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如何現“長安”

2023-05-15 15:04:08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20期

  

大唐不夜城夜景(2022 年6 月15 日攝) 邵瑞攝/ 本刊

保持明代古城的嚴整格局,顯示唐代古城的宏大規模,保護周、秦、漢、唐偉大遺址

高顏值、高科技、沉浸式的文旅項目讓西安瞬間成了長安

西安大力加強“大戲大劇大作”創作生産,以文藝精品打造“西安演藝”和“西安影視”品牌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書云 陳晨 蔡馨逸

  曲江流飲、雁塔晨鐘;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古老與現代交織,包容與開放並蓄……是這座古都的風情萬種和千姿百態。

  擁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西安,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涵養着意味雋永的古都文明和文化自信。

  賡續千年文脈、激活傳統文化,西安在新的歷史坐標中不斷探索,以文化城、以文化物、以文化人,激揚起新時代氣勢磅礡的發展活力。

  呵護

  從空中俯瞰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猶如城市水泥森林中的一葉綠肺,雄踞在城北的龍首原上;錨定城市中心的鐘鼓樓與合圍起老城區的城墻勾勒出老西安的市井生活;城南的大雁塔與曲江池遺址,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登高題詩、縱馬踏青之地,如今更是車水馬龍、游人如織……

  在千年古都西安,文物古跡如同城市的經絡,貫穿古今,連接八方,描摹出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

  為西安設計了諸多地標性文化場館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説,西安在1982年被公布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後,便第一時間編制了保護規劃。當時提出保護山河環境、古城格局、文物古跡、歷史街區,同時明確要保持明代古城的嚴整格局,顯示唐代古城的宏大規模,保護周、秦、漢、唐偉大遺址。

  四十多年過去了,西安以可見的城市布局、歷史遺跡和建築風貌,讓塵封的歷史融入今日的生活。文保工作者不斷創新理念和手段,讓歷史説話,讓文物説話。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隋唐長安城皇城基礎上拓建而成的西安城墻,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如今,除了人工巡查,8000余個點位實現常態化監測全覆蓋、三維激光掃描獲取墻體量化信息數據、地質雷達測試和試驗室分析等科技手段構成歷史文化遺跡保護新途徑,全方位監測和保護城墻。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城墻經歷了從搶險性保護到預防性保養維護的迭代升級。”西安城墻管委會副主任吳春説。四十餘年的保護實踐成果表明,基於預防性保護理念的遺産保護體系,為實現遺産“宏觀可控制、變化可監測、風險可預知、保護可提前、活動可管控”的管理目標提供了有力保障。

  被譽為“千宮之宮”的唐大明宮,總佔地約3.5平方公里,是明清故宮的四倍多。在漫長的歲月中,大明宮區域儘管沒有城市建設,卻被大量臨時建築物覆蓋,環境臟、亂、差。

  隨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逐漸將考古發掘、研究保護、展示利用與城市發展融為一體。修復後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宮門宮墻、道路、建築與水系勾勒出整體格局架構;原貌呈現、局部復原與意象性標識展示的宮殿打開當代人對大唐盛景的想象空間;微縮景觀、博物館、考古探索中心讓真實的歷史觸手可及。

  沉浸

  夜幕降臨、華燈亮起,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上,倣唐風格的建築群氣勢恢宏。描繪長安盛景的詩句被做成燈牌從樹上垂下,點亮一片燈火。

  數十台唐文化主題演藝和行為藝術一步一景。典雅佳人仿若從《簪花仕女圖》中翩然走出,“唐三彩駱駝載樂俑”在舞曲聲中“復活”,白衣飄飄的“李白”吟咏千古名篇……

  暗聞歌吹聲,知是長安路。置身於此,西安瞬間成了長安。

  在西安,高顏值、高科技、沉浸式的文旅項目正在以全新的形式讓文化可觸摸、可體驗。

  大雁塔下,步入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的大門,游客可穿梭於市坊之中,觀賞霓裳羽衣舞,與“李白”飲酒對詩,品嘗白居易詩中所寫的胡麻餅。西安博物院裏,游客戴上AR眼鏡,赤金走龍、三彩騰空馬、史君墓石槨等“明星文物”的細節面貌、前世今生,頓時清晰生動展現在眼前。白鹿原上,陜西關中民俗風情院落裏上演着“諜戰風雲”,線下角色扮演類游戲(RPG)+密室逃脫+劇本殺+實景演藝的多元融合,讓游客在白鹿原影視城裏過足戲癮。

  隨着西安文旅IP出圈,旅游“西引力”不斷增強。今年“五一”假期,西安共接待游客1330.5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7.46億元,比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19.23%、29.59%。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魏翔&&,西安長期深耕文旅市場,當下的游客嚮往西安,不僅是想到西安觀光,更期待通過沉浸式的體驗,真切領會西安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和文旅産業的科技范兒。

  創造

  4月28日晚,舞劇《門》在西安上演。與以往刻畫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宏大敘事不同,由西安演藝集團旗下西安歌舞劇院和易傑工作室聯合出品的原創劇目《門》,以當代審美表達方式講述1300多年前長安城坊的眾生相,愛恨嗔癡、忠孝仁義蘊含其中。

  近年來,西安大力加強“大戲大劇大作”創作生産,以文藝精品打造“西安演藝”和“西安影視”品牌,組織創作生産了一批融入陜西元素、講好中國故事的文藝精品。話劇《麻醉師》《柳青》獲得文華獎,話劇《路遙》、電視劇《裝&》獲得“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相聲《南腔北調》獲得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兒童劇《二十四個奶奶》在塞爾維亞榮膺第26屆蘇博蒂察國際兒童戲劇節最佳劇目獎和最佳表演獎……

  西安的文化品格寓於文藝精品,更蘊於百姓生活的尋常巷陌。

  秦腔是西安人聽不膩、唱不完的鄉音,它飄蕩在環城公園的綠蔭下,迴響在易俗社文化街區的戲&廣場上。書香是西安城沁潤的氣息,無論是高顏值的網紅書店還是各具特色的獨立書吧,抑或是貼近社區的便民閱讀室,捧着一本書專注閱讀的人永遠是其中最美的風景。交響樂是東方古城與西方藝術的碰撞交融,它是劇院裏的高雅享受,也是戶外公演的親民樂章,更是兵馬俑坑前“雲上國寶音樂會”的創新活力。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西安國際音樂節、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一場場品牌活動不斷搭建起古都與世界的合作橋梁……

  陜西文化學者肖雲儒説,一座城市因文化而富有底蘊,在西安,文化資源正在被打造成文化品牌,歷史文化積澱正在轉化為經久不息的文化自信。 (參與采寫: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