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解鎖社區治理新密碼
➤恩施市機關幹部下沉社區,成立專啃硬骨頭的社區治理“尖刀班”,全方位挖掘、激活、釋放社區治理潛能,社區治理呈現新格局
➤恩施市分類型明確治理重點,解決部分街道“小馬拉大車”、部分社區規模過大、城市網格不密不細等問題,實現單元數量的“加”、網格面積的“減”、治理效能的“乘”、管理空白的“除”
文 | 中共湖北省恩施市委書記 蘇勇
湖北省恩施市牢牢把握“社會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鄉社區、關鍵是體制創新”這一根本要求,着力完善治理體系、選優建強治理隊伍、創新改革治理模式,打出一套社區治理“組合拳”,探索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新經驗、新模式、新路子。
四個體系夯實治理根基
體系建設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基礎,恩施市構建黨組織統一領導、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
構建多向到點的責任體系。恩施市堅持“書記抓、抓書記”,壓實市級、街道、社區三級書記責任,統籌39名市級領導、62家市直單位、249個黨支部力量下沉基層,構建強有力的責任體系。例如,恩施市機關幹部下沉社區,成立專啃硬骨頭的社區治理“尖刀班”,全方位挖掘、激活、釋放社區治理潛能,社區治理呈現新格局。
建立縱向到底的組織體系。恩施市優化設置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片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和黨員中心戶,將州市1.4萬名下沉黨員納入片區黨支部統一管理,形成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黨組織體系,實現“支部建在片區、黨員編組在網格、服務落實在樓棟”。
完善橫向到邊的服務體系。恩施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一批、黨群部門扶持一批、社區自主孵化一批,培育畢茲卡、小棉襖等24家專業社工組織,組建287支志願服務隊、169個群眾自治組織服務群眾。恩施市組建“司機之家”“硒都蜂巢”和“紅管家”服務隊,引導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和新就業群體參與治理,推動形成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治理格局。
優化斜向到角的網格體系。恩施市新成立街道2個,增設社區7個、村改社區7個,細劃網格359個,分街道明確功能定位,分類型明確治理重點,解決部分街道“小馬拉大車”、部分社區規模過大、城市網格不密不細等問題,實現單元數量的“加”、網格面積的“減”、治理效能的“乘”、管理空白的“除”。
恩施新貌 恩施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四支隊伍凝聚治理合力
恩施市堅持把隊伍建設作為社區治理的重要支撐,選優育強治理骨幹,充分凝聚各方力量,着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基層治理人才隊伍。
做實社區“大黨委”。恩施市健全1名州領導帶1名市領導,指導1個州直牽頭單位、3至5個州市直責任單位&&社區的包保責任機制,做到“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州市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全面下沉社區,落實兼職委員制度,州市機關黨組織和兩新黨組織通過社區“大黨委”與城市社區實現共駐共建、共治共享,解決基層治理難題。
做強紅色“尖刀班”。恩施市堅持“抽硬人、出滿力”,優選素質高、能力強、熱愛社區工作的州市機關在職黨員幹部,全脫産下沉33個城市社區,會同社區工作者組建社區治理“尖刀班”,做實基層黨建、整治人居環境、服務企業發展等重點工作,進樓入戶集中攻堅克難。
做好黨員“服務團”。恩施市建立報到黨員定崗定責,&&1名困難黨員或困難群眾、&&5至10戶周邊居民、&&一批居住地經營主體的“雙定三聯”機制,幫扶困難群眾(黨員)5134名、全覆蓋&&城區居民95402戶。7289名在職黨員在社區亮身份、亮職責、亮&&方式,代辦民生實事,共商、共議、共辦小區事務,成為小區微治理生力軍。
做優專職“工作隊”。恩施市運用公開招聘、全員輪訓、結對幫帶、跟崗鍛煉等形式,打造“一專多能、全崗通用”社區工作者隊伍,全市社區專職工作者40歲以下人員佔比由改革前的32.5%提高到64.9%,大專以上文化佔比由28.62%提高到76%,持證比例由3.53%提高到49.2%,社會化、職業化、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
四項機制提升治理效能
恩施市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動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實現治理重心下移,為基層治理賦能增效。
上下聯動、四級聯辦的工作機制。恩施市分類辦理各類事項,涉及多部門的複雜事項由&&社區領導牽頭領辦,涉及職能部門職責的由部門認責承辦,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難事由“大黨委”聯動交辦,一般事項引導居民協商議辦。恩施市制定權力下放清單,明確街道法定權力72項、行政執法事項217項,分級分類解決小區糾紛和難題,實現“瑣事不出網格、小事不出社區”。
民事民議、合力合辦的自治機制。恩施市探索樓棟黨小組長、居民樓棟長以及衞生員、信息員、治安員、文體員的“兩長四員”提議,業主委員會商議,樓棟黨小組或小區(網格)黨支部審議,協調物業企業合議的小區樓棟“四方共議”協商自治模式,在小區設立“糾紛調解室”,開設露天議事廳,建立法治文化廣場,採取“民事由民提、民議、民決”的方式,引導居民“大家的事商量着辦,大家的事一起辦”。
清單點菜、部門端菜的服務機制。恩施市圍繞居民所需,由下沉黨員收集、“兩長四員”和樓棟黨小組研判、片區黨支部篩選、社區“大黨委”匯總、街道上報,建立居民需求清單。圍繞部門所能,恩施市梳理交通、住建、城管、教育等24個單位職能職責和項目資源,建立市直單位服務社區資源清單,並通過居民點單、社區派單、部門(黨員)領單、專班督單,實現與居民需求精準對接。
全員覆蓋、分層分類的考評機制。恩施市針對包保單位、駐區單位、“尖刀班”成員、下沉黨員的不同職責,建立網格(片區)—社區—街道三級考評體系,將包保單位、駐社區單位黨組織履職情況納入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黨建年度考核、平安恩施年度考核內容,將“尖刀班”成員考核結果作為年度幹部考核建議等次,切實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