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鄉建”激發鄉村振興新氣象

2023-05-15 10:27:49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20期

  

文村的基礎設施改造並非推翻重建,而是遵循村莊原有的氣質、韻味進行升級

“‘藝術鄉建’可以與教育、旅遊、康養、互聯網等多個行業交融共生,撬動各領域資源融合與聯動,為進一步觸發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供更多可能。”

“村校共建”讓央美學生常駐村莊,與村莊一同成長,持續提出關于藝術鄉建的建議,與村集體一起商討推進,讓藝術真正與村民生活融為一體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雨坤

  

  初夏時節,榕樹巨大的樹蔭籠罩著青石板,老人們坐在樹下悠閒地聊天。村中房屋錯落有致,樹木蔥蘢扶疏。潺潺流水帶走夏季的燥熱……這裏是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龍潭村青田組,一個典型的嶺南水鄉。

  每周一期的讀書會,主題多元的藝術展,書塾裏的西方音樂課,匯集了大良魚燈、香雲紗、廣繡體驗、手寫揮春等傳統特色民間手藝的“民藝圩”……青田的文藝范兒引來眾多遊人。

  2016年,廣東工業大學城鄉藝術建設研究所所長渠岩,偶然發現了這個古樸的水鄉村落。此後,他帶領團隊在青田開展了涵蓋歷史、經濟、教育、環境、農作、民藝、審美等多方面的藝術鄉村建設實踐。

  曾經無人問津的私塾重新變成書院,修復傳統建築與桑基魚塘,恢復中秋“燒奔塔”和“成人禮”等傳統習俗,這個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村落再展新顏。這種整體性重建的藝術鄉建方式,被業內稱為“青田范式”,展現出現代與傳統交織融合的獨有魅力。

  如今,藝術在鄉村建設中的角色日益突出。“黨的二十大將鄉村振興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戰略性任務。這召喚著廣大美術工作者走向鄉村,以藝術之力助推鄉村面貌呈現新氣象。”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説。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油車港鎮勝豐村菱瓏灣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和以秀洲農民畫、

糖糕版雕刻技藝、水鄉造船技藝等為代表的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打造水鄉特色文旅 IP。

圖為遊客在遊覽勝豐村菱瓏灣(2022 年 11 月 22 日攝)徐昱攝 / 本刊

  藝術修復古老鄉村

  在地處浙江省富陽區遠郊的文村村,民居多採用當地特色的杭灰石搭建,現有40多幢明代、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民居。

  以往,村裏沒有整體規劃,新舊建築混建。2012年,在鄉村硬體基礎設施的改造及修復時,村裏請來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進行總體規劃。

  建設者們投入多種專業力量研究鄉村的區位、生態、文脈、習俗等,形成優化和可持續發展規劃,遵循村莊的氣質、韻味進行升級。“新村不能和老村脫離。最理想的形態,就像在老村上自然生長出來的一樣。”王澍希望在充分滿足村民生活需求的同時,找回古村的感覺。

  新區塊新農居建設,老區塊整治改造,轄區內的沿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2014年6月,文村村憑借相對獨立的空間整體和相對完整的鄉土生態結構,被確定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省級綜合試點。

  硬體設施改造後,優雅整潔的村居,獨立完整的“富春山居”景象,依山傍水的文村別有一番古趣。以文村為核心,附近的村落逐漸按照文村外墻用到的如杭灰石,設計自己的家。

  2022年,浙江省印發了《關于開展“藝術鄉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導意見》,在全省層面統籌規劃,給予“藝術鄉建”更加明確的綱領和方案。

  “‘藝術鄉建’的根本目的是繪就鄉村時代之美,開展的活動、採取的方式要和鄉村振興的整體目標結合起來,尤其在防止‘千村一面’上下功夫,這就需要導入科學研究,以綜合解決的方式處理具體的問題,形成‘一村一策’,彰顯每個鄉村的獨特之處,在‘審美韻味、文化品味’上做文章。”范迪安説。

  藝術賦能鄉村産業

  飛鳥銜著顆顆飽滿的稻穗,畫面色彩濃烈,小孩子的臉蛋紅到誇張……在農民畫師的眼中,農業生産、節慶風俗、四季變化都能成為畫的主題。

  “水缸可以比人高,簸箕裏頭裝鮮花。農民畫沒有規矩,筆下都是身邊事。”山東青州農民畫師馬秀花説,農忙時收獲,農閒時畫畫。2020年,25幅畫為馬秀花帶來了5萬元收入。

  青州農民畫藝術歷史悠久,在過去,當地農民多在自家院墻、屋頂邊角處繪畫。2014年以來,山東青州發展出“農民畫+”産業鏈,為很多家庭增加了收入。截至2022年12月,青州市農民畫産業形成百家畫廊畫院、百家合作社、百家電商公司、從業人員5萬人的發展規模。

  如今,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和智能通信設施的互聯互通,不少鄉村建設者將藝術資源轉化為未來鄉村建設、經濟發展的現實優勢,走出一條文創經濟之路。

  浙江衢州柯城區余東村同樣因農民畫而聞名。這裏的中國鄉村美術已成功舉辦了幾十場農民畫展覽,全國農民畫專業委員會也落戶余東。

  當地“農民畫+文創+旅遊+研學”産業鏈,讓這個古村實現了從賣農民畫到賣文創、賣版權、賣風景、賣旅遊的轉變,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9年的6萬元提升到2021年的150萬元。

  2022年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推動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除提出總體要求外,特別強調了七大重點領域賦能鄉村振興的要點,美術産業賦能排在第四位。

  “藝術鄉建可以與教育、旅遊、康養、互聯網等多個行業交融共生,撬動各領域資源融合與聯動,為進一步觸發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提供更多可能。”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特聘講師付朗表示。

  藝術融入鄉村“內核”

  每逢周末,北京半壁店村的家長們忙著給孩子“搶課”——“藝術半壁”美育中心周末向村裏小朋友們免費開放,帶動他們體驗藝術的魅力。

  美育中心光線溫暖舒適的大教室裏,每周的藝術主題都不一樣。記者來到這裏時,看到一排等待曬幹的雕塑擺在教室桌子上,雕塑的底座上寫著小朋友們的名字。這些雕塑形貌質樸,但獨具美感。這正是小朋友們上課體驗的手工項目。

  “我們更希望讓村裏的孩子們盡可能多地感受藝術、學習藝術,獲得更多的藝術資訊,提升對藝術的興趣和感知能力。”央美學生趙子鈺説,她是“藝術半壁”項目的發起人之一。

  半壁店村,坐落在北京市通惠河岸邊。2019年中央美院與半壁店村開展“村校共建”,從公共藝術係統、美育係統、環境提升係統進行整體打造。小到一個路牌上的百合花,村中墻面上處處可見的墻畫、大到村域黨建品牌視覺設計、村整體規劃布局都有美院的學生參與其中。

  “村校共建”讓央美學生常駐村莊,與村莊一同成長,持續提出關于藝術鄉建的建議,與村集體一起商討推進,讓藝術真正與村民生活融為一體。

  “與央美的合作,讓我們拓寬了眼界,圍繞老百姓的實際需求推動文化提升。”半壁店村黨支部副書記方志偉説。

  范迪安認為,當前,藝術鄉建方興未艾。無論是保護鄉村風貌,還是促進鄉村文旅,都應致力于厚植農民的文化自信與鄉土自豪,展現新時代鄉村振興精神風貌。(參與採寫:鄧瑞璇 王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