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電迎來發展黃金期
➤作為世界最先進的第三代核電技術之一,安全性是“華龍一號”的最大優勢,不僅能把放射性物質牢牢鎖住,還可抵禦目前經歷過的所有級別的颱風、9級地震及大型飛機的外部撞擊
➤“華龍一號”在反應堆堆芯設計、能動和非能動安全技術、燃料技術、計算分析軟體等方面掌握了核心技術
➤2021年,全球第一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完成滿功率連續運行考核,投入商業運行,標誌着我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我國積極推進核能與核技術在供熱、制氫、海水淡化、綠色電動車、醫療、環保、深海探測、海島供能等多方面綜合利用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豐
2023年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核準6&三代核電機組,三代核電批量化建設穩步推進。
隨着我國核電技術不斷成熟完善,尤其是當前最先進的主流商用核電技術——三代核電技術的批量建設,中國核電技術已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安全性能優勢凸顯,從技術“追趕者”變為技術“並跑者”,部分環節已是“領跑者”。
當前,我國在運核電機組超過50&,上網電量佔比逐年上升,核能發電量佔總發電量的5%左右,而全球核電佔比約10%。在“雙碳”戰略目標下,我國核電發展潛力巨大。
隨着三代核電技術的成熟應用,核電行業迎來高質量發展黃金期。
三門核電二期工程 4 號機組核島鋼制安全殼底封頭吊裝現場(2023 年 5 月 29 日攝) 潘侃俊攝 / 本刊
中國三代核電技術躋身世界前列
20世紀,蘇聯切爾諾貝利、美國三里島等核事故發生後,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針對核電設計、運行安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進、增強安全性的措施,第三代核電技術應運而生。
與第二代核電技術相比,第三代核電技術滿足“預防和緩解嚴重事故”的各類技術標準,安全性能明顯提高。
我國從2003年起啟動第三代核電技術的招標工作,並於2006年決定引進美國西屋公司AP1000三代核電技術,從2009年首&機組開工建設,經歷十餘年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共建有浙江三門核電一期、山東海陽核電一期共4&機組。
目前,我國主要在發展的三代核電技術有五種,分別為美國AP1000、歐洲EPR、俄羅斯VVER,以及“華龍一號”和“國和一號”(CAP1400),後兩者擁有自主知識産權。
“華龍一號”是中核ACP1000和中廣核ACPR1000+兩種技術的融合;“國和一號”(CAP1400)是我國在消化、吸收、全面掌握AP1000的基礎上,開發出的功率更大的核電機組技術。
202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完成滿功率連續運行考核,投入商業運行。“這標誌着我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前列。”中核集團董事長余劍鋒説,“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之後又一個掌握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國家。”
核電站最核心的部分是堆芯,第二代核電技術採用“能動”系統為堆芯降溫,也就是通過外部電能提供動力,驅動冷卻水循環降溫,而“華龍一號”給堆芯上了“雙保險”,創新採用“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安全系統及雙層安全殼等技術。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了解到,福清核電5號機組堆芯上方安置了3個千噸級的超大水箱,假如能動系統無法使用,水箱裏的數千噸水可以依靠重力自然循環為堆芯降溫。此外,核島被巨型混凝土殼所包裹,分為兩層,內殼厚1.3米,外殼厚1.8米,全部採用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建造。
據了解,作為世界最先進的第三代核電技術之一,安全性是“華龍一號”的最大優勢,不僅能把放射性物質牢牢鎖住,還可抵禦目前經歷過的所有級別的颱風、9級地震及大型飛機的外部撞擊。
在近20年的研發工作中,“華龍一號”研發團隊共開展了54項科研攻關項目,其自主知識産權覆蓋了設計、燃料、設備、建造、運行、維護等領域,在反應堆堆芯設計、能動和非能動安全技術、燃料技術、計算分析軟體等方面,掌握了核心技術。
批量化建設穩步推進
我國三代核電技術的自主創新,帶動了高端裝備製造業升級。“華龍一號”涉及5300多家設備供貨廠家,分佈全國各地,各項組件共計6萬多&套設備,所有核心設備實現國産,設備國産率達到88%以上。
一大批核電裝備和零部件生産企業伴隨“華龍一號”迅速成長,我國核電建造隊伍也已全面掌握自主建造三代核電站的核心技術和建設經驗。
當前,我國在建三代核電機組超過20&,呈現多基地、多機組同時在建態勢。
2023年3月25日,中國西部地區首&“華龍一號”——中廣核廣西防城港核電站3號機組投産發電。迎峰度夏期間,該機組保持安全穩定運行,源源不斷為廣西及周邊提供清潔電力。目前,防城港核電站4號機組已完成反應堆壓力容器本體役前檢查工作,預計將於2024年上半年高質量投産。
在廣東,中廣核太平嶺核電項目1號機組核島、常規島主設備安裝工作順利推進,項目2號機組核島主設備及其他安裝吊裝工作正全面開展;陸豐核電項目5號機組,周邊廠房首層墻體基本完成,常規島汽輪機廠房筏基澆築完成,項目建設現場安全穩定有序。
