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塑造中華民族根與魂

2023-09-04 15:51:58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36期

 

游人在黃河壺口瀑布景區游覽(2023 年 7 月 3 日攝)  張嵐攝 / 本刊

漫漫時空中,華夏先人在黃河流域斬荊棘、辟蒿萊,胼手胝足勞作,高擎智慧的火炬,靠着辛勤勞動和文明進化,創造了搖籃中的黃河文化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中,黃河流域長達3000多年位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從某種意義上説,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國史

  文 | 侯全亮

  

  翻開神州大地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多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出,中國古人類的進化、中華民族的形成、中華文明的演進發展,都能在黃河流域找到源頭與關鍵節點。在這裡孕育和不斷昇華的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體系形成發展過程中,始終是一條主幹主軸主線,演化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為華夏先民

  提供得天獨厚的生活家園

  從地質學講,黃河母體的最初發育,起始於一億年到3600萬年前相繼發生的轟轟烈烈的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此後,經過千萬年劇烈動蕩,在150萬年至120萬年前這段時間,隨着冰河期結束,氣候變暖,冰川消融,降雨豐沛,河水暴漲,河流沖刷力持續增強,加之中西部高原持續上升,西高東低的地勢高差進一步加大。在雙重力量作用下,河床不斷下切,衝擊着高山峻嶺,原來封閉的峽谷湖盆和相互獨立的河段先後被貫通,組成相互串聯的水系。這些古老水系以猛烈的奔涌動力,不斷沖刷下切,最終切穿三門峽,進入華北平原,大約在距今100多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偉大的黃河面貌初具。

  初生的黃河,尚未形成如今那樣的萬里巨川。在上游,青藏高原新一輪抬升,水流沖刷,青海瑪多最終成為黃河源頭。在下游,由於海水不斷侵襲,黃河河道只到峽谷尾閭的河南孟津。爾後,黃河攜帶着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像神話傳説中的精衛鳥一樣,不捨晝夜,奔騰流淌,先後填平滎澤、莆田澤、菏澤、大野澤、大陸澤、孟諸澤等眾多淺海湖盆,並持續向大海深處延伸,久而久之,造就了遼闊的扇形沖積平原——華北大平原。

  遠古的黃河流域記錄着中華先人的崢嶸歲月。80多萬年前,黃河流域産生了原始人類。彼時的古人類,發現黃河流域四季分明,雨量豐沛,氣候濕潤,非常適合人類生存。特別是這裡厚厚的黃土層,能夠用石頭開鑿洞穴,遮風擋雨、躲避野獸。於是,古人類陸續走出叢林,聚集在這片黃土地上,披荊斬棘,辛勤勞作。

  古人類經歷了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個發展階段,而這三個階段的遠古人類化石在黃河流域均先後被發現、其數量之多、類型之全,以及所展現出的完整性、系統性,獨佔鰲頭。從藍田猿人,到大荔人、許家窯人、河套人、山頂洞人,一處處文化遺存古跡,清晰勾勒出了中華祖先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息的足跡和脈絡。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表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出現在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之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在“群星閃耀”盛況中居於核心位置,輻射四方。

  8000年前,相繼出現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灣文化,宣示了中華農業文明的昂揚啟程。特別是距今約6000年出現在黃河兩岸的仰韶文化,彰顯了那個時代黃河文化的強勢特徵。

  從傳説以及後世文字記載來看,大約在5000多年以前,黃河流域已經聚居着許多血緣氏族和部落。炎黃二帝聯盟,實現了華夏民族第一次大融合。黃帝統一華夏、堯天舜日、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中華先民為爭取生存發展的強烈意識和思想智慧。考古發現的鄭州鞏義雙槐樹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陜西神木石峁遺址,透射出黃河文明進入早期國家之門的脈絡。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揭開了塵封四千多年的夏王朝面紗,展示出中華大地最早的國家形態。它們穿越五千多年風雲,給後人講述着中華大地的古老故事,映照出中華文明的最早源流。

  位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中國進入文明社會,黃河文化更顯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中華五千多年文明歷史中,黃河流域長達三千多年位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八大文明古都,黃河流域有5座。夏朝的國家雛形萌發於黃河早期文明的中心區域。商民“前八後五”,屢次遷都,始終輾轉於黃河南北兩岸。商朝開啟輝煌燦爛的青銅時代,光耀千秋。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國可考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

  周人興起於黃河中游腹地,立足黃河向外擴展。繼而建立的周朝,傳承夏商文明,禮義安邦,經濟發展,國祚賡續,盛況空前。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政治變革,百家爭鳴,思想薈萃,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中華文明群星閃爍。

  崛起於黃河中游的秦朝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修築萬里長城,實行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完成中華國體的基本構架,對中華民族歷史演進産生了深遠影響。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建立的大漢王朝,開疆拓土,屯墾河套,鎮守雄關,金戈鐵馬征戰大漠,奠定了古代中國的遼闊疆域,進一步鞏固擴大了中華統一多民族國家。

  隋朝的建立,結束魏晉南北朝300多年的長期分裂局面,國家重歸統一,開皇盛世“資儲遍於天下”,開鑿大運河為我國古代水運寫下輝煌篇章。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國土遼闊,政治開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氣象萬千,把中國推向封建社會新的高峰。宋朝時期,經濟發展,科技昌盛,文化燦爛,創下一代東京夢華。

