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尊重人才成長規律,解決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構建完備的人才梯次結構,是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關鍵
文 | 姜偉超
戰略人才站在國際科技前沿、引領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這是立足新時代新征程黨的歷史使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意義重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不斷改善人才發展環境、激發人才創造活力,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不斷壯大,中國科技力量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廣度顯著加大,科技創新深度顯著加深,科技創新速度顯著加快。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與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相比,我國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戰略人才仍顯不足,迫切需要壯大能夠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基礎研究等方面的戰略人才隊伍,必須把建設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來抓。
其一,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統軍持勢者,將也”。戰略科學家是科學帥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中的“關鍵少數”。戰略科學家從哪來?歸根到底要從科技創新主戰場中涌現出來,從科技創新主力軍中成長起來。要堅持實踐標準,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擔綱領銜者中發現具有深厚科學素養、長期奮戰在科研第一線,視野開闊,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能力強的科學家。堅持長遠眼光,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
其二,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制勝敗敵者,眾也”。尊重人才成長規律,解決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構建完備的人才梯次結構,是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關鍵。要加強人才投入,優化人才政策,營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構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機制,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
其三,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研究表明,自然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最佳年齡段是25歲到45歲。我國青年科技人才存在擔綱機會少、成長通道窄、生活壓力大等問題。職稱評審、項目申報等“帽子”競爭浪費了青年人才過多精力。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應切實解決青年科技人才面臨的實際困難,讓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業。同時,還要創造條件讓廣大高層次人才不僅做科技創新的開拓者,更要做提攜後學的領路人,肩負起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的責任,為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鋪路搭橋。
習近平總書記擘畫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宏偉目標,提出“到2035年,形成我國在諸多領域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位居世界前列”。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只要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把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國就能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