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強國建設的“華工擔當”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張立群
➤在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華工上升至前150強,14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5個學科躋身前1‰,進入國際頂尖學科行列
➤華工每年約有50%學生跨學科、跨專業修讀學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成果可認定學分、創業實踐成果可申請替代畢業設計(論文),學生還可休學創業。學校每年約有80名學生選擇創業,超過畢業生就業總數的1%,帶動數千人就業
➤2023年,華工廣州國際校區整體報考熱度(報考數/招生計劃數)達到3218.4%,新生中超過一半參加過科技創新活動並獲獎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葉前 鄭天虹
華南理工大學的與眾不同,來自她特有的創新基因。
正式組建70餘年,學校培養了60萬優秀人才,獲得“企業家的搖籃”“工程師的搖籃”“新能源汽車界黃埔軍校”等名片。
日新又新,如今的華南理工大學(下稱華工)圍繞“新”繼續做文章:打造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新生態,建設高質量學科新體系,構建新型産學研融合生態圈,探索“在地國際化”協同創新機制……建設教育強國路上,華工以創新基因導航,探索出了怎樣的新教育?《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校長張立群。
“學生永遠在C位”
《瞭望》:黨中央高度重視創新人才培養,請你談談華工在培養創新人才上的思考、探索和經驗。
張立群:創新人才對人類社會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能夠培養出敢創新、能創業的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標誌。
早在1999年,華工就在全國率先系統提出“三創型”人才培養目標,把培養敢創新、會創造、能創業的人才作為學校的根本使命。李東生、曾慶洪、李永喜、何小鵬……華工畢業生中産出了一批全國知名、世界有影響的創業人和企業家。
近年來,學校每年約有80名學生選擇創業,超過畢業生就業總數的1%,帶動數千人就業。
如此多學生選擇創業,一個關鍵因素是華工把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注重系統工程建設,注重多要素參與和融合。
我們永遠把學生放在C位,圍繞他們的需求創新制度設計,解除學生在校“雙創”實踐的後顧之憂。比如創新學分修讀制度,每年約有50%學生跨學科、跨專業修讀學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成果可認定學分、創業實踐成果可申請替代畢業設計(論文),學生還可休學創業。
學校構建了以創新創業實踐為驅動的課程體系,實現了課程體系創新建設,還組建了由高校教師和行業領軍人才、企業精英、優秀投資人等共同參與的“雙師型”“多師型”導師隊伍。目前有雙創導師225人,其中包括上市公司負責人在內的校外導師92人。
我們還探索建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實現資源融合、&&融合。通過“名企實習計劃”,與華為、騰訊、南方電網等企業共建800余個校外實踐實習基地、12個“未來創新實驗室”以及卓越工程師班。校內雙創基地總面積逾10000平方米,在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評估中獲評優秀,這一成績全國僅6所高校獲得。2022年,學校入選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
目前,學校還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探索和實踐某些重點方向和共建領域的創新創業班。
《瞭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黨的二十大為高校指明的方向。華工在超常規培養國家急需的拔尖創新人才上有什麼舉措和成效?
張立群:華工聚焦主責主業,不斷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擔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我們深入實施一流本科行動計劃,着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施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推進産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模式改革,全面構建卓越研究生教育體系。
2021年以來,學校高標準推進未來技術學院、集成電路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新增36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28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獲批1個大思政課基地、2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3個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11項。人才培養上捷報頻傳,基因組科學創新班的“科學小牛人”已有148人次在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124篇;在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總榜單中,華工位居內地高校第17位。
這一年來,我常常和學生們在一起,邀請他們參加“校長有約”,在主題教育中牽頭調研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走訪小鵬汽車、TCL、粵芯半導體等校友企業……我在學生身上欣喜地看到,他們都有着厚德尚學、敢想會創、崇尚實幹、榮校報國的精氣神。我覺得我們華工學子真是棒!
攀登優勢學科助推高質量發展
《瞭望》:“雙一流”建設以來,華工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做了哪些學科優化的探索?
