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用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以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為前提,以生態保護為肌底
➤陜西省成功打造“大唐不夜城”“長安十二時辰”等唐文化全景展示項目,河南省“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沉浸式文旅體驗項目深受好評,成為具有突出影響、地標效應的精品
➤各地方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創新,涌現出一些好模式好做法。例如,山東等省份實施國有建設用地考古前置改革,突出文化體驗廊道建設,並建立了滾動推進和要素跟進的項目落地機制,為改革創新提供了經驗
文 | 夏成 劉敏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來,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着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九曲黃河奔流入海,以百折不撓的磅礡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偉大品格,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徵。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相關部門印發了《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對於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識,形成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塑造大河文明創新傳承的典範,建設世界文明互鑒的重要高地,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鄭州黃河文化公園附近的風光(2021 年 5 月 22 日攝) 張浩然攝 / 本刊
黃河是彰顯大國氣韻的標識符號
黃河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等四大地貌單元和我國地勢三大&階,域內分佈蘭州—西寧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幾字彎都市圈、中原城市群和山東半島城市群等,擁有黃河天然生態廊道和三江源、祁連山、若爾蓋等多個重要生態功能區域,疊加“一帶一路”建設、西部大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部署,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黃河哺育中華民族,孕育中華文明,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留下豐厚的文物和文化遺産。從夏朝到北宋的3300多年間,黃河流域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西安、洛陽、開封、安陽、鄭州等5大古都。黃河流經9省(區)串聯了河湟、河套、關中、三晉、河洛、齊魯等地域文化,擁有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莫高窟、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龍門石窟、殷墟等世界文化遺産,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總量約佔全國的40%。這些珍貴的文物和文化遺産展現了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成就,築就了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滾滾黃河奔騰不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堅實支撐,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利於充分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價值,有利於增強黃河流域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有利於建設厚植家國情懷、傳承道德觀念、涵養各民族同根共有的精神家園。
牢固樹立保護傳承弘揚的建設理念
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統籌推進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不同於其他文化保護利用空間的標識性功能載體。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區域重大戰略框架下謀劃建設的,它根植於黃河文明和歷史文化積澱,宏觀站位更遠,時空跨度更大,涉及資源更廣,人民期盼更高。按照《規劃》,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確立了“一廊引領、七區聯動、八帶支撐”總體空間布局,分類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等四類重點功能區,構建起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空間骨架。牢固樹立保護傳承弘揚的建設理念,堅持問題導向,推動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行穩致遠。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以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為前提,以生態保護為肌底。各地方深入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堅持把保護作為第一職責,踐行生態優先戰略,加強黃河沿岸生態和文化空間保護管控,推動大遺址保護建設,將黃河文化及相關領域的保護、利用以法律或政策文件形式予以保障,取得了積極成效。例如,河南省積極推動仰韶村、大河村、二里頭、殷墟、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等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甘肅省蘭州市頒佈了《蘭州&&黃河文化保護辦法》,開創了城市黃河文化保護立法先河。
文化引領,強化傳承。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華夏文明的深刻表達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堅實回應,其建設要以文化為引領,充分考慮地域廣泛性和文化多樣性、資源差異性,處理好保護與傳承的關係。從已有經驗看,陜西省成功打造“大唐不夜城”“長安十二時辰”等唐文化全景展示項目,河南省“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沉浸式文旅體驗項目深受好評,成為具有突出影響、地標效應的精品。但是,也存在一些黃河主題博物館展陳較為陳舊和內容重復、旅游業態雷同和産品相近的問題,一些地方文化建設與城鎮建設矛盾還比較突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活態傳承尚顯不足,需要持續關注和深入解決。
