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2023-06-12 13:33:34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24期

  

“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要緊抓“擴”和“改”兩個重點,統籌推進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國民經濟在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中實現良性循環

  文 | 梁建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這是新形勢新條件下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的新的重大要求,是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採取的重大舉措。其中,切實“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關鍵在於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紀疫情影響深遠,我國面臨的發展環境更加錯綜複雜、需要應對的風險挑戰更加嚴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關鍵。”如何做到“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是其中的應有之義。

  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從全球範圍看,隨着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衝突和動蕩頻發,以強大國內市場對沖和化解外部衝擊與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具有現實緊迫性;從國內實際來看,我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全球最大最有潛力市場,在市場規模、産業體系、人力資源、區域格局等方面具有巨大發展優勢和潛力。近年來我國經濟內循環的比例在不斷上升,動力十足、潛力十足。

  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可靠性,既有關鍵支撐,又有現實需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擁有了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具備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強大的生産能力,能夠為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可靠性提供關鍵支撐。但與此同時,確保國內循環暢通還存在着一些“短板”和“弱項”。比如,産業基礎能力有待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突出,存在“斷鏈”風險;原始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基礎研究“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不足;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能源礦産資源對外依存度高等。特別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形勢下,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脫鉤”“斷鏈”風險加劇,這些“短板”和“弱項”的制約和影響可能進一步凸顯。只有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着力提升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才能不斷提升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切實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可靠性。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新時代新征程,深入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重點在於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真正做到“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要緊抓“擴”和“改”兩個重點,統籌推進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國民經濟在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中實現良性循環。

  把“擴”落在實處,不斷提升供給能力、進一步激活需求潛力。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技自立自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以強大有效的供給能力穿透循環堵點,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通過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深化消費和投資領域體制改革,不斷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巨大需求牽引力。還需多管齊下,讓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後顧之憂敢消費、消費環境優獲得感強願消費,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

  把“改”落在實處,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供需精準契合。要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增強産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供給適應滿足現有需求,創造引領新的需求。同時,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破除地方保護和行政性壟斷,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和市場化配置,完善公平競爭規則,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實現供給和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提供有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