福建漳州核電項目,整體規劃建設6&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並留有擴充兩台核電機組建設的位置。1號機組於2019年10月開工,計劃明年10月建成投産;2號機組於2020年9月開工,計劃2025年建成投産;3號機組計劃今年開工。整個項目計劃於2035年完成,建成後每年可發電720億千瓦時……
在國內産業鏈支撐下,我國已具備同時開工近20&“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建設能力,還積極聯合核電産業鏈上下游5000多家企業,開發新技術,研製新裝備,輸出管理經驗,協助搭建完善的質保體系,有效促進了國內裝備製造業和施工産業鏈的整體能力提升。
“依託‘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中國一重完成了二代到三代的核電設備更新迭代,實現了企業由單件小批量到智能化、批量化的産能升級發展。”中國第一重型機械股份公司副總經理許崇勇説。
核電投資大、效益高,三代核電批量化建設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核動力”。福建寧德核電有限公司董事長田輝宇介紹,寧德核電項目二期5、6號機組預計投資約415億元,單&機組能夠滿足100萬人口的生産生活用電需求;伴隨着二期工程建設,高峰期預計有超過15000名建設者同時在項目現場,將進一步帶動周邊經濟發展。
在山東省榮成市石島灣核電廠址,“國和一號”(CAP1400)示範工程正在穩步建設中,工程現場有萬餘名建設者日夜奮戰。該項目一期規劃建設2&“國和一號”機組,兩台機組單機發電功率153.4萬千瓦,設計壽命60年。
“國和一號”批量化建設也於2022年提速。2022年,國務院共核準10&核電新機組,“國和一號”佔比過半——三門核電二期、海陽核電二期、廉江核電一期共6&機組均採用該技術路線。
2023年核準的6&三代核電機組中,福建寧德核電項目5、6號機組和山東石島灣核電廠擴建一期工程項目1、2號機組,4&機組採用“華龍一號”;遼寧徐大堡核電項目1、2號機組,2&機組採用“國和一號”。
實現“走出去”,是我國從核大國走向核強國的關鍵指標。2023年7月14日,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5號機組破土動工,成為我國成功“走出去”的第3&“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在此之前,2015年8月開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2號核電機組,是繼福建福清5號機組之後全球第二個開建的“華龍一號”核電項目,已於2021年5月20日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多元化應用加速
2023年7月,全球首個開工的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玲龍一號”核心模塊完成出廠驗收,標誌着我國在全球率先邁出了模塊化小堆工程落地關鍵一步。建成後年發電量可達10億千瓦時,滿足52.6萬戶家庭生活所需。同時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8萬噸、植樹造林750萬棵。
“十四五”規劃明確推動模塊式小型堆等先進堆型示範和核能綜合利用,意味着核能的多元化應用、多用途發展按下加速鍵。
小型模塊化核反應堆造價更低、建造周期短、更安全靈活。“玲龍一號”是中核集團研發的陸上商用模塊化、多用途小型堆,除了發電,還具有熱電聯供、水電聯供、城市區域供熱、海水淡化、工業工藝供熱、自備電廠等多用途。
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核能與核技術在供熱、制氫、海水淡化、綠色電動車、醫療、環保、太空航行、深海探測、海島供能、核動力與常規動力混合驅動的大型運輸艦船等多方面的綜合利用。
2022年11月1日,遼寧紅沿河核電站核能供暖示範項目正式投運供熱,項目覆蓋大連市瓦房店紅沿河鎮,惠及當地近兩萬居民。據測算,項目投運後每年將減少標煤消耗5726噸,減排二氧化碳1.41萬噸、煙塵209余噸、二氧化硫60余噸、氮氧化物85噸多、灰渣2621噸,將有效改善供暖區域大氣環境。
2022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供熱項目在浙江海鹽正式建成投用。這是我國南方首個核能供熱示範工程,開創了我國南方核能供熱的先河,供暖面積達46萬平方米,惠及近4000戶居民。
在中核集團,核技術應用産業主要包括同位素及其製品、核醫療、核醫藥、放射源及工業應用、輻射加工、核儀器儀表等。比如,在放射性藥物方面,中核集團佔全國市場規模70%以上,生産的碳-13、碳-14呼吸檢測試劑,碘-125籽源,甲亢、甲癌治療用碘-131藥物,骨癌鎮痛治療用鍶-89等藥物的應用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核能供汽是利用核電廠熱量,解決石化産業用汽需求,降低綜合能耗和消除環境污染的一種新途徑。2022年5月27日,田灣核電蒸汽供能項目全面拉開建設帷幕。該項目以田灣核電3、4號機組蒸汽作為熱源,在物理隔絕的情況下,通過多級換熱,最終通過工業用汽管網,將蒸汽輸送至連雲港石化産業基地進行工業生産利用,安全可靠、清潔高效。
在山東榮成,“國和一號”融合核電與地方經濟、社會、環境的綜合協調發展,着力打造集核能供熱、海水淡化、核風光等綜合智慧能源於一體的“國和一號+”智慧核能綜合利用示範工程。
該工程包括“核能供熱”工程:可解決威海市2700萬平方米的供熱需求,助力山東省清潔供暖産業發展;“海水淡化”工程:日産1萬噸海水淡化項目作為戰略備用水源,未來將擴容至日産10萬噸,實現周邊供水;“海上風電”項目:打造集“海上風電+海水制氫+海上牧場+海上觀光”於一體的海洋資源立體化開發示範項目……
專家&&,未來,大型核電機組及小型反應堆疊加風能、光伏、儲熱聯合經濟運行,可以同步緩解城市清潔取暖和水資源制約發展等諸多難題,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