整體闡釋,弘揚價值。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豐富內涵和歷史意義,全面闡釋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兼顧歷史與現實,打造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應有之義。近年來,隨着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不斷深入,各地方成功舉辦了“黃河安瀾·文旅共享”2022中國黃河對話等黃河文化交流活動,組建了黃河文化研究院、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研究院、黃河考古研究院等,推出了系列紀錄片、出版物和歌舞劇等。持續發揮黃河文化引領作用,深化對黃河文化內涵外延、發展歷程、時代價值等研究發掘,不斷推出優秀現代文藝作品,多層次全景展現黃河文化,是黃河沿線地區共同努力的方向。
深化認識,改革創新。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一項新任務,加大認識理解和改革創新力度,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必由之路。當前,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還存在一些誤區,有些地方把“掛牌子”理解為建成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唯一目標,把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理解為旅游業發展,把與公園相關的內容都納入了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範圍,把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生態保護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畫等號,缺乏針對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精細化和創新性舉措。有的地方在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創新,涌現出一些好模式好做法。例如,山東等省份加大宣教培訓力度,實施國有建設用地考古前置改革,突出文化體驗廊道建設,並建立了滾動推進和要素跟進的項目落地機制,為改革創新提供了經驗。
聚焦五大重點任務講好黃河故事
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全面推進強化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深化黃河文化研究發掘、提升環境配套服務設施、促進黃河文化旅游融合、加強數字黃河智慧展現五大重點任務,體系化推動黃河沿線各地方相關工作落到實處。
強化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加強黃河文化遺産資源普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持續開展黃河流域舊石器時代遺址、早期聚落遺址、古代都城、都邑遺址及帝王陵寢等重要遺址的考古和研究,提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專題博物館等建設水平,舉辦黃河流域沿線非遺産交流展示等活動。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街區建設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有機結合,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修繕和當代復興,加強獨具自然生態與地域文化風貌特色的古鎮名村、居住群落和歷史建築整體性保護,形成更多特色公共文化空間。
深化黃河文化研究發掘。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重要力量,發揮國家文化公園專家諮詢委員會積極作用,深入開展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相關研究。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藝術資源,推進舞&藝術、影視劇、專題片、動畫片、電視節目和網絡視聽作品創作,推出更多喜聞樂見的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作品,組織文藝精品聯展聯播聯演。做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宣傳報道,辦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主題系列活動、博覽會、黃河大集等,推動黃河文化公開課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加強黃河文明交流互鑒,推動黃河文化海外傳播能力建設。
提升環境配套服務設施。堅持上下游、左右岸、堤內外、干支流協同,實施濱河防護林生態屏障等重大工程,建立健全黃河流域生態監管體系,持續加強黃河流域環境治理和聯防聯治,持續改善全流域生態環境。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與生態修復、文化傳承、文旅融合、城鄉建設等工作同步推進,統籌推進鄉村環境衞生治理,完善飲水、照明、道路、垃圾收集轉運等公用事業設施,優化游憩、公共文化和交通服務設施,建設複合生態長廊,改善黃河沿線人居環境。
促進黃河文化旅游融合。突出地域文化特點和重點建設項目引領,圍繞世界級旅游景區和旅游度假區、國家級旅游休閒城市和街區、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等,培育高品質旅游目的地,組織特色文化旅游主題活動,打造“中華母親河”文化旅游品牌體系。綜合考量沿水系、山脈、文脈、古道、村落等布局特點和公路、鐵路等交通可進入性條件,採用沿河、通曲、環山、達海、探城、品村等線路組織方式,結合河湟、河套、關中、三晉、河洛、齊魯和紅色文化片區,串聯具有突出意義的黃河文化旅游資源,打造黃河世界遺産、黃河生態安瀾、紅色基因傳承等跨區域文化旅游經典線路。
加強數字黃河智慧展現。建設黃河文化數字雲&&,對文物和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展示,對歷史名人、詩詞歌賦、典籍文獻等關聯信息進行實時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網上空間。加強智慧旅游景區、園區建設,鼓勵博物館等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聯動,共同開發文化創意和設計産品,豐富黃河文化相關數字內容産品,培育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依託國家數據共享交換&&體系和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構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時空數據集成應用&&,建立完善各類專題數據庫和遺産監測預警體系,推動文化遺産信息資源數據共享、開發利用。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國家地理空間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