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態環境需要依法科學守護

2023-09-04 15:53:31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36期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

《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立法意義重大,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治理從此有了專門的法律依據

青藏高原是氣候變暖影響下環境變化不確定性最大的地區之一。最近幾十年,青藏高原地區的變暖速率是同期全球平均的2倍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制定全過程各環節,都注重發揮科學研究論證的重要作用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系統提出了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生態系統與生態安全等十大任務,組建起71個專題科考分隊,開展青藏高原全域科學考察研究,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的專業性、地域性、特殊性提供全面科技支撐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屈辰

  

  今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正式施行。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在我國、亞洲乃至全球的水安全、生態安全、氣候安全和環境安全中發揮着重要作用,生態保護地位特殊。

  “《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立法意義重大,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治理從此有了專門的法律依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時&&。

  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年近七旬的姚檀棟多次參加與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相關的座談會。他提出的加強冰川災害監測預警、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修復治理等意見建議得到立法機關充分肯定和採納。

  “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是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巨大貢獻。”姚檀棟説,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開始,科考隊圍繞科技支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實施,加強生態系統本底及其未來變化規律研究,加強雪山冰川、江河湖源生態保護,加強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修復,加強冰凍圈災害評價和監測預警,構建廣泛的監測網絡&&體系,依法科學守護青藏高原生靈草木、萬水千山,為建設青藏高原國家生態文明高地,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力量。

  掌握青藏高原生態本底

  《瞭望》:從科學角度分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有何現實針對性?

  姚檀棟:青藏高原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地球上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但最脆弱的地區。

  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亞洲水塔”,是“全球水塔”中水量最大、供給人口最多的水塔,孕育了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恒河等13條亞洲地區的重要河流,為這一地區20多億人口提供水資源。作為除極地冰蓋以外全球最大的冰川聚集地,青藏高原誕生了近10萬條冰川,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淡水儲量約7000~8000立方千米,湖泊儲水量高達1000立方千米,保障了亞洲水塔的供水基礎。

  青藏高原又是氣候變暖影響下環境變化不確定性最大的地區之一。最近幾十年,青藏高原地區的變暖速率是同期全球平均的2倍。在此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變化劇烈複雜。

  一是氣候變暖變濕導致亞洲水塔失衡:冰川、積雪等固態水體快速減少,湖泊、河流等液態水體廣泛增加,內流區水資源增加,外流區水資源減少,呈現水資源空間分佈的失衡,制約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

  二是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總體趨好,但面臨潛在風險:一方面,大部分地區高寒草原面積增加,返青期提前,枯黃期推後,生長期延長,凈初級生産力總體呈增加態勢;另一方面,高寒草甸和沼澤草甸顯著萎縮,濕地總體仍呈退化態勢。

  三是災害風險增加,新型災害凸現:冰凍圈災害進一步加劇,冰崩等冰凍圈新型災害風險增加,冰湖潰決潛在風險加劇,嚴重影響人類生存環境。

  基於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態地位、價值和現實情況,以及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加強生態風險防控的客觀要求,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提出建立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

  制定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是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重要抓手,起到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為守護好青藏高原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提供了法治保障,對加強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建設國家生態文明高地,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

  《瞭望》: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有哪些亮點?

  姚檀棟: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共7章63條,不少亮點值得關注。

  比如,國家加強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修復,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修復,實行自然恢復為主、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系統治理。再如,提出建立健全青藏高原雪山冰川凍土保護制度,加強對雪山冰川凍土的監測預警和系統保護,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科考成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法律舉措。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明確,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青藏高原科學考察與研究,加強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修復、水文水資源、雪山冰川凍土、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河湖演變、地質環境、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治、能源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生態系統碳匯等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研究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長期研究工作,掌握青藏高原生態本底及其變化。這為第二次青藏科考隊落實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立法提供全過程支撐

  《瞭望》:作為科考隊長,您如何理解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中強調的“發揮科技在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中的支撐作用”?

