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興安盟:守好紅色根 吃好文旅飯
➤興安盟通過打造“愛國、團結、文明、奮進、感恩”5條紅色旅游線路和12條研學實踐線路,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強國少年”主題研學活動,讓愛黨愛國愛家鄉精神代代相傳
文 | 伊秀秀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魏婧宇 王靖
“不忘歷史,牢記初心,為祖國美好明天而努力”“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同心共築中國夢”……一句句滿懷深情的“告白”寫滿了留言墻,成為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裏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五一會址、烏蘭夫辦公舊址、內蒙古黨委辦公舊址合稱為“一館三址”,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紅色旅游矩陣的核心。每逢節假日,“一館三址”就會迎來游客參觀高峰,留言墻成為各地游客追尋紅色印記的最好見證。
興安盟是一片紅色熱土。76年前,我國首個民族區域自治政府——內蒙古自治政府在這裡成立。近年來,興安盟堅持以紅色精神為根,以紅色文化為魂,在充分挖掘、有效利用本土紅色資源的同時,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一紅一綠,共同繪就了興安大地高質量發展的彩色長卷。
演員在 2023 興安盟那達慕開幕式上表演(2023 年 8 月 9 日攝)貝赫攝 / 本刊
守好紅色根脈打響文旅品牌
暑假期間,內蒙古黨委辦公舊址迎來了一批批“小紅軍”游客。小學生們身着紅軍服,在講解員的引領下聆聽紅色歷史、感悟紅色文化。
“我們深挖紅色故事,結合興安盟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針對青少年開展趣味性強、體驗度高的紅色研學旅游活動,讓孩子們把家鄉的紅色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組織紅色主題研學旅游的內蒙古知行研學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美&&。
挖掘紅色故事,重溫紅色記憶,再踏紅色足跡。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為興安盟發展旅游提供了“領航標”和“加速器”。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是革命老區,“烏蘭浩特”係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城市”。作為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實踐地,烏蘭浩特市紅色革命歷史遺跡眾多並且保存完好,共有“一館三址”等11處紅色景區景點。
近年來,興安盟在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強化教育功能發揮、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方面,興安盟通過打造“愛國、團結、文明、奮進、感恩”5條紅色旅游線路和12條研學實踐線路,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強國少年”主題研學活動,讓愛黨愛國愛家鄉精神代代相傳。每到節假日,“一館三址”都會舉辦多姿多彩的青少年紅色研學活動,年接待參觀游客達150萬人次。
另一方面,興安盟委組織部充分利用以五一會址為代表的紅色景區景點、內蒙古東部第一個紅色黨支部——巴日嘎斯&鄉、三角山哨所戍邊感人事跡等紅色資源,開發“五個事實和道理”系列精品課程,打造出10個現場教學基地,推出5堂實景微黨課,拍制《興安英烈譜》3集黨史專題片,創編《半扇門板》《那年花開》《烏蘭河畔的紅樹林》3部紅色情景劇,舉辦紅色培訓班近300期,覆蓋人群3.7萬人次。
用好綠色資源搭上發展快車
如果説紅色是興安盟的精神之魂、力量之源,那麼綠色就是立盟之本、發展之基。一紅一綠,相得益彰。今天,這片承載着草原兒女熱切希望的厚土,正堅持走出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春賞花,夏避暑,秋觀林,冬親雪。作為滿載四季風景的城市,位於興安盟西北部的阿爾山市依託優質的生態資源,豐富文旅産業業態、提升游客品質服務體驗、深化文旅産品創新供給,以節促旅、以旅彰文,杜鵑節、聖水節、冰雪節等特色文化旅游節慶體驗活動,成為阿爾山市的一張張亮麗名片,讓阿爾山成為游客心目中的詩和遠方。
在過去一年,阿爾山市先後建成鹿角灣溫泉度假營地、氧心森林浴道、哈拉哈漂流公園等高水準旅游産品,打造啤酒·青坊、“山珍水宴”“阿爾鹿”文創産品店等特色鮮明的旅游業態,改造完成3家星級酒店,謀劃實施了冰雪運動中心、金江溝溫泉開發、白狼峰景區改造等重點項目,吸引着越來越多的游客暢游阿爾山。
隨着旅游旺季的到來,興安盟也迎來旅游發展的新篇章,景區景點拉動着周邊百姓增收致富。“一個柳編製品能賣十幾元到上百元不等,僅憑賣這個,一個月就能多收入大幾百元。”在阿爾山市明水河鎮西口村柳編非遺工坊,村民付成財一邊製作柳編製品,一邊講述着柳編為他家帶來的變化。
“阿爾山的旅游火了之後,帶動了西口村的發展。我們抓住旅游發展的東風,通過柳編産業帶動群眾增收。”明水河鎮黨委書記祁學東&&,通過重點扶持、技能培訓、設計提升,西口村幾近失傳的柳編技藝重煥生機,如今直接或間接帶動360餘人實現戶均增收1.2萬元,曾經的貧困村靠旅游實現了百姓的致富夢。
據統計,今年1~6月,阿爾山市接待旅游者113.79萬人次,同比增長600.68%;實現旅游收入16.5億元,同比增長599.15%。
做好融合文章促進民族“三交”
興安的紅和興安的綠,共同繪就了興安大地高質量發展的彩色長卷,書寫了各族同胞團結奮鬥的壯麗篇章。興安盟內,漢族、蒙古族、朝鮮族、滿族、回族等41個民族相融共生,就像一朵朵石榴花相擁綻放,亦如一顆顆石榴籽緊密環抱。
走進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三合村民俗風情步行街,耳邊傳來悠揚的琴聲、動人的歌謠,一場少數民族歌舞匯演正在這裡舉行。三合村因地處洮兒河、歸流河、阿木古郎河三條河流交匯處而得名。如同水流匯聚,生活在這裡的漢、蒙、滿、回、朝鮮和達斡爾族6個民族的村民相親相敬、相守相融,生動地詮釋了村名中的“合”字。
三合村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生態文化村”,還是國家AAA級綠色水稻種植基地。漫步在三合民俗風情步行街,白墻黛瓦的朝鮮族民居掩映在綠樹紅花中,看一場朝鮮族歌舞,享受一頓地道的朝鮮族美食,穿上朝鮮族服裝打卡拍照……各民族文化交融薈萃,大批游客慕名而來。
近年來,興安盟着力打造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價值理念的旅游産品和精品線路,努力使景區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和紐帶,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