張立群:“雙一流”建設啟動以來,華工駛入了發展快車道。目前,學校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上升至前150強,14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5個學科躋身前1‰,進入國際頂尖學科行列。
面向未來,華工實施了優勢學科攀登行動,瞄準世界科學前沿和關鍵技術領域,滿足國家和廣東高質量發展重大需求。
在完善高質量學科體系上,學校成立未來技術學院、集成電路學院等,加強新工科布局;大力強化醫工交叉融合,共建華工附屬第六醫院等機構,加快發展新醫科;支持馬克思主義學科,推進區域國別學、鄉村振興學等新文科建設;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建立了先進技術與裝備研究院,並設立相關交叉學科。
在持續提升一流學科建設水平上,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等4個“雙一流”建設學科進步明顯。US News2023世界大學學科排名顯示,華工高分子科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兩個學科均排名世界第一。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發展,面對一系列前沿、尖端、複雜而又綜合的新知識、新問題,必須依靠多學科交叉融合來認識和解決。為此,我們制訂了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實施方案,設立跨學科博士生培養專項、交叉學科研究項目,推進學科交叉中心建設。創新“新工科交叉學院+高端交叉研究院+公共先進儀器&&”學科建設模式,在最近一年投入數十億元進行設備更新改造,購置“高精尖缺”設備,打造戰略前沿材料、微納電子、電鏡中心等公共&&。
華南理工大學校園 華南理工大學供圖
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灣區模式”
《瞭望》:如何在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展現“華工擔當”?
張立群:胸懷“國之大者”,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努力為強國建設貢獻高校力量,是一流大學的使命擔當和必然抉擇。
華工堅持“四個面向”,激發創新第一動力,做強有組織科研,以重大&&、重大項目為抓手,以科學、創新的機制改革與制度建設為保障,不斷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在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方面聚力發力。
堅持個體續優和體系育強相結合,堅持重大需求導向與自由探索導向同牽引,堅持基礎研究與核心攻關齊並進,持續不斷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增加高水平學術、“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
目前學校擁有29個國家級、231個部省級科技創新&&,數量居全國高校前列。近期,先進紙基材料教育部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發育與疾病醫藥基礎研究創新中心也獲批建設。
學校諸多成果突破了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作為世界光電材料研究領域的領跑者,學校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多次刷新單結聚合物異質結太陽電池能量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創制出具備超高導電率的可溶液加工n型導電聚合物,併入選《科技導報》2022 年中國重大技術進展;成功研發了覆蓋制漿造紙所有工藝過程的清潔生産和水污染控制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研發高性能紙基複合材料,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在多種特種裝備上裝機應用,大大提升了裝備性能;首次提出“動態表面防污”策略,研發出系列生物降解高分子基動態表面防污材料與配套防護技術,打破了國外生物污損防治技術壟斷;研發高韌超薄瀝青磨耗層技術體系,成為全球高端道路表面磨耗層領域的引領型技術;圍繞全球首&抗颱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系統裝備——“三峽引領號”所在區域颱風活動頻繁、海況複雜、波浪惡劣等難題,開展浮式海上風電&&全耦合動態分析,助力其裝置項目自主成功研發和並網發電。此外,實現國産高速造紙機零的突破、研製國內第一塊彩色柔性AMOLED顯示屏、製備世界首個有序大孔-微孔MOF單晶材料、應用於港珠澳大橋的多項技術、實現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及器件國産化等一大批科研成果,不斷填補“空白區”、突破“卡脖子”。
《瞭望》:華工是如何將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的?
張立群:華工積極構建新型産學研融合生態圈,探索區域與高校全要素協同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機制,打造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共建共贏的科技成果轉化“灣區模式”,有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學校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探索多元化的技術轉移與科技成果轉化創新體系,構建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孵化—産業化應用”的科技轉化鏈條;聚焦灣區重大需求,布局戰略産業,實行戰略科學家和技術總師總負責制,探索有組織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的新模式,實現“創新—驗證—轉化—應用推廣”無縫銜接。比如,圍繞大灣區主要節點,學校與廣州、東莞、珠海、佛山和中山等地合作共建“五院一園一室”,累計孵化遠正智能、博伊特、東莞伏安光電、華運通達(廣東)道路等33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
