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市成夜市

2023-04-24 11:05:54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17期

 

  演員在揚州市冬榮園小劇場表演揚劇選段《回十八》(2023 年1月 22日攝)揚州報業集團供圖

因為大做文化夜市文章,方向對頭,想法靠譜,藝市變夜市,文化能變現,旅游才值錢

  文 | 李廣春

  

  “揚州,你早晚總得來一趟。”這是幾年前一位外地游客暢游揚州後的肺腑之言,經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轉發後,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揚州人聞言,喜不自禁,豪情滿懷;外地人聽後興趣盎然,大有不到揚州非好漢的執拗。近來的游人如織、景點爆棚,似乎也印證了此説。

  到揚州玩自然是值得的,這座通史式的城市值得看值得玩值得品味的內容太多了。站在東關古渡,看著靜靜流淌的古運河,發思古之幽情,遙想二千五百年前,吳王夫差指揮千軍萬馬,挖下中國大運河的第一鍬,從此江淮溝通。站在隋煬帝陵前,欽佩他的雄才大略,巧奪天工,竟然由南向北將五大水系自然聯通,從此中原與江南緊密相連,一統天下,氣勢恢宏。佇立大運河畔,思緒暢飛。漕運彰顯了揚州的地位,乾隆“六下江南”正史有案可稽,傳説無奇不有,鹽商故事曲折傳奇,大運河上漂來的紫禁城,揚州功不可沒。在揚州,走街串巷,領略文化之美,吹過的風都是文化,腳下走過的路都是歷史。駝嶺巷的千年古樹見證“南柯一夢”;仁豐裏文選樓的《昭明文選》成為中國第一部雅文學大全;廣陵路的綠楊旅社見證了現代驚天動地的大事件,幾個熱血青年棄暗投明,飛到延安去,讓我黨有了第一架飛機。傳世佳作耳熟能詳,“煙花三月下揚州”,為揚州免費代言千年,成為城市形象宣傳難以逾越的高峰。“京口瓜洲一水間”的瓜洲,不僅有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而且還有“一詞壓兩宋”的《滿江紅》。“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史公祠的楹聯成為激發中華兒女愛國熱情的精神力量。至於煙雨朦朧中的“湖上園林”瘦西湖,以“四季假山”聞名的個園,鏡花水月的片石山房,“遠山來與此堂平”的平山堂,膾炙人口的淮揚美食,頑強生長的非遺家族,等等,精明好奇的游客一定不會放過。

  逛園林,嘗美食,飽了眼福口福,也累壞了雙腿,晚上總想找個地方歇歇腳,喝杯茶也好,來壺酒也罷,聽個小戲,看個表演,好好放鬆一下。只可惜揚州的夜生活曾不盡如人意,不少游客抱憾而歸。形成夜市,豐富旅游業態,拉長産業鏈,提升競爭力,擴大影響力,加快轉型發展,既是人所皆知的共識,也是破繭而出的探索,更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抉擇。

  夜市走什麼路線?作為美食之都,吃喝自然不會缺席,而且一直表現不俗,這是有口皆碑的,但開發玩樂項目對揚州人就是考驗了。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游客!業界的探索無疑是艱辛而有價值的。真金白銀的投入,如果市場不買賬,就會打了水漂,事業因投資失誤而夭折,個人也許就此一蹶不振。可是,如果沒有這些第一個吃螃蟹的去闖,也就不會積累經驗教訓,更不會有今天漸入佳境的曙光。

  近來的揚州夜市確實火了。這種夜市不僅是大排檔的煙火氣,而且還是很時尚的文藝范。如果説過去個園的“千秋粉黛”小打小鬧不成氣候,瘦西湖的“春江花月夜”自説自話未能成活,那麼現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新夜市,確實有着不俗的表現。這些夜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打文化牌,走創意路,發旅游財,抓住了文旅融合的麻筋,成為名副其實的藝市,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有效又有益。

  揚州的夜市應該與別的地方不同,也能夠做到不同。傳承千年的文脈是揚州最寶貴的資源,光華四射的文采是揚州最強大的底氣,服氣不服輸的韌性是揚州最可靠的保障。瘦西湖從夜間實景演出“春江花月夜”中摸到了門道,以唐詩為主題的“二分明月憶揚州”大型沉浸式夜游,有高人策劃,請能人運作,甫一推出便引人入勝,煙花三月、雲裳花容、春江花月等10個主題詞,經現代全息技術演繹,夢幻光影矩陣蔚為壯觀,詩詞、光影、演藝、親子、非遺等元素熔鑄一體,光影詩畫夜游、交互場景體驗、花車巡游、千燈夜市四大板塊互為貫通,詩意浪漫,穿越千年,夢回大唐,其視覺衝擊力、直觀震撼力,給人一種全新的文化體驗,使人的視覺和心靈共同浸潤在高雅精緻、博大精深的文化清流裏。這裡不僅有現代科技的光影秀,而且也有耳熟能詳的唐詩路,更有活色生香的非遺展,這是揚州近年來少有的旅游爆款,絡繹不絕的游客用腳為它投了贊成票。

