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里鑼鄉里敲的村民劇團

2023-04-17 14:14:59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16期

  

  文 | 李廣春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的建設,以其全新的面貌、強大的功能、有效的手段,先聲奪人,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注意,無形之中發揮了服務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的作用。尤其是文化服務更是填補了文化傳承的空白,也許能讓有識之士對鄉土文化流失的擔心逐步變成放心。

  “高郵文聯”微信公眾號的一則消息似乎可以成為佐證。高郵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集結基層文藝志願者打造“文藝輕騎兵”,13支村民劇團2年多來活躍在城鄉大地,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黨的方針政策送到千家萬戶,文藝宣傳發揮了應有作用,文藝志願者找到了用武之地,村民百姓受到了文化滋養,地方文化得到了保護傳承,一度沉寂的鄉村因文化的融入而生機勃發。高郵的文明實踐活動無疑是富有特色的,村民劇團用文藝的形式宣講政策,以送戲的方式志願服務,靠文化的活動凝聚群眾,這種服務既有看頭也能走到心頭,群眾歡迎自在情理之中。

  聚人氣。塵封已久的非遺重見天日,寂寞冷清的街巷開始熱鬧。村民劇團利用四時八節和農閒,把祖上流傳下來的打蓮湘、踩高蹺、肩擔木偶等拿手絕活都拿出來了,歡快的鑼鼓、悠揚的嗩吶、鮮艷的彩粧、古裝的戲服,手舞足蹈,放聲歌唱,鐵打的漢子也經不住熱鬧場景的撩撥,大家不約而同地走出家門,融入隊伍,聚到莊頭,聽戲曲,賞歌舞,看熱鬧,不亦樂乎。這種文藝表演拉近了人們的距離,走進了人們的心裏,男女老少多了相聚的機會,一時難解的疙瘩從此化解,平時難以找到人的村組幹部因此而如魚得水,&上台下穿梭不息,説事問好忙個不停。文藝演出變成了一個強磁場,讓大家緊緊地團聚在一起,這為做好群眾工作集聚了人氣。

  揚正氣。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得有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社會新風,要有成風化人的辦法。村民劇團曉得莊鄰想什麼、盼什麼、要什麼,不是空喊口號,而是以鄉音抒發鄉情,用身邊人、身邊事為素材,快板、打鼓説唱、民歌號子等民間文藝形式張口即來,把大道理講準講透講活,孝老愛親、助人為樂、愛崗敬業、見義勇為、誠信友善等做人的信條,一個個故事徐徐展開。辛辣的諷刺、善良的結局、投機的危害,大家在觀演中不知不覺受到熏陶,存好心、説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有好報成為共同的價值追求,移風易俗、新事新辦成為普遍的社會風尚。現在村莊環境變美了,做生意的更加注重誠信了,家庭關係更加和睦了,上班的更加勤勉鑽研了,交通更加遵守規則了,淳樸的民風又回來了,幹部説話有人聽了,社會治安明顯好轉。不少村幹部説,村民劇團為村民演戲,送出了精神食糧,送來了文化傳承,送達了黨和政府的關懷。

  接地氣。村民劇團廣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講人話,接地氣。本鄉本土的民間藝人大家熟悉,他們也不以藝術家自居,把自己當成家裏人,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大家助興,或開懷大笑或發人深省的節目,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氣息。節目裏的人和事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沒有什麼高大上的人物,只有尋常百姓的喜怒哀樂,看了親切,聽了過癮。藝術樣式更是鄉音綿長,那些差點失傳的肩擔木偶、打蓮湘、踩高蹺等民間文藝,演出了新時代的美好嚮往。那些朗朗上口的快板、三句半,內容飽滿,情節動人,聲情並茂,説唱傳神,潛移默化中使人受到教育。至於那些鑼鼓傢伙更是派上了大用場,喜慶氛圍的營造、拿手絕活的炫技,一路走來,一路敲打,把鄉村文化搞得風生水起。其實他們也沒有其他訣竅,就是鄉里鑼鄉里敲,圖個老百姓開心。

  高郵村民劇團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用好故事演繹人生,用老手藝傳承文化,用新思想引領新風尚。鄉里鑼鄉里敲,敲得有聲有色,敲得富有成效,儘管村民劇團才運行2年多,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但其做法值得稱道。

  (作者為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