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後通公路的建制村”出發,這位全國人大代表想把鄉村振興的新“路”帶回去

2023-03-14 10:52:16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11期

  

路雖遠,行則將至  

讓吉列子日每每想起都激動不已的是,2019年底,應急管理部調動“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將8臺大型的挖掘機、炮機“吊”進了村裏

隨著種植養殖等産業日益成熟,村每人平均收入已由2006年以前的不到200元提高到2022年的11034元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常清潭  實習生 柏琳琳 張曦月

  透過雲層,陽光灑向西溪河峽谷。

  一條柏油馬路蜿蜒曲折,“劈開”崖壁,穿越雲霧中的峻嶺和峽谷,通向遠方。

  遠眺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阿布洛哈村,這是這個只有31戶人家的小山村清晨的“開機畫面”。

  在2020年之前,這個場景,村民們根本不敢想像。

  出村,有一上一下兩條路——向下,花五個多小時走到谷底,滑溜索渡金沙江支流西溪河;向上,沿羊腸山路爬崖壁,垂直落差將近千米,“懸崖村”因此得名。

  “驚心動魄”的出村路限制了阿布洛哈與外界的溝通,經濟也無從發展。

  改變發生在2020年。當年6月,一條蜿蜒3.8公里的硬化路鋪到了村口,全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成為歷史。

  近3年後的2023年3月,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阿布洛哈村黨支部書記吉列子日從這條路出發,走向人民大會堂。他的步伐,一如當初作為村裏第一個大學生走出大山,又帶著改變家鄉的壯志返鄉時一樣堅定有力。

  從大涼山到大會堂,他一路講述由修路而始的鄉村“蝶變”故事,也帶著村民們的期盼繼續探路。“學習全國各地經驗,我想為阿布洛哈村帶回更新更寬的鄉村振興路。”

  懸崖變坦途 暢通出行路

  孕婦要臨盆,經不起長途顛簸,有的半路就生下來了;有人病了,得集合全村勞動力抬七八個小時下山,有時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有人想賣羊,得背著它滑溜索越西溪河,再走三四個小時山路才能抵達最近的集鎮……

  這是阿布洛哈村的過去。

  阿布洛哈,彝語意為“人跡罕至的地方”。這個三面環山,背靠千米高崖的山村裏流傳著一句俗語,大意是這是個“欠債都討不到的地方”。

  懸崖峭壁上的羊腸小道“很陡,雜木叢生,但我從小就爬,爬了很多年。”吉列子日説,“因為我想上學,而這是唯一能走的路。”

  1995年出生的吉列子日是走出村的第一個大學生。2017年,沿著羊腸山路,他又回到了家鄉。“外面的世界為我的人生打開了一扇門,我想為更多的村民打開這扇門。”

  當選村支書後,吉列子日給自己起了個外號,叫“爬山書記”。因為每次出村要花四五個小時爬山,平均一個星期至少要爬三四個來回……

  解決出行難,是塊“硬骨頭”。2019年,通村公路項目正式獲批。“我跑去告訴村民,他們都不相信。花幾千萬給全村256口人修路,真的可能嗎?”吉列子日説。

  直到破土動工那天,“村民們才相信這次是真的要動了。”他説,“決戰脫貧攻堅,不漏一村不落一人,即便我們村是最後一個,也不會被遺忘。”

  短短不足四公里的路,修通花了一年多。尤其修到最後一公里,要跨越一道400多米的峽溝。村內村外同時開工、中間搭建鋼橋連接的施工方案確定下來了,如何把大型機械設備運進村,成了問題。

  “我當時開玩笑説,用飛機把挖掘機吊進來吧!”讓吉列子日每每想起都激動不已的是,2019年底,應急管理部調動“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將8臺大型的挖掘機、炮機“吊”進了村裏。

  打通了最後一公里。

  昔日與世隔絕的小村莊煥發了新生機。承載阿布洛哈村貧苦記憶的老路還在,靜靜見證著這裏的萬象更新。

  貧壤變沃土 致富路漸寬

  以前很多制約發展的難題,順“路”而解。

  材料運進來,安居工程讓村子更宜居了。吉列子日帶領全村按照方便群眾生産、上學、就醫的原則,爭取、整合彝家新寨、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資金,規劃建設鋼結構安全住房,同步推進建入戶路,改水、改廚、改廁、改圈。

  “村民住進了帶小院的新房,門前可以養花種菜;村裏新修了農家樂,方便接待遊客;小學校舍也翻修一新。”吉列子日自豪地説,村裏的馬都賣了,家家騎上了摩托車,有幾戶還買了汽車。

  山貨運出去,産業發展讓村子更興旺了。路沒通的時候,吉列子日就帶著鄉親們種臍橙、核桃,但“卡”在了物流上。如今,阿布洛哈村裏種著400畝芒果和臍橙,建成了佔地600平方米的黑山羊養殖基地和300平方米的黑豬集中養殖基地。

  隨著種植養殖等産業日益成熟,村每人平均收入已由2006年以前的不到200元提高到2022年的11034元。“有些村民還用電商平臺銷售蜂蜜,最高每年收入兩萬元。”吉列子日説。

  為了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吉列子日引導帶領群眾從牛耕人種、種植單一、自給自足的傳統耕作方式向集約化、商品化的現代生産經營方式轉變,結合阿布洛哈村的自然稟賦,應種盡種、宜養則養。

  依托政府的産業扶持基金,阿布洛哈村先後成立了兩個專業合作社。從項目論證到栽培技術,吉列子日邀請專家全程指導;從硼砂噴灑葉片防止落花落果,到圈養大牲畜以免傷害幼樹,他帶領村民們全程參與。

  如今的阿布洛哈成了縣級鄉村振興示范村。“人跡罕至的地方”正變得越發“名不副實”。“花幾千萬給全村256口人修路,值得嗎?”在吉列子日看來,村子的變化早已給出了答案。

  新風替舊俗 帶來新思想

  “爬山書記”現在有了新外號,叫“修路書記”。

  吉列日子帶領村民打通“出行路”,拓寬“發展路”,還在努力改變當地落後觀念,消弭“看不見的貧困”。

  過去,一些村民不重視教育。吉列子日定期召集會議,給村民講知識的重要性。“有時也會為了説服幾個‘頑固分子’採取特殊手段。”吉列子日曾經組織村裏一些不支援孩子上學的家長進城,“不提供任何幫助,遇到困難打電話給我們,我故意反應‘慢半拍’,讓他們感受一下不識字帶來的困擾。”

  在吉列子日的引導下,村裏孩子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目前村裏共有人口256人,在上小學和初高中的就有108人。“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在村民心中生根發芽。

  作為飛回村莊的第一只“歸巢燕”,吉列子日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能回到家鄉,在尋找機遇的同時,為村莊注入新鮮血液。

  如今,阿布洛哈村正在布局鄉村旅遊産業。“我們規劃的特色項目‘星空營地’就是年輕人出的點子。”在阿布洛哈村,每當夜幕低垂,星星在飛。“過去,美麗的星空只有我們自己能看到,未來,我們想邀請更多人一起看。”吉列子日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