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巡視巡察“利劍”更顯鋒芒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巡視工作力度、廣度、深度大幅提升,中央、省、市、縣四級全部建立巡視巡察機構,巡視巡察方式方法不斷創新豐富,上下聯動、貫通協調的巡視工作格局持續釋放監督效能
➤充分運用以往有效經驗,接續推出並統籌使用常規巡視、專項巡視、機動巡視、巡視“回頭看”等多種巡視方式,以靈活多變的方式打出“組合拳”
➤近年來,各地巡察工作方式持續創新,應用提級巡察、延伸巡察、交叉巡察等方式,推動解決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
➤市縣黨委對鄉(鎮)、村(社區)黨組織開展提級巡察、延伸巡察、交叉巡察,有利於破除基層熟人社會“關係網”“説情風”干擾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屈辰
截至今年4月8日,二十屆中央第一輪巡視的15個巡視組完成巡視進駐工作。按照慣例,巡視反饋情況或將於近期公布。
巡視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性制度安排。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巡視工作力度、廣度、深度大幅提升,中央、省、市、縣四級全部建立巡視巡察機構,巡視巡察方式方法不斷創新豐富,上下聯動、貫通協調的巡視工作格局持續釋放監督效能,形成“橫向全覆蓋、縱向全鏈結、全國一盤棋”工作格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強調發揮政治巡視利劍作用。中辦印發的《中央巡視工作規劃(2023—2027年)》明確提出,通過5年努力,使巡視制度更加科學、更加規範、更加有效。
邁上新征程,巡視工作規範化、專業化水平將不斷提高,推動巡視制度成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懲治腐敗的利劍,成為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的利器。
巡視方式守正創新
2023年3月,二十屆中央第一輪巡視確定對30家中管企業黨組開展常規巡視,對5家中管金融企業黨委開展巡視“回頭看”,對國家體育總局黨組開展機動巡視。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首次在一輪中央巡視中同時安排常規巡視、機動巡視和巡視“回頭看”三種組織方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深化政治巡視,充分運用以往有效經驗,接續推出並統籌使用常規巡視、專項巡視、機動巡視、巡視“回頭看”等多種巡視方式,以靈活多變的方式打出“組合拳”。
常規巡視實現政治體檢全覆蓋。作為根據年度工作安排開展的綜合性巡視,常規巡視對被巡視單位進行全面政治體檢,意在全面監督和檢查被巡視方的工作執行情況,發現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
2013年5月,十八屆中央第一輪巡視正式開啟,10個巡視組對內蒙古自治區等10個地區、部門和單位開展常規巡視。同年10月開展的十八屆中央第二輪巡視,對6個地方、2個部門和2個企事業單位展開巡視。
通過對“地方、部門、央企、金融、事業單位、中管高校”等各板塊進行“板塊輪動”,常規巡視查找出一批行業性、領域性問題。2014年第四輪巡視後,中央實現了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巡視全覆蓋。
專項巡視精準爆破突出問題。2014年,十八屆中央第三輪巡視首次探索開展專項巡視試點。與常規巡視相比,專項巡視針對某個省區市、部門或單位的突出問題開展巡視,特點是更具針對性,可以圍繞一件事、一個人、一個下屬單位、一個工程項目、一筆專項經費開展巡視。
“專項巡視的出現拉開了巡視工作改革的序幕,使巡視目標更精準、形式更靈活、時間更緊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孫大偉説。經過試點,專項巡視從十八屆中央第五輪巡視起全面推開。
此後,十八屆中央第六輪巡視,開始探索分類專項巡視,即分領域、分類別進行專項巡視,實行“一托二”,每輪一個組巡視2個單位,一個組長配備2名副組長,多個巡視組同類同步安排、分批集中匯報。
這種方式提高了巡視效率,且將相同或相關行業、領域的企業放在同一組中,便於查找共性問題,形成監督合力。僅十八屆中央第六輪巡視期間,就有近20名央企高管被查。
機動巡視打造監督“移動探頭”。2017年,十八屆中央第十二輪巡視首次試點開展機動巡視。機動巡視動態選定巡視任務,哪問題反映突出就去哪,形式更加機動靈活,問題導向更鮮明,是黨內監督的“移動探頭”。
比如,二十屆中央第一輪巡視對國家體育總局黨組開展機動巡視,目的就是聚焦履行黨的領導職能責任、貫徹落實體育強國建設重大決策部署情況,深入查找、推動解決體育領域特別是足球領域腐敗問題和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
“機動巡視時間短、節奏快,使巡視對象猜不準巡視組的‘底牌’,能有效發揮其政治‘顯微鏡’和‘探照燈’作用。”孫大偉説。
巡視“回頭看”放大震懾效果。2016年,十八屆中央第九輪巡視首次開展巡視“回頭看”,對已巡視過的遼寧、安徽、山東、湖南等4省殺了“回馬槍”。巡視“回頭看”是“圍繞政治的‘再巡視’”,既查老問題,檢查整改落實情況,也注重發現新問題,對沒見底的問題再了解,延伸放大震懾效果。首次“回馬槍”發現,4個省份均存在老問題屢巡未改的情況。
“巡視‘回頭看’打破了少數人的僥倖過關心態,體現出黨內監督的韌勁和嚴肅性。”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説,一些“大老虎”正是在巡視“回頭看”中發現線索並最終落馬。
據統計,十八屆中央共開展十二輪巡視,十九屆中央共開展九輪巡視。十年來,黨中央巡視工作保持力度和節奏,在創新中向縱深發展,新思路、新方式、新手段、新打法層出不窮。
巡察創新打通監督“最後一公里”
