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治理“病灶”在哪?答案在管網

2023-05-22 14:58:00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21期

  

黑臭在水體,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網,已是業內共識。水環境綜合整治是復雜的係統性工程,沒有完善的污水收集網絡,便不可能有效收集污水,更難將城市污水治理好

價格機制改革,已被寫入“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文件,釋放出積極信號。《規劃》提出,完善價格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吸引社會資本,形成可持續的建設經營模式

在長江沿線試點城市,部分企業為水環境治理開出“新藥方”——構建城區供水排水、管網建設、防洪防澇、排污治污綜合體係,以特許經營方式盤活政府存量資産,推進水務係統變九龍治水為一龍管水

水環境治理要實現高品質發展,“面子工程”必然要轉向“裏子工程”,排水管網建設是繞不開的環節。伴隨管網攻堅戰的推進,污水治理領域將迎來重要變革,城市水環境治理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燕 王仁貴

  4月,均河流水潺潺,兩岸綠意盎然,河中幾座小噴泉正在水面“綻放”。走近能看到,噴泉下方設有曝氣機,促進上下層水體混合,增強水體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

  多年前,這裏是另一番樣貌。這條位于安徽六安城區的內河,曾經是黑臭水體。經過管網溯源,污染源被切斷,黑臭污泥得到清理,河道周圍種上綠植,河水化“濁”為“清”。

  排水管網,既是黑臭水體治理的核心,亦是構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環節。長期以來,城市排水管網建設滯後,存在老化、雨污合流、混搭漏接、污水直排等問題,導致治理黑臭水體像鐘擺一樣反覆出現。

  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重慶、江蘇宜興、安徽六安、湖北武漢等城市調研發現,碧水保衛戰不斷向縱深推進,污水管網建設成為破解城市污水治理的治本之策,探索管網商業模式、破解探測技術之困、實現係統化治水,是打好這場攻堅戰的題眼。

  黑臭水體病灶在管網

  2022年10月,生態環境部在長江幹流及重要支流共排查出了6萬多個排污口,為地方掌握數據的30倍,揭開了水體黑臭、地下水污染的最大病灶。

  黑臭在水體,根源在岸上,核心是管網,已是業內共識。水環境綜合整治是復雜的係統性工程,沒有完善的污水收集網絡,便不可能有效收集污水,更難將城市污水治理好。

  “只是就水治水,黑臭水體將很快反彈,根子要治理好管網。”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殿常説,團隊在部分沿江城市調研發現,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不到50%,意味著很多污水通過各種方式跑冒滴漏。

  過去,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普遍“重地上、輕地下”,管網建設存在偷工減料、缺少維護、管理落後等問題。這讓城市污水處理末端環節——污水處理廠,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擺設”。

  2022年1月,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水生態環境司司長張波介紹,有的城市管網收集的不是污水,而是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很低,幾乎不處理都基本達標了。

  “相當于低濃度污水在廠裏轉了一圈又出去了,降低了污水處理效率。”王殿常説,提升污水收集效能,核心在于管網的配套建設。

  “十四五”時期,管網攻堅戰序幕拉開。2021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直指“污水管網建設改造滯後”短板,提出到2025年,全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爭達到70%以上。

  地方試點則更早破題。2018年,三峽集團發揮共抓長江大保護事業的骨幹主力作用,通過與四個先行先試城市合作,以管網為聚焦點,按照“廠網一體”係統治理理念破解城市水生態環境難題,取得了良好治理效果。

  為喝上幹凈水付費

  管網建設規模大,資金投入是一大挑戰。

  全國城鎮污水管網規模從2015年的29.65萬公里擴大至2020年的42.24萬公里,新建近13萬公里管網。“十四五”期間,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8萬公里。業內測算,按照1公里污水管道建設費用平均約300萬元計算,“十三五”時期和“十四五”時期全國管網建設投入將超過6000億元。

  長期以來,管網建設具有典型的市政工程屬性,建設運營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因此很難滿足實際需求。如能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助力解決管網建設資金投入大這一難題。

  三峽集團2022年起先期籌集100億元專項資金,以資本金出資方式在試點城市投入管網建設,同步探索市場化商業模式。

  以安徽六安為例。自2019年8月與六安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框架協議以來,三峽集團所屬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先後中標六安市城區水環境(廠-網-河)一體化綜合治理一期PPP項目和二期供排水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項目合作期為30年,三峽集團負責建設、管理、運營,六安市政府依據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結果支付費用。

  在六安市管網攻堅戰中,項目共謀劃12億元投入,其中政府出資不超過20%,剩下部分由三峽集團以全資本金投入。談及回報機制,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安徽區域公司執行總經理黃榮敏説:“這個投入的回報率較低,在3%~3.1%之間,相當于30年期國債利率。”

  業內人士表示,從當前地方試點來看,管網建設PPP項目收益率較低,基本僅能覆蓋建設、運營成本。從更長遠看,良好商業模式的建立還有賴于價格機制改革。

  價格機制改革,已被寫入“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文件,釋放出積極信號。《規劃》提出,完善價格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吸引社會資本,形成可持續的建設經營模式。

