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打造鄉村振興“武寧樣板”

2023-09-15 16:18:55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27期

 

武寧縣新寧鎮茶場社區(2022 年攝) 張項理攝

全縣共獲評國家級文明村鎮4個、省級11個、市級17個,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社區)創建率達到84.2%

全縣培育市級及以上龍頭企業3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10家、家庭農場273家,成立17家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帶動農民就業2萬多人,年人均增收2萬多元

  文 | 中共江西省武寧縣委書記 洪碧霞

  近年來,江西省武寧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縣第十五次黨代會上率先提出創建全國鄉村振興示範樣板奮鬥目標,成功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名單,探索具有特色的鄉村振興“武寧路徑”。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

  發展特色産業、特色經濟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需要因地制宜抓好謀劃和落實。武寧把産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依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

  在保障糧食安全上彰顯新擔當。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及新技術,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8.8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的51%,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4萬畝以上,産量穩定在16萬噸以上。

  在發展特色林下經濟上取得新成效。聚焦生態、綠色、有機産品定位,突出品質、品牌發展方向,大力發展蜂蜜、茶葉、菌菇、藥材等特色林下經濟,打造省級現代産業園2家,市級以上現代産業園實現鄉鎮全覆蓋,涌現出了羅坪長水生態價值轉化産業園、魯溪雙新“一紅一綠”(高山辣椒、高山茶葉)等現代農業産業發展典型。全縣發展油茶23.3萬畝、果木林14.8萬畝,林下經濟總産值達到19.8億元。榮獲“中華蜜蜂之鄉”稱號,全縣現有蜜蜂4萬餘箱,養蜂合作社36家,年均産蜂蜜350噸。全縣發展高山茶葉種植4萬餘畝。全縣共認證綠色有機農産品83個,廬山西海鳙魚列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武寧棍子魚”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核準註冊,“武寧寧紅”和“武寧蜂蜜”獲評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贛小白”綠茶獲評江西名牌産品。

  在推動産業融合上邁出新步伐。推動農業與旅游、康養等産業深度融合,常態化舉辦辣椒節、楊梅節、農民豐收節等具有鄉域特色的節慶活動,建成了一批以澧溪北灣半島、官蓮東山為代表的農旅融合美麗示範鄉村,全縣有國家級、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各1個,省4A級鄉村旅游點3個,省3A級鄉村旅游點12個,年接待游客突破158.5萬人次,營業總收入28.9億元,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農旅融合産業鏈條,獲評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游示範縣。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武寧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大力推進鄉村建設,着力繪就環境最凈、顏值最美、鄉風最好的美麗武寧鄉村畫卷。

  爭創環境最凈的村。在精緻化、常態化上下功夫,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將原有分散的、季節性的、收入低的護林員、養路員、保潔員、河流巡查員等隊伍全面整合為集中的、全季性的、收入相對合理的生態管護專業隊伍,提升農村環境整治水平。在全省率先建成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萬村碼上通”5G+長效管護&&,在全縣309個一類村以及鄉村主要交通路口、人流密集場所、垃圾中轉箱和生活污水檢測站配備593個監控攝像設備,並統一接入指揮調度中心,實現了村莊環境管護精準化、便捷化、智能化,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推動鄉村環境從“一時凈”到“一直凈”。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連續五年獲評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先進縣、連續四年在全省村莊環境長效管護評估中排名前三。

  爭創顏值最美的村。按照示範點、示範線、示範帶的推進思路,明確五年打造10個鄉村振興示範鎮,100個鄉村振興示範村,實現美麗鄉鎮全覆蓋的目標,推動鄉村面貌從“一域美”向“全域美”轉變。深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找尋鄉愁“因子”,留住農村“味道”,打造特色化、差異化、多元化的鄉村振興示範村鎮,創建省級示範鄉鎮3個、示範村24個,高標準建成新村點405個、美麗農戶庭院6340戶。

  爭創鄉風最好的村。大力推動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按照“五有”標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實現全覆蓋,並以此為依託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探索公德積分、公德超市、公德激勵“三公”德治模式,對好人好事、善行義舉、文明行為進行積分獎勵,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全縣共獲評國家級文明村鎮4個、省級11個、市級17個,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社區)創建率達到84.2%。

  讓成果更好惠及農民群眾

  武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幸福武寧、幸福鄉村”的理念,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持續提高農民群眾收入水平,促進共同富裕,讓鄉村振興的成果更好惠及農民群眾,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牢鞏固銜接促富民增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和飲用水安全,建立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加強扶貧産業基地和扶貧項目管理維護,採取就近就業、公益吸納、創業帶動、勞務輸出等辦法,強化脫貧人口穩崗就業10494人,開發公益性崗位482個,推動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抓牢産業就業促富民增收。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化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高校+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訂單生産等方式分享産業增值收益。全縣培育市級及以上龍頭企業3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10家、家庭農場273家,成立武寧縣蜂業協會、武寧縣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協會、武寧縣現代農業聯合會等17家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帶動農民就業2萬多人,年人均增收2.1萬元。

  抓牢農村産權制度改革促富民增收。深入推進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探索推進産業發展型、資源開髮型、服務創收型、資産盤活型、股份合作型等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推動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不斷增加農民工資性、經營性和財産性收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2022年,全縣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全部超過10萬元,100萬元以上的3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810元上升到2022年的21311元,年均增長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