐富多彩的古代石刻文物,從滿載史料的華美墓誌、圖像生動的漢代畫像石,到南北朝以降的佛教造像、經幢刻經,隋唐宋元的鎮墓石、碑版叢帖,林林總總,都是華夏曆史資料的寶藏,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
遍佈全國各地的古代摩崖、碑碣、墓誌、經幢、刻經等文字石刻,以及畫像石、佛教造像、石窟寺、石人石獸、神道柱、石牌坊等藝術石雕、建築石刻等,集書法、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身,成為獨特的歷史文化載體,記錄了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等多維度的歷史信息。
綜觀中華文物寶庫珍藏,古代石刻是現存歷史文物中數量最多、類型最多樣、內容最豐富的一個大項。了解與研究古代石刻,就是在了解與研究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明傳承。
對石刻的保護與研究,在中國考古文博工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現在已經公布的八批總計505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屬於石刻、石窟寺等有關石刻的可以達到307處之多。此外,在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近3000處古建築單位內,還大多包括有附屬於古建築的碑、碣、題記等石刻文物。被國有博物館收藏的石刻數以萬計。散佈在民間的古代石刻,尤其是明清石刻,數量更為龐大。由於石刻本身體態巨大沉重,限於條件,很多石刻還都處於原地露天存放的狀態,給石刻的管理與保護、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國家文物局歷來重視古代石刻,早在1979年就曾經選編了《第一批全國書法藝術名碑名錄》,在內部試用;以後在歷次全國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和長城、石窟寺等專項調查中均將碑刻石刻文物納入調查範圍;陸續&&《拓印古代石刻的暫行規定》《文物複製暫行管理辦法》《文物複製拓印管理辦法》等規範性文件;發布《石質文物病害分類與圖示》《石質文物保護修復檔案記錄規範》《石質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規範》等標準規範;設立磚石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指導各地實施了一批石刻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展示、監測預警、環境整治、保護性設施建設項目,以及館藏石刻可移動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免費開放等項目。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部門還開展了本地區碑刻石刻文物調查、研究、保護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近幾年各地博物館舉辦了多次有關石刻的大型展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就是在這些成果基礎上推出的新創舉。它將價值重大的碑刻集中公布,有助於鼓勵、引導社會各界對古代碑刻石刻文物的關注,充分發揮它們在“兩個結合”中的文化作用。
第一批名碑名刻的選擇考量
在確定名錄的工作中,考慮到我國碑刻石刻文物資源數量巨大,前期基礎工作相對較弱,全國的名碑名刻名錄採取了分批次公布的方式。這一次的遴選範圍主要限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本體構成以及附屬文物、由文物保護單位保管的重點碑刻石刻文物和各國有博物館所藏一級文物。遴選對象以刻成年代在1911年以前的碑刻石刻文物為主。在國家文物局部署下,各省區市文物局提交了各地推薦名碑名刻文物近5600通(方)。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組織工作專班,對推薦名單進行了專業審核,並充分聽取了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金石學、書法藝術領域專家,西安碑林等石刻保護機構,以及北京大學、西北大學等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意見,擬定名錄。經國家文物局黨組審定後,於2023年1月正式印發《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
對於名碑名刻的選擇標準,各界人士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以往所説的名碑,更多偏重於書法藝術方面,此次選定名碑名刻,以所具有的考古文物、歷史、藝術、科學等學術價值與政治、文化價值為主要依據,兼顧類型、內容、形制上的代表性和稀缺性。對漢晉以前石刻基本予以全部推薦,對南北朝隋唐宋元及以後的石刻,由於數量較多,而且同類型石刻大量存在,就主要從6個方面加以遴選:
一是撰文者、書丹者為著名書法家、代表性歷史人物,或內容涉及古代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發明家、教育家、文學家、藝術家等重要歷史人物,具有研究價值。
二是內容具有重要史料,可反映古代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生産關係及其經濟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關社會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等。
三是具有重要的政治現實意義。如在民族、邊界、歷史變遷等方面提供可靠證據,反映古代中國各民族社會發展和民族交流融合,體現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過程,反映古代中外關係和相互文化交流等。
四是其形制、紋飾雕刻等具有典型特徵,可反映石刻本身的發展和演變,具有考古文物研究的斷代或標本價值。
五是具有明顯的地理標識作用,已經成為重要的地理名勝人文景觀、地方名片。
六是具有文字學、書法學、文獻學的研究實用價值,可以體現中國文字及書法的發展歷程、演變規律,在書體、書風、技法、流派等方面具有典型標本意義,以及銘刻中存留了典型的古代文字書體,可以反映古代文字演變發展規律,或者其文獻內容具有版本研究價值等。
推動石刻文物“活起來”
古代石刻的寶貴文化價值,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
對於石刻資料的整理、編集、研究成為重要的社會科學研究方向。現已出版的有關石刻的圖錄、集校、彙編、研究專著及論文集等達上千種,大量以往未曾收錄的石刻材料得到公布發表。《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的公布,可以起到引導學術研究方向和社會關注熱點的作用。
鋻於石刻文物數量極其巨大,掌握信息尚不完全,《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也可能還有所遺漏和不足。
一些以石刻為主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千唐志齋、西安碑林等,擁有數以千計的時代相近的文物,不可能一一併舉,只能在其中擇取部分文化價值最高的石刻來代表整個保護單位。這些遺憾,希望在今後繼續編集名碑名刻目錄的工作中能補充完善。
對全國現存的石刻文物予以全面徹底的調查登記,完善保護,形成《中國古代石刻總目》,更是有待完成的重大文化工程。據了解,在“兩個結合”的方針指引下,國家文物局將制定&&加強古代碑刻石刻文物保護的相關政策舉措,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和第九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遴選,督促指導各地摸清全國古代石刻文物資源家底,提升古代石刻文物保護層級,實施一批古代石刻文物保護和展示闡釋項目,推動古代石刻文物“活起來”,為傳承弘揚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