  姚檀棟: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制定全過程各環節,都注重發揮科學研究論證的重要作用。

  2022年7月14日,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座談會在西藏召開,會議特別強調,要發揮好科技在青藏高原生態保護中的支撐作用。我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參加了那次會議,並圍繞“科考成果如何支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作了重點發言。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的指導下,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系統提出了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生態系統與生態安全等十大任務,組建起71個專題科考分隊,開展青藏高原全域科學考察研究,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的專業性、地域性、特殊性提供全面科技支撐。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全過程深度參與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組織的立法啟動、內容起草、立法調研、立法論證、立法定稿等各環節立法工作。特別是,科考隊提出的加強冰川變化監測、加強冰川災害監測預警、加強生態屏障和亞洲水塔保護、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修復治理等一系列重要意見建議,均獲採納。

  《瞭望》: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作出哪些貢獻?

  姚檀棟:第一次青藏科考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紮實的科學依據。第二次青藏科考啟動六年來,科考隊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堅持環境變化與影響及其對策的定位,圍繞青藏高原地球系統過程及其環境變化這一關鍵科學問題,聚焦亞洲水塔、生態系統、江河湖源變化、極高海拔環境、災害風險,戰略資源遠景、高原“雙碳”潛力、人類活動、地球系統綜合觀測與預警&&等內容,産出一系列重要原創成果。比如,闡釋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系統性和特殊性,構建起地球系統多圈層綜合觀測與預警&&,等等。

  其中,實質性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運用地球系統科學理論,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的總體立法體系科學內容;

  二是總結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特點及相關特殊性,科學厘定立法涉及的生態環境保護內容;

  三是強調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碳匯功能,提出碳匯功能提升的立法科學內容;

  四是提出系統建立青藏高原觀測研究&&,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立法實踐提供關鍵科技示範&&支撐;

  五是提出將青藏科考作為長期國家戰略納入立法,為立法保護與實施提供科學支撐。

  青藏科考下一步

  《瞭望》:根據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第二次青藏科考下一步如何規劃?

  姚檀棟:按照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關於“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青藏高原科學考察與研究”的規定,下一步,第二次青藏科考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緊密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國家需求,構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格局,科學支撐生態保護立法實施。比如,推進完善青藏高原以國家公園群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建設方案,形成面向青藏高原全域的生態安全屏障優化體系和地域功能區劃。

  二是聚焦實施高水平基礎研究,摸清青藏高原生態本底及其變化,厚植生態保護基礎能力。比如研究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變化的系統作用過程並提出綜合監測評估指標體系與評估方法,定期評估各類生態系統保護成效和環境變化特點;加強人類活動的生態環境影響研究,探尋人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途徑,探索高原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機制。

  三是加強科考成果轉化,強化青藏高原自然災害評估和監測預警。比如,加強氣候變化條件下災害形成與演變規律研究,服務高原減災和重大工程全壽命周期風險防控,建立災害風險防控與韌性綠色工程建造融合的理論與技術體系;建立氣候變化預測與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報體系,形成跨行業協同的災害監測預警預報機制。

  四是深化拓展國內外科技合作&&,共建生態保護命運共同體。比如,構建統一的科研&&,匯集已有的青藏高原相關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青藏高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青藏高原國家實驗室;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推動“第三極環境(TPE)”國際大科學計劃實施,加強第三極環境變化的全球聯動效應研究,構建國際合作新格局。

  五是持續組織實施標誌性科考活動,不斷提升科考重大標誌性科學工程的社會影響。比如,填補高原無人區、戰略區考察空白,組織實施珠峰-卓奧友峰-希夏邦馬峰極高海拔地區等重大科考活動,在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重點江河湖源頭開展地球系統多圈層變化過程與機理考察研究;強化新技術新裝備應用,帶動科考成果科普,廣泛提升青藏科考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