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規劃師,解鎖北京胡同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胡同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保護好胡同,幫胡同居民過好生活,空間改變是第一步
➤居於胡同中的每一個人,才是自己生活的責任規劃師
➤舊事的碎片在每個人的手中,而責任規劃師就是那個穿針引線的人,為街區編織出更美好的新夢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常清潭 實習生 徐英傑 王婷 郭萱齊
在北京老城,有一千多條胡同。這裡有名人舊居、歷史舊址,有樣式多樣的四合院和歷史建築。一條條胡同,一道道的生活印記,承載了一代又一代居民的審美志趣、人生理想和對生活的熱愛。
北京市從2019年開始推廣責任規劃師制度。專業的規劃人員下沉到街道社區,為建設項目或公共空間改造提供規劃技術諮詢。
來自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趙幸就是一名責任規劃師。她的團隊自2014年起就駐紮在東城區東四附近的胡同裏,“沉浸式”參與胡同風貌保護和社區營造。
刷新胡同顏值、化解鄰里糾紛、挖掘胡同記憶、召集小院“圓桌會議”……趙幸説自己對北京的胡同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歸屬感。“和居民一起營造胡同裏的美好生活,是我們的責任。”
更新胡同空間
胡同生活到底什麼樣?
古樸的院落,悠久的歷史,有趣的方言……未識胡同時,趙幸的想象很美好。走進去才發現,胡同裏有些四合院已經變成大雜院;加建的房屋把院子擠成一條過道;大量雜物堆砌其中,鍋碗瓢盆、廢磚爛瓦,還有掉了座兒的自行車。
趙幸和同事們走訪居民,問“這些東西用不着了,為什麼還留着?”,居民給出的答案出乎意料地一致,他們説:“我不把東西堆在這兒,鄰居就得堆到我家門口。”
居民對空間的爭奪導致胡同生活的舒適度和便利性大打折扣。“因為輪椅&&不方便,一位90多歲的老奶奶已經幾年沒有正經出過門了。眼睛不好的阿姨想去公共廁所,得扶墻走20多分鐘。”趙幸説。
保護好胡同,幫胡同居民過好生活,空間改變是第一步。
有個老大爺的違章加建用房就杵在大門口,其他居民出來進去不方便,意見都很大。“一聽説要拆房,大爺不樂意了,沉着個臉就走開了。”趙幸回憶説,她們打聽下來,得知大爺在這個院裏住得最久,獨居,性格有些孤僻。
趙幸和同事們專程拜訪了大爺,向他了解院子的歷史、生活的難處,發現大爺並不是“不合群”,而是因為腿腳不好,院裏的地面又不平整,所以平時很少出門。
趙幸仔細介紹了院落改造方案。大爺被説動,違建最終得以拆除,“變身”成一個月季花園。設計師們知道大爺喜歡下棋,就為其和鄰居們在院子裏打造了一個棋桌,又在他房前設計了無障礙通道,方便出行。
“空間更新的同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在重塑。”趙幸説,在大爺的帶動下,街坊鄰居也紛紛主動清理佔道的雜物,騰出了能夠喝茶小憩的空間。
重塑鄰里關係
如何才能在保護好歷史文化建築的同時解決胡同裏的“疑難雜症”?趙幸説,在走街串巷尋找答案的這幾年,她發現責任規劃師除了參與胡同風貌保護更新工作,還要努力調動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生活的積極性。
“居於胡同中的每一個人,是自己生活的責任規劃師。”趙幸説,“利用空間更新來調動公眾參與,讓居民親自動手參與院子和胡同改造,這會讓大家意識到,胡同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趙幸團隊召集小院“圓桌會議”,把居民從家裏請出來,面對面探討胡同的規劃、保護、更新方案。
打造“微花園”就是群策群力的結果。“幾根竹竿就能挑起一片綠色天棚,醬菜罈子裏也可以種花、種菜。”趙幸團隊邀請中央美術學院合作,帶領居民刷新胡同“顏值”。
為了讓改造方案可複製推廣,“我們要求‘微花園’的改造成本不能超過500元。”趙幸笑言,“沒想到這倒逼居民們紛紛使出絕招。”
有的爺爺奶奶把舊的抽水馬桶,變成花團錦簇的“藝術裝置”;還有退休工人自己畫設計圖,做了一個自動澆灌裝置,實現了空調冷凝水的再利用。
夏天,胡同裏姹紫嫣紅。物業工作人員想幫忙澆水,卻被居民婉拒,“我們自己營造的花園,自己伺候。”
幾年時間裏,趙幸團隊助力胡同居民們改造完成近30個院子、打造了幾十個“微花園”。
每次改造完成後,大家會在院裏再舉行一次“圓桌會議”,制定“小院公約”,約定建立公共維護基金,交換“微花園”裏種出來的鮮花果實。
“見面打招呼”“遇事要有商有量”也寫進了公約。趙幸欣喜地看到,每個普通人,都可以讓城市更有生命力,更有親和力。
挖掘胡同記憶
胡同風貌改造,除了給居民“修”房子,還能做什麼?老捨得一句“新夢是舊事的拆洗縫補”給了趙幸更多的靈感。
趙幸團隊舉辦了老胡同照片展,東四大街上的百貨店、菜市場……史家胡同裏的理髮店、文具店……一張張黑白照片復原了上世紀50年代北京城的模樣,也喚醒了居民們真實而又溫暖的胡同記憶。
很多居民都想起幾十年前在春風理髮館理髮的事兒。“有個阿姨給我們發來了自己在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次燙頭的照片,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燙頭,就在春風理髮館。”趙幸説。
有一位老先生叫藍蔭海,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編劇和演員。為了出演話劇《風雪夜歸人》,他去理髮館做頭。理髮師給他設計了一個三七分的髮型,幫他成功塑造了劇中大少爺的角色。
“舊事的碎片在每個人手中,責任規劃師就是那個穿針引線的人,為街區編織出更美好的新夢。”轉眼間,趙幸已經在胡同裏工作了10年。每次走進胡同,就會有各種美好的畫面浮現在她的眼前——街坊們親切的招呼聲,元宵節燈會上響徹夜空的歌聲,還有冒着熱氣的酸菜白肉火鍋和花園裏沾着泥土的笑臉……
10年裏,從外來專家變成深度參與者,從做項目到建機制,從空間規劃轉變成全方位的社會規劃,趙幸遇見胡同、融入胡同,和胡同居民們一起,用對生活的熱愛,在胡同裏雕琢下新的印記。這些印記和幾百年來的積澱交織、融合,繪出豐富而生動的新時代胡同生活圖景。□