多年來,我們努力打破科研與轉化“兩張皮”的困局,強化政策支撐,激勵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産出有價值的專利,同時喚醒有價值的沉睡專利,轉化為生産利器。2015年,在全國高校率先&&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華工十條”,從創新創業、崗位評聘等方面全面支持和鼓勵老師開展成果轉化,將科技成果轉化所得收益70%~95%獎勵給成果完成人團隊;2017年學校首次設置了成果轉化類教授。近五年,學校以專利轉讓、許可、作價入股、技術轉移等途徑,實現專利成果轉化合同767項,惠及廣東18個地市400多家企業。
學校還通過“大需求+大&&+大團隊+多學科”的方式,與央企、大灣區知名國企、行業龍頭企業構建穩固緊密的産學研戰略合作體系。與華為、TCL、聯想、美的、科大訊飛、廣汽、廣州數控、國機智能等國內名企共建超過150個校企聯合實驗室,與南方電網成立聯合研究院,與國際化工巨頭巴斯夫在科技創新、産學研深度融合和人才培養等領域開展合作。
作為“新能源汽車界黃埔軍校”,我們集中汽車、機械、材料、自動化、信息和人工智能等學科力量,圍繞新能源汽車開展協同創新,與廣汽集團等國內重點車企保持長期密切的産學研合作,已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集創新技術科研、技術開發與成果運用為一體的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
探索“在地國際化”辦學新範式
《瞭望》:備受矚目的華工廣州國際校區在探索“在地國際化”教育方面表現亮眼。請你談談學校實施了哪些改革創新。
張立群:扎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2017年,華工與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簽約共建廣州國際校區,成為全國唯一全部布局新工科的校區。校區堅持“中方為主、國際協同”,採用“在地國際化”這一辦學新範式。6年來,建設成效遠遠超出預期。
廣州國際校區重點布局引領世界科技前沿、服務國家戰略、孕育顛覆性技術變革的新工科交叉領域,創設“學院+高端研究院+研發中心+行業聯盟”的學術組織模式及産學研融合方式,開展前沿交叉研究。
目前已成立7個新工科學院,其中未來技術學院為教育部首批12所未來技術學院之一,微電子學院入選教育部高層次緊缺人才培養專項實施單位,集成電路學院將建設“人才培養—人才集聚—技術創新—産業升級”一體化的集成電路高等研究院,入選了教育部重點建設的集成電路學院名單,為廣東省唯一。
廣州國際校區同時建設了軟物質科學與技術高等研究院、自旋科技研究院、前沿彈性體研究院、主動健康研究院等産學研深度融合的研究院,初步建成戰略前沿材料與製造、人工智能與智能製造、生物醫學+、微納電子&&等4大學科公共基礎實驗&&。
校區推動全鏈條人事制度改革,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預聘-長聘終身教職制,以及與國際接軌的薪酬制度。目前已引進高層次人才數百人,其中包括兩院院士、歐美發達國家院士和學術大師20人。新聘師資近100%具有海內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教育研究經歷,超90%從海外直接引進,超60%為高層次人才。特聘諾貝爾獎得主為榮譽教授,實現諾貝爾獎人才柔性引進“零”的突破,整建制引進國際知名電子顯微技術分析專家牽頭的前沿高水平電鏡團隊。
校區創新學術治理,在校區和學院層面分別成立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構建起國際通行的學術治理體系。例如,全職引進的美國工程院院士組建前沿軟物質學院,其首屆國際學術委員會由8名中、美、日、歐的國際知名專家院士組成,以該學科全球前50的高標準引進領軍人才,助推華工高分子科學排名全球第一。
《瞭望》:今年廣州國際校區的報考熱度繼續提升,請介紹下校區的人才培養經驗。
張立群:廣州國際校區目前採取“631”綜合評價招生錄取方式,即根據學生的高考成績(佔60%)、學校考核成績(佔30%)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佔10%)進行綜合評價排名,擇優錄取。這種錄取方式改變了一考定終身的局限,為擁有學科特長的學生提供了新的入學與成長通道。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教育改革個案試點,廣州國際校區大力引進全球優質教育資源,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選用和編制高質量的英文教材,構築與中國教育環境貼合的國際化教學體系,使校區全體學生在國內就能獲得國際化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品質。校區每個學院都與國(境)外知名高校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等形式的深度合作,目前合作夥伴覆蓋近70所國際一流高校,擁有各類國際交流項目130多個。
廣州國際校區獲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試點,實行“現代書院制”“全員導師制”的思政新模式,構建多元評價的育人體系。學生與包括院士在內的學業導師、成長導師和朋輩導生為伴,感受“老師就是導師,書院也是學院,校區即是社區”的沉浸式育人環境,使學生在多元化的成長社區裏德才兼備、知行兼修、通專兼顧。
華工於2019年提出人才培養“新工科F計劃”,廣州國際校區整體率先實施該計劃,以培養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兼備,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卓越的“三創型”人才。目前,校區已招收5屆學生,培養成效十分顯著。據統計,廣州國際校區學生在必修課及格率、社會實踐參與率、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通過率等指標上表現優秀,特別是學科競賽及創新能力表現突出。2022年,校區本科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41項,參加各類學科競賽獲獎203人次,獲獎比例明顯高於其他校區。
令我們特別欣慰的是,廣州國際校區的人才選拔機制、培養理念以及培養質量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肯定。2023年,廣州國際校區整體報考熱度(報考數/招生計劃數)達到3218.4%,新生中超過一半參加過科技創新活動並獲獎,所有新生的高考英語平均成績高達1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