  以農耕為主要生産方式的黃河文明,比草原文明和漁獵文明具有先進性和早熟性,擁有眾多人類文明領先的發現和發明。最早的月食記錄,最早種植谷和水稻,最早飼養家禽,最早用十進位記數法,最早生産漆器等,都顯示了早期黃河文明的成熟與發達。黃河文明進入發展和興盛時期,科技長期位居人類文明前列,創立了磁學、聲學、數學、光學、力學、地學、醫學、藥學、建築學等學科,並得到極大的發展。肇始於黃河流域的“四大發明”,對整個人類文明進程産生了重大影響。

  在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中,黃河兩岸上演過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場景,涌現出眾多代表人類文明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流傳下來許多中華民族耳熟能詳的英雄故事。神州大地歷朝歷代政治不斷變革,國家權力不斷更替,也多次出現南北割據分裂狀態,但中華民族統一進取的歷史潮流,一如黃河奔騰巨浪,浩蕩向前,不可阻擋。

  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國史

  古代中國,黃河流域水利發展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盛衰和政權興亡。川流不息的黃河水,有力支撐了歷代經濟社會發展。戰國時期秦國修建的鄭國渠,使關中地區糧食豐裕,國力強盛,為秦國掃平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漢武帝時期修建白渠,發展關中平原灌溉,鞏固了都城長安的政治中心地位,也為北征匈奴提供了物質保障。唐朝時期,黃河流域先後修建和改建引汾灌區、成國渠,農田灌溉面積猛增。糧食豐收,物産富饒,有力鞏固了唐王朝統治地位。北宋熙寧年間,大力發展引黃淤灌,許多鹽鹼不毛之地變成肥沃良田,成為卓有成效的富國裕民之舉。

  漕運興,國運興。在很長歷史時期內,黃河漕運一直是中國歷代王朝的重要命脈。戰國時期開挖的鴻溝水系,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溝通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大大加強了各諸侯國之間的交流,對於全國經濟地理産生了重大影響。西漢建都長安,開鑿渭河漕渠,修建大型糧倉,黃河航運成為大漢王朝經濟的主動脈。

  隋唐時期,先後開鑿疏浚廣通渠、山陽瀆、通濟渠、永濟渠,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形成以長安、洛陽為中心,南至江浙,北抵涿郡,長達2700多公里的隋唐大運河。北宋年間,以汴河為中心,上接黃河,下通淮河、長江,長達數千里的水運交通網,成為宋王朝重要的立國之基。

  歷史上,黃河在哺育中華民族成長的同時,洪水頻繁氾濫也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北達天津,南抵江淮,黃淮海大平原留下了洪水肆虐的印記。

  中國歷朝歷代都把治理黃河水患作為治國安邦的大事,無數先賢和廣大勞動人民為之進行了長期而艱難的探索。從春秋時期齊桓公主持簽訂黃河堤防盟約,到秦始皇“夷通川防”統一修築黃河大堤;從漢武帝親率文武百官堵塞黃河決口,到東漢王景治河安流數百年;從北宋朝堂圍繞黃河治理長達60多年的激烈論戰,到元代賈魯治河留下的功過恩怨;從明代潘季馴等治河良臣殫精竭慮治黃河保漕運,到清代朝廷把治理黃河作為國策刻在金鑾殿柱子上……黃河安瀾始終是華夏兒女的深切期望。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經過70多年治理開發和大規模建設,古老黃河發生滄桑巨變,徹底扭轉了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黃河歲歲安瀾,寶貴水資源得到開發利用,黃河治理開發與保護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從某種意義上説,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國史。

  黃河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

  黃河孕育滋養的黃河文化,具有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博大精深,內涵豐厚,交融匯流,多源一體,治水安邦,家國同構等內涵特徵,彰顯出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尤具鮮明的時代特徵。

  ——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千萬年來,黃河九曲十八彎、奔騰不息,塑造了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品格,凝聚着中華民族深沉而堅韌的精神追求。

  從上古時代開始,面對黃河大洪水的重大自然災害,中華先人以治水的積極進取態度,在與洪水搏鬥中,凝成了中華民族不懼艱險、敢於鬥爭的堅強意志。

  ——傳承中華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夏朝初期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到逐步發展為國家政治體系,幾千年來,黃河文化培育了中華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在國家危難關頭挺身而出,以身許國,前赴後繼,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忠誠愛家的精神內涵。

  ——堅守黃河文化熔鑄的中華民族共同價值觀。千萬年來,中華兒女在黃河流域繁衍生息,不斷 啟發生存智慧,汲取創造靈感,陶冶民族品格,塑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黃河文化熔鑄了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成為維繫中華文脈、凝聚社會力量、實現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

  ——注重黃河文化一元主導、多樣並存的發展模式。在幾千年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黃河文化作為主體核心,不斷吸收融合其他地域文化,形成了以黃河文化為中心,一元主導、多樣並存的中華文化體系。黃河文化通過各種方式融合於中華民族的價值結構,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以及民族思維方式,強化了中國人民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秉承黃河文化蘊含的對外開放特質。黃河奔騰入海,黃藍相擁的河口尾閭形態,給予了中華民族對外開放,世界文明互鑒,吸收外來文化精華,不斷昇華自我的深刻啟示。

  歷史上,絲綢之路作為著名的商業、文化、外交之路,穿越黃河流域的重要地區,在中外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中,逐漸形成包容、開放、互助的文化氛圍。極大豐富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這種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動,使不同文化重組融合,突破各自局限。

  一條泱泱大河,一部中華春秋。千百年來,九曲黃河以百折不撓的磅礡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英雄氣概和堅韌品格,孕育了中華兒女發明創造的智慧靈性,形成了博大精深、內涵豐厚的黃河文化。歷史的沉澱使黃河文化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蘊含着深邃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碼,對於構築文化自信堅實根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精神力量,具有多維度的重要時代價值。(作者為黃河水利作家協會主席、黃河水利委員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