  京華城全生活廣場業態日臻成熟,現代商圈初具規模,但美中不足的是文化味不濃,夜市因文氣不足使人總覺得不過癮。新開張的運河大劇院彌補了缺憾,京華明月商圈一躍而成為揚州夜市中的文化頂流。自媒體的各種曬圖,新媒體的強勢宣介,“京華明月藝市”出道不久,就火出了圈。作為文化地標,它不孤芳自賞,反而是放下身段,走進民眾,融入生活,從青年脫口秀、國風學堂、樂隊演出,到戲劇拼貼詩、國風運動會、互動相親會,沉浸式體驗、互動式參與,成為游客和市民享受文化的好去處、分享交流的新空間、文旅融合的活現場。這裡的小劇場不是簡單的空間小,而是着眼於戲劇內容的大膽創新,更加貼近年輕人,用輕鬆活潑演繹微言大義,使人在捧腹大笑之餘回味無窮;着力於戲劇呈現的現代表達,打破觀演的二元分離,用互動參與激發創作熱情,觀眾與演員渾然一體,讓每個人都過了一把二度創作的演員癮;着手於演藝市場業態重塑,用全新理念聚攏年輕觀眾,為戲劇傳承趟出一條新路。運河大劇院火爆“出圈”是有理由的,外地知名演出團隊看中它,是因為這裡有懂他們的觀眾;本地的藝術家不肯錯過它,是因為這裡有老手藝自我救贖的機會;觀眾喜歡它,是因為這裡有他們嚮往的詩和遠方。運河大劇院“藝”起來嗨,成為揚州夜市變藝市的風向標。

  文藝夜市的打造,有識之士從不坐而論道,而是身體力行,大膽探索,向新而生。東關街上的芍藥園子,幾個志同道合的民間藝人,將板橋道情、揚州評話、木偶、揚劇、揚州民歌整合為一台小型綜藝節目,游客座無虛席,説的眉飛色舞,唱的深情並茂,演的惟妙惟肖,奏的韻味綿長,主持人妙語連珠,笑得人前俯後仰,樂不可支。一場演下來,有的游客索性不走了,等着看第二場。這種不足百人的小劇場沒有大製作,也沒有大排場,推出的全是本鄉本土的揚州文藝,讓外地游客耳目一新。這些演員深知他們是草根藝人,沒有名號可倚,也沒有其他支持,只能把觀眾當作衣食父母,靠拿手絕活打拼市場。多年駐場演出經久不衰,讓他們在業界風生水起,不經意間傳承了揚州文藝,傳播了揚州文化。

  東關街上還有個冬榮園,故事很多,據説這裡曾是作家沈從文丈母娘的娘家,也是李鴻章侄女的夫家。前幾年福建有個小夥子租下此地營生,也許天生就有文化情結,也許無意中做起來,硬是把一個大廳改成了戲園子,成為文人雅集的地方,崑曲票友有了相對固定的活動場所。有孟瑤、陸廣飛等鐵桿票友牽頭張羅,冬榮園的戲園子弦歌不斷,活力依舊。從昨天的微信朋友圈來看,冬榮園張燈結綵,崑曲、揚劇、木偶等表演熱鬧非凡,舞&呈現豐富多彩,駐足聽戲的游客還真的不少。前幾年我去過一次冬榮園,並不是為了欣賞,純粹是為了觀察藝市,因為我平時不看戲,那次給我的觀感很好,堅定了我的看法:戲劇叫好又叫座,高手在民間,出路在改革,希望在基層。也有人擔心,東關街商業氛圍可能會影響文化品質。殊不知,商業本身就是文化,像冬榮園的藝市更是商業文化的新名片。

  文化夜市前途廣闊、前景誘人,不少地方正在打造小劇場,準備在文化夜市上放手一搏呢。據我不多的了解,仁豐裏的戲曲園的小劇場也在做長期駐場演出的考慮,這讓我們欣慰不已。因為大做文化夜市文章,方向對頭,想法靠譜,藝市變夜市,文化能變現,旅游才值錢。(作者為揚州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