  “我們經過測算,按照10億元投入來看,六安市每噸自來水費需要上漲0.6~0.8元,市民每人每年新增水費約40元,這樣一來就能覆蓋10億元的投入。”黃榮敏説,但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可以以五年或十年為節點,漸進式地推進價格機制改革。

CCTV( 排水管道電視檢測)機器人(2023 年4 月18 日攝) 陳燕攝/ 本刊

  為管網做“微創手術”

  排水管網是城市的生命線,就像一根根血管分布于地下空間,身負污水、雨水排放等功能。但管網容易因年久失修,産生老化、破損、腐蝕、滲漏等問題,檢測、修復管網等“地下手術”對修復技術和方式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來,相關企業更新了不少“黑科技”,檢測探測、修復改造地下管網,只需通過“微創手術”就能治好排水管網的“老化病”。

  在重慶市廣陽島,工作人員正在操作演示著一臺CCTV(排水管道電視檢測)機器人。這臺由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的管道檢測機器人,能在狹窄的排水管道中行進,進行電視成像精細化檢查,並將拍攝畫面實時傳回電腦螢幕,為管網改造方案提供第一手材料。

  長江生態環保集團上游區域公司執行總經理易志介紹,這臺機器人通過鐳射雷達能精準診斷漏水、破裂、堵塞等“病症”,幫助工作人員制定有針對性的“手術方案”,有效提高了檢測效率。

  科技賦能還體現在管網修復改造上。如今,在六安街頭,一條渾身長滿“觸角”的銀色燈架定時“出沒”,給道路下方的排水管網做著“微創手術”。

  這項手術被稱為非開挖修復,是三峽集團在長江大保護管道修復中採用的新技術。“我們將浸漬了光敏性樹脂的軟管拖入待修復管道內,使其在管道內部形成高強度內襯管。”六安水管家公司集控中心主任趙高利説,不用挖開路面,就能在破損的管網內“做”一根新管,一天可完成大約100米的修復施工。

  與傳統開挖修復相比,非開挖修復更為方便。在有效填補老、舊管道的裂縫、缺口的同時,也避免了因頻繁開挖、填埋和鋪設造成的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及資源浪費。

  除了六安,九江、蕪湖、岳陽、武漢等長江沿線城市也採用了非開挖管道修復。截至2022年5月,三峽集團設計修復管網長度約6萬公里,其中非開挖修復約佔88%。

  隨著管網“地下手術”技術更新,完善行業標準與規范勢在必行。如今,三峽集團已編制排水管網係列標準近30項,涵蓋排水管網規劃設計、排查診斷、管材選型、非開挖修復、施工工藝、運作維護、資産移交等係列技術標準,率先建立管網全過程管控技術體係,填補行業空白。

安徽六安水管家集控中心智慧調控係統操作現場(2022 年7 月13 日攝) 三峽集團供圖

  九龍治水轉向一龍管水

  在六安城市“水管家”智慧調控中心,一面大屏清晰顯示著排水調度情況。一旦下雨,不到15分鐘大屏就能生成一張降水模型圖,根據地表水流向預測易積水區域,發布指令打開相應的排澇站。

  2019年,三峽集團在六安試點以管網為重點的智慧“水管家”模式,從取水前端、居民小區、市政管網到末端處理全流程係統治理,實現廠網河、供排水、投建運一體化,把六安的“每一滴水”都管起來。

  黃榮敏説,過去六安涉水領域存在多頭管理、治標不治本、高投入低産出等問題,“水管家”模式堅持全域治理,係統性解決各類矛盾問題。

  管網攻堅戰打響以來,三分建七分管已是行業共識。在長江沿線試點城市,部分企業為水環境治理開出“新藥方”——構建城區供水排水、管網建設、防洪防澇、排污治污綜合體係,以特許經營方式盤活政府存量資産,推進水務係統變九龍治水為一龍管水。

  “體制機制創新是轉變治理模式的根本,否則治污難以為繼。”在王殿常看來,“水管家”模式能建立一種係統治理的長效機制,為每個城市量身定制兼顧當下與長遠的總體方案,改變過去管網“撒胡椒面”式的點狀治理模式,實現節約投資、精準治理。

  係統治水模式,離不開地方政府與企業的協同合作,建立權責清晰、穩定持續、考核明確的合作機制勢在必行。

  以六安“水管家”為例,政府的角色是“當家”,企業的角色是“管家”。“管家不是保姆,而是在授權范圍內擁有一定自主權,負責把整個城市的水治好管好。”王殿常説,政府主要履行規劃審批、監督管理、付費等責任,企業則從技術和機制上打破政府部門行政分割,實現係統化、專業化治理。

  截至目前,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已與23個市區縣簽訂水管家合作協議,注冊成立6個水管家公司,按照“試點一批、謀劃一批、全江推廣”的思路,扎實推進相關工作。

  水環境治理要實現高品質發展,“面子工程”必然要轉向“裏子工程”,排水管網建設是繞不開的環節。伴隨管網攻堅戰的推進,污水治理領域將迎來重要變革,城市水環境治理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