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
➤我國人才隊伍快速壯大,人才效能持續增強,人才比較優勢穩步增強,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隊伍加速形成
文 | 姜偉超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一個專章部署,並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着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
我們黨歷來重視培養人才、團結人才、引領人才、成就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才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在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同時,創造條件支持各方面人才建功立業。
統計顯示,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據統計,全國人才資源總量從2010年的1.2億人增長到2019年的2.2億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從5550.4萬人增長到7839.8萬人。各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到480萬人年,居世界首位。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我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2021年回國創新創業的留學人員首次超過100萬名。從科技創新前沿到疫情防控戰場,從田間地頭生産一線到浩瀚宇宙中的航天探索,每一處閃亮、每一點成功都播撒着人才的汗水、凝結着人才的智慧。我國人才隊伍快速壯大,人才效能持續增強,人才比較優勢穩步增強,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隊伍加速形成。
同時,我國現階段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站上新的歷史起點,無論是建設科技強國,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迫切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人才接續奮鬥。還要看到,我國人才工作同新形勢新任務相比還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到2035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大力建設戰略人才力量,需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厚植人才資源競爭優勢,着力形成人才競爭的比較優勢。
要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廣納天下英才,需要落實好中央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同時,結合各地發展實際,特別是産業發展、資源稟賦等基礎條件,找準自身的比較優勢,拿出更具特色的人才政策,讓地方、行業、領域的發展與人才成長相互成就。
首先,營造人才環境的“美”。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會條件。放眼全世界,凡是高層次人才集中的地方,必然是人才環境最好的地方;高質量創新成果最多的地方,也一定是創新環境最優的地方。要把人才切實當作第一資源,積極營造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公正平等、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待遇適當、保障有力的生活環境,為人才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其次,築好發展創業的“巢”。對人才而言,最有吸引力的是創業平台和發展舞&。産業是人才的“巢”,尤其是高端産業。近年來,一線及部分新一線城市在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了較多的機會和崗位。唯有做強做優做大製造業和實體經濟,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才競爭優勢。
再次,消除人才機制的“阻”。良好人才環境的形成,有賴於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得不夠,“立”得也不夠。必須破除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四唯”現象,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才能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科技競爭優勢,加快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於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把人才從科研管理的各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着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因濟濟多士而更加宏偉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