市縣巡察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夯實基層管黨治黨政治責任的重要手段。2016年,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産黨黨內監督條例》對建立巡察制度作出原則性規定。目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以及15個副省級城市已全部建立巡察制度。
從各地實踐看,主要巡察方式包括常規巡察、專項巡察、提級巡察、交叉巡察等。常規巡察,是在市縣黨委一屆任期內實現對所管理的黨組織巡察全覆蓋;專項巡察,是針對重點人、重點事、重點問題或者巡察整改情況,機動靈活開展監督。
近年來,各地巡察工作方式持續創新,應用提級巡察、延伸巡察、交叉巡察等方式,推動解決群眾身邊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
提級巡察直插“最後一公里”。提級巡察是根據加強黨內監督工作需要,對不屬於市委直接管理的下一級黨組織,提升一級開展巡察。
比如,2023年5月,陜西省西安市全面啟動對部分區縣村(社區)黨組織的提級巡察工作。各提級巡察組直插村、社區,走村入戶,以群眾反映強烈和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為重點,推動巡察監督直觸“神經末梢”,共發出巡察建議書23份,推動解決民生實事60件。
“提級巡察將基層監督重點難點領域和地區納入巡察範圍,是破解基層巡不深、察不透難題的積極嘗試。”莊德水錶示。
對於信訪集中、群眾反映強烈且處理問題矛盾不力、軟弱渙散的行政村(社區)黨組織,一些地方探索實行“延伸式”巡察。
比如,2018年底,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委巡察組提級巡察鄉鎮的同時,克山縣和依安縣的縣委巡察組分別對市委提級巡察鄉鎮所轄的126個行政村進行延伸巡察。市縣同步的提級巡察和延伸巡察,共發現6大類486個問題。
交叉巡察衝破人情關係網。近年來,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由市委巡察辦組織各縣(市、區)相互之間對所管轄的黨組織開展交叉巡察,並在實踐中細化出巡察主體交叉、巡察內容和範圍交叉覆蓋、巡察工作方式交叉混合、交叉巡察多個對象等多種模式。
比如,湖北省荊州市委探索巡察主體交叉,採取市委巡察機構派1名同志帶隊、縣市區各抽調5名巡察幹部的“1+5”混合編組模式,同時對多個區縣開展交叉巡察。
受訪專家介紹,市縣黨委對鄉(鎮)、村(社區)黨組織開展提級巡察、延伸巡察、交叉巡察,有利於破除基層熟人社會“關係網”“説情風”干擾,破解基層巡察“抹不開面、巡不到位”“群眾不敢講”等問題和顧慮。
巡視巡察上下聯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實踐的不斷發展,巡視巡察工作取得的新成果新認識新經驗新辦法逐漸上升為法規制度。2015年、2017年,《中國共産黨巡視工作條例》先後兩次修訂,總結吸納巡視工作實踐創新成果。2023年1月召開的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再次提出修訂巡視工作條例,要求完善巡視巡察上下聯動工作格局。
目前,中央、省、市、縣四級巡視巡察工作體系已經建立。比如,2021年9月,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部署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巡視巡察機構同步開展涉糧問題專項巡視巡察。各級黨委共派出2704個巡視巡察組,對1.4萬餘個涉糧黨組織開展監督檢查,發現糧食收購、銷售、存儲等環節存在的腐敗和不正之風問題3.7萬餘個,有效促進治理糧食購銷系統性腐敗。
在深化上下聯動的同時,巡視巡察監督與其他監督的貫通協調力度不斷加強。各級巡視巡察機構相繼建立了與紀檢監察、組織、審計、財會、統計、信訪等監督的協作機制。比如,二十屆中央第一輪巡視組的組成人員中有3/4是從財政、統計、審計、國資、信訪等部門抽調的專業幹部,有利於推動專業力量深度參與巡視,形成監督合力,提高監督效能。
“今年5月印發的《中央巡視工作規劃(2023—2027年)》提出,推動巡視工作向深拓展、向專發力、向下延伸。這既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巡視巡察工作成功經驗,也體現着二十屆中央巡視工作深化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特點。”孫大偉説。
受訪專家&&,向深拓展的關鍵,是聚焦影響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的全局性問題,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在履行職責、行使權力上的根本性問題,以及容易誘發重大問題、突出風險的傾向性問題,深挖苗頭隱患,揭示問題根源,做到治已病、防未病。
向專發力的關鍵,是更加注重發揮專項巡視巡察作用,促進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深化發展,提升靶向監督效能。通過加強巡視巡察機構隊伍建設、規範化建設、能力建設,逐步提高專業化水平。
向下延伸的關鍵,是緊密結合基層實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暢通群眾參與監督渠道,促進強化基層監督、完善基層治理,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按照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巡視工作會議部署,巡視巡察工作將更加突出標本兼治,根據形勢需要持續改進方式方法,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增強巡視監督精準性、有效性,推動巡視巡察工作高質量發展。□
